汾河之畔,水色生活
我家住在汾河边上,一有时间,我就会到汾河公园散步。
无论是赏花觅春,乘凉消夏,还是拾叶品秋,踏冰观雪,都能体会到她独特的美。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汾河是三晋大地的母亲河,她源起宁武管涔山,一路奔流而下,在太原纵贯北南,穿城而过。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我上大学的时候,汾河还只是一条很窄的河道,里面杂草丛生,淤泥遍地,没有什么看头。近几年,随着不断治理,改造,汾河两岸已经造就了一条“绿色生态长廊”,成为太原人的“后花园”。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汾河之畔,水色生活
汾河公园北起老龙头,南至祥云桥,这个总长超过18公里的带状开放式公园,有的地段浓墨重彩,有的地段淡写轻描,风格不同,情趣各异,设计别具匠心。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 每隔数百米,就有一处舌形的“半岛”延伸到水中,或是用栅栏围成的秀珍小园,里面种些花草树木;或是木质结构的回廊,踩上去空灵作响;或是石块铺就的“吧台”,上面置几个石凳、木椅,供散步的人们休息。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有几个“河心岛”散布在汾河中,靠着河岸的一个,可算是“观景台”,用木质回廊同河岸相连,人们沿着回廊上得“岛”上,可观景,可小憩,可沉思。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汾河公园还没有改造时就长在河床里的几棵大树,连同它脚下的泥土,被顺势改造为“河心岛”,再种些灌木,花草,便成了鸟儿的天堂,树上的鸟窝清晰可见。
鸟儿们有的在树间嬉戏,有的在草地上觅食,有的在水面盘旋,好不自在!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公园顺着汾河的走势南北铺开,隔一段便有一个小广场,晨练的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此逗留。
公园则一段一个特色,有的以树木见长,高大的树干枝繁叶茂,树干的周围,有一圈环状的木椅,常有情人坐在上面喁喁私语。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公园里绿植的布局不一而同,有的以灌木居多,有丁香、冬青,樱桃、连翘;有的以花草为主,月季、马莲、美人蕉,每到盛夏,这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公园的草丛里,散布着一些伪装成石头的音箱,播放着舒缓的轻音乐。
人气最旺的是“汾水阁”一带。
“汾水阁”可算是汾河公园的“镇园之宝”,古色古香,曲径通幽。清晨,人们在这里晨跑,打太极,踢键子,晚上,则成为大妈们的广场舞乐园。
“汾水阁”西南是一座仿古石舫,炎炎夏日,坐在里面品品茶,聊聊天,赏赏花,很是凉爽惬意。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汾水阁”北面是一处回廊,早被一群大叔大妈占领,挂着“文化广场歌友团”的招牌,每天晚上都在这里引吭高歌,唱民歌,也唱流行歌曲。原来还只是清唱,现在居然有了二胡、小号、手风琴、萨克斯组成的中西合璧的乐队伴奏。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汾水阁”、石舫,回廊环绕着的,是一汪水塘,嫩绿的荷叶浮在水面上,仲夏时节,这里就满塘尽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了。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南中环桥的夜色,更是让人觉得, 此景只应天上有。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每逢节假日,孩子们会饶有兴致地在这里嬉水、玩沙、捡石子、放风筝,玩滑板......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汾河之畔,水色生活
每每到汾河公园散步,我都感觉到自己被净化了,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放松、自由、亲近感。
据考,早在距今1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我们的祖先“丁村人”就选择邻汾水而居,在汾河两岸繁衍耕作,生生不息。而关于汾河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这条奔流了千万年的汾河水,如今就流淌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先人“择水而居”的智慧,造就了三晋大地的万世繁荣。
我们与世代祖先共饮一江汾水,先人的智慧流淌在汾水里,也融在我们的血液中。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汾水的包容、接纳、博大,给三晋儿女带了最踏实的安全感、归属感。
而汾河公园的设计,也像水一样自由,它从北到南,有多处出入口,人们可以随意出入,不方便的地方,就会有一座天桥。
最美的一座天桥,就是学府街段的步行桥--跻汾桥,无论白天、夜晚,它都美得宛若仙境。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在这里,人们可以抛却尘世的喧嚣,忘情地回归自我,你可以不是领导,不是下属,也可以不是妻子或丈夫,不是母亲或孩子,只做自己。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在这里,人们可以无我无私,全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你能想到的所有状态,都可以在这里任意呈现,或走,或跑,或唱,或跳,或坐,或卧,或沉思,或小憩,动静随意,来去自由。
想想千万年来,我们的祖先在汾河水的养育下,在这块土地上,或耕田,或放牧,或狩猎,或纺织……如果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啊。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此图片来自网络)“依水而居,择士为邻”。如此的水色生活,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幸福生活吧。
汾河之畔,水色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