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瘾》想到DXC公众号(3)

作者: _小凡 | 来源:发表于2017-08-13 17:21 被阅读0次
    上瘾(来源:豆瓣)

    从《上瘾》想到DXC公众号(1)触发

    从《上瘾》想到DXC公众号(2)行动

    0 上周

    上周提到关于用户行动的福格模型B = MAT, 其中B代表行为,M,A,T分别对应动机,能力以及触发,即当一定的外界或内在的触发发生时,如果一个用户具备充分的动机和足够的能力,那么他就会做出某种行动——使用产品。

    而当行为不断重复,以致到了作者所谓的“上瘾”的地步,那么单从福格模型去解释便显得有些单薄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激发了用户的使用欲,成为产品的“上瘾”者。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多变的酬赏。


    1 多变的酬赏

    先看酬赏,自然是能带给我们愉悦感的东西。比如物质上的奖励,他人的认可甚至于自我的激励有时候都可以看成是一种酬赏。为了得到酬赏,我们会做出行动,这样的观点我们自然不陌生。然而作者用一个实验告诉我们

    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并不是酬赏本身,而是渴望酬赏时产生的那份迫切需要。大脑因为渴望而形成的紧张感会促使我们重复某个动作。

    还是举上次刷虎扑论坛的例子,之所以不断的刷新应用,并不是觉得刷出来的东西有多精彩,而是我需要刷这个动作来释放大脑里的紧张。

    或者我们都有过按门铃的经历,当我们第一次按,第二次按,确实是出于我们要确认门里有没有人的需要,但是当按了三次四次之后,我还会更加猛烈的多按几次(不只是我,电视剧里有不少刑警也会这么做)这时候很难说我是不是要还要碰运气,可能更多只是释放内心产生的焦虑。

    所以有人说,欲望都是自己给自己的,确实有点道理。

    再来看多变。

    这个很好理解,多变拆开两字,多指大量,变指不固定,无法预测,那么多变的酬赏合起来就是大量,无法预测且非一成不变的酬赏。

    也没有必要说那么绕,我们不妨脑洞一下。

    现在眼前有两台冰箱,其中一台中规中矩,我每次打开冰箱,从里面拿出的都是事先已经放进去的面包,牛奶,三明治。

    另外一台比较奇怪,第一次打开,发现里面是一个美女,而第二次打开,极端一点,里面是一坨shi,我再打开第三次,诶,这次是三明治。

    那么问题是,如果第四次我只能打开一台冰箱,那么我会打开哪一台?

    我会选择奇怪的冰箱,因为第一台太普通,我可以从其他地方拿到食物,而第二台我完全拿他没办法可心里又痒痒的,想看看下一次究竟拿的是什么。

    这时候如果我们再拓展,后来如果我多打开几次,终于发现第二台的规律,美女,翔,三明治,美女,翔,三明治.....那么我还会像之前一般有如此强的好奇心去打开这台冰箱吗?恐怕不会,因为对于这台冰箱的规律我已然掌握,以后再用,只怕也是自己心里数着,一三自己动手,第二次怂恿别人。

    作者在这里把酬赏分成社交酬赏,猎物酬赏以及自我酬赏

    1)社交酬赏:

    这世上之所以存在大大小小的机构和组织,是因为人们能够借助它来巩固自己的社交关系。人们参加民间组织,宗教团体,或是观看比赛赛事和电视节目,无不适期望从中寻找一种社交联结感,这种需要会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影响我们支配时间的方式。

    ...人们通过发帖子,写推文,来期待属于自己的那份社交认同。

    拿微信举例很好说明,为什么我们总是去刷朋友圈,是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发生了什么事,永远不知道自己发的一条朋友圈别人会怎么评价,这就是长在各种社交纽带上的一种痒,即多变的社交酬赏。

    2)猎物酬赏:

    在捕猎的过程中,猎手是为了追逐而追逐。这种心理机制有助于解释现代人需索无度的状态。

    在猎物酬赏刺激下,每一个用户都化身为嗜血的猛兽,去无尽地捕猎,它们享受追逐本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追逐并不代表它们本身享有主动,也就是说,猎物有可能是在野外的草原上,也有可能只是动物园饲养员投放而下的食物。

    先说第一点,除了上面举的刷论坛的例子,我想到微信里的公众号关注,之所以去关注一个大咖的公众号,我们其实是想去捕猎这位大咖最新的文章,视频或者知识分享,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下一篇推送是什么,会写成什么样子,在这过程中我会一直饥渴且紧张,这种是一种主动的猎取。

    而微信的另一个功能:看一看,则是又一个基于用户的大数据而为客户“私人定制”的内容入口了。类似的产品和应用近年已经见过许多,想要说的是,经过算法以及分析而定制的内容确实能让用户产生捕猎的错觉,老虎喜肉,你自然不能给他喂蟑螂,可如果一年365天天天吃五花肉,这只老虎一定会对自己的虎生感到怀疑,娘希匹,这肉怎么都是不带毛的。

    最后还是看谁的捕猎游戏更逼真。

    3)自我酬赏:

    这是“多变的酬赏”的最后一种类型,体现了人们对于个体愉悦感的渴望。在目标驱动下,我们回去客服障碍,即便仅仅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带来满足感。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翻开名人传记,里面一串名字的人物都是自我驱动型,要举一个例子的话,可以看看一些网课的设置,现在的网课都把课程分为通关班,任务班,解锁一个任务以后,相应的图表会标记上完成的样式,给予其他课程以区分,而下一堂课原本链接上的锁就没了。就是一个简单的自我酬赏的外现,当看到满屏都解锁,用户就特别有成就感。

    更简单的还有,我们在一些网站注册的时候,页面最上边会有1个进度条,通过条体的颜色告诉用户目前到了哪一步,这种来源于游戏的设计,其实便是一种激发自我酬赏的方式。

    以上三类便是酬赏的常见类型,对于DXC公众号又有什么思考的意义呢?


    2 由酬赏到DXC公众号

    如果继续提炼以上三种酬赏类型的关键字,我理解的应该是

    社交酬赏->社交

    猎物酬赏->获取

    自我酬赏->成长

    先排除成长,尽管目前公众号有一部分的推送是公司内部的知识分享,但是我们很难去追踪或展示他看了这个分享之后的所得所思,就算有,跟公众号也是八辈子的远房亲戚,没有关系。至于把内容分段,让关注者做出某种行动而获得完整内容的方式容易引起反感,而奖励留言的方式终归不是上策。硬要动刀的话,方向首先应在分享的内容本身而不是公众号。

    再看社交,目前来看公众号具备的功能有电子阅览室的借阅,活动的推送,相关信息的获取,即使加上后面可能要上的公告板,其实并不具备延展社交的功能,问题出在没有理由让客户停下来,不准动。假设一下,如果微信每次打开只有20秒的使用时间,超过20秒程序自动关闭,而每天限制一定次数使用。那么如果是我的话,微信就会变成了催债的工具,每次上去就会发,“xxx,日你先人的,快还钱,我连饭都吃不起了。”——这个时候就不存在社交了。

    当然上面的例子比较极端和脑洞,归根结底是DXC公众号无法说服用户多呆一会儿。社交性很大,目前来看,先放放。

    所以最后DXC公众号只能把重心放在猎物酬赏这一块。

    无论是输入关键字得到信息反馈,还是关注或公布公告板上的话题,始终缺乏一种定式,有没有办法让用户每天都习惯性地使用公众号呢?我们有没有办法,让他每天获得不同的内容或消息——即获得多变的酬赏,在此我试着引入一个乱七八糟且不负责任的想法。

    我们准备一个词库,里面有诸如名人名言,短笑话,一句话常识,以及没有明确情景意义的词语,如冷静,炎热,害怕,温暖,秘密等词语。用户每天调用一次服务,后台会随机把上述这些内容拼接成段并回复用户。

    如:

    PartA: XXX(用户昵称),今天是2017年9月3日,有一个叫XXX(名人)的人对你说过:XXXXXXX(名言)。-----这是名人名言的范式

    或者,

    XXX(用户昵称),今天是2017年9月3日,你知道吗?XXXXXXXXX(一句话知识)。-----这是短知识的范式。

    PartB:今天的关键词是:勇敢 火锅 手机 

    今天你的关键数字是 12

    或者今天需要在意的星座是双鱼座

    回复的内容便由PartA与PartB组成,partA对于用户来说是有明确意义的,这意义是公众号给予他的,而对于partB,我们并没有赋予其任何意义,但用户在阅读完PartA之后,会惯性地认为这里面应该不是无意义的词组,这时候他会自动伏贴上自己认可的意义。这里注意这些无意义词语的边界,比如关键数字,如果随机数的范围是1-100或者1-1000(当然88,999,101这样有一定意象的排除在外),比如876,那么用户很难赋予其自身意义,但是,如果是17,联想就要容易得多。

    这种无意义的词语搭配灵感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技艺——算命,在取得客户的初步信任后,先生告诉客户几个似是而非的词组,客户便会自己将其联想起来。因此,相对地,这个功能的菜单入口,名字要尽量取得神秘一些。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脑洞,要义在于,团队要去思考怎样给予客户不一样的酬赏。


    3 本周数据及几个反馈

    最后回顾一下本周的公众号情况。

    用户关注数:239,较上周增长35%。

    男女用户比例:男128(54%):女111(46%),基本与上周持平,因开展最美办公桌评选活动而吸引更多女生的情况并未出现。

    菜单分析

    菜单点击分析(截止8-12)

    从0808.02这个外推给默认用户组的菜单点击情况来看,最活跃的当属当前活动——最美办公桌,而连带着的用户中心是由于上传照片必须要完善个人邮箱。

    排在第三的是常用电话,这个页面的点击数增加说明用户确实已经开始使用里面的信息。

    此外,由于增加了关键字反馈,在消息关键字分析可以看到新加的三个关键字都有一定程度的使用,虽然数量不大,但是个好势头。

    关键字(截止8-12)

    分析完几组主要的数据后,下面贴出三组潜在关注对象的反馈(注:均为匿名且根据记忆整理,在内容上进行了剪辑和汇总)。三组对话都以既然已经收到了相关的邮件,为什么没有关注公众号开头。

    女生F:我想想,其实我觉得这个公众号还是挺方便的。像以后找IT电话就不用问托儿了。之所以没有关注,可能就是因为我懒吧。我会把它列在我将要关注的名单里。

    女生S: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用啊,现在基本上都不怎么看书,而且获取信息的话我有很多途径可以获得,如果不是这次有活动,我也不会关注它的。对它有什么样的需求,嗯,可能还是多一些活动吧。

    女生L:我其实很喜欢之前的知识分享,因为比较在意技术的提高,可能还是因为懒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参与吧。另外就是由于不是正式员工,归属感就没有那么强,所以一直没有关注。不过我觉得这样开展活动挺好的,让人感受到温暖。

    逐个提炼的话,女生F由于懒没有关注,潜台词是这个东西还没有足够吸引我,让我马上付诸行动,只有我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关注。作为内容的精致主义者,这一部分群体应该是最难争取同时需要的力气也最大,优先级应该放在最后。

    女生S在意活动的开展,相对于信息,更注重事件。这一群体需要一定频率的活动支撑,并且要对她口味,由于没有办法保证在固定周期内有固定数量的事件但并非很难争取,这一群体的优先级稍稍排在前面。

    女生L提到两点,一个是注意技术之前却没有参加,第二是没有归属感。前者可能是由于分享的内容并没有与其工作技能提升有直接关系,比如她想学的某种工具软件技术,因此虽然向而往之,但总是擦肩而过,这个更多是知识分享的范围,这里先不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原因,在有大量派遣员工的情况下(比例这里就不列了),这必然不是个例,如何吸引他们同时不至于让他们产生隔阂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这部分群体我不敢说是最容易,但确有必要把优先级放在相对高的位置。

    目前暂时能想到的是让所有人提出关键字建议,然后有公众号团队进行讨论,最终公示结果并给予建议人以奖励。


    4 本周

    本周的重心放在评选上,虽然暂时的结果不如预期,因祸得福的是,在一个个“安利”同事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顺便问到她们对于公众号的看法,并由此得到了很不错的反馈。

    以前我们总端着,即使问身边的人的看法,总是具有引导性的询问,即你觉得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东西是不是不错,一边是有,一边是没有,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向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同时我们纠结细节,幻想最优解,害怕糟糕体验而举足不前。我们会说,不能叫用户在吃饭的时候吃到苍蝇,得了吧,我们哪是苍蝇,我们只是尘埃。用户就像佛陀,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作为尘埃,我们要不断惹他,不断试错,越惹越大,最后修成让他割肉的鹰,还是厌恶的蝇,看造化。

    以上全属XJBC。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上瘾》想到DXC公众号(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vs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