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杜甫《小至》 这首诗中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才发现冬至的脚步声又近了。
民以食为天,细数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各大节气,都与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冬至这一天,南北方的习俗不一,北方冬至宰羊、吃饺子;南方则吃米团、长线面。
河源是客家人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常言道:“冬至大如年”,冬至,于客家人而言,是一个大节日。
冬至,终也,寓意收获,一年的辛勤劳作便在这天化作美食的馨香;寓意万物新生命的开始;也寓意思家之情,在外的游子们归心似箭;同时也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冬至日,在家乡也俗称:过冬。
小时候,每家每户过冬至很热闹,无论是在外求学,还是在外工作的都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要是实在回不来的,也会打电话问候。
当天,邻居们都会起来的很早,杀鸡、宰猪、磨豆腐,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当然,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一大早妈妈拿黄豆去东边邻居换豆腐,爸爸去西边邻居帮忙杀猪和买肉,妈妈分享喜悦说:“通常这些都要提前预定,晚了就卖完了”,冬至日,甜酒、美味佳肴摆满桌,还有每家必不可少的应节小吃“萝卜粄”。
萝卜粄是最具客家风味的冬至美食之一。每当讲起萝卜粄,奶奶在灶台旁捏萝卜粄的情景都会涌现在我脑海里。
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巧手,不停地忙碌着,奶奶为了自己的儿女们、子孙女们吃上热腾腾的萝卜粄,甘愿化作辛勤的蜜蜂,把甜蜜留给了我们,把辛苦却留给了自己。每每想起,我都为之动容感动不已。
我享受了奶奶的这份甜蜜近二十年,记忆中的萝卜粄是软糯香甜的,浓浓爱的味道。
听奶奶讲过:要做出地道的萝卜粄,在选材用料等方面颇有讲究,大到各道工序,小到火候,缺一不可,也很考验人的耐心。
制作萝卜粄的基本原材料是糯米粉、白萝卜、芹菜、瘦肉、盐、油及其它调味品等。奶奶所用的糯米粉是选自自家种的当季糯米,浸泡一个晚上,滤干水分后,才拿到机房碾磨成粉。白萝卜、芹菜也是自家菜园种的应季蔬菜,现采摘回来的,很新鲜。
萝卜粄的制作曾经奶奶有教过我,读小学时,那时爱贪玩,学的手艺不精,但爱凑热闹的我,总是想要帮忙做些什么,奶奶说:“等会蒸萝卜粄时看好炉子里的柴火就好了,记得蒸的过程中火候要均匀,不够火力时要往炉里加柴”,我点点头。
捏好后的萝卜粄,奶奶先用香蕉叶垫一层在有孔的簸箕上,然后整齐有序摆放好,几簸箕一起架在大锅内隔水蒸。大约蒸了十来分钟,香气从大锅四周开始溢出,我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多次询问奶奶:“萝卜粄蒸好了没?”,奶奶看出了我的小心思。
当我听到奶奶说:“等蒸熟出锅后,让你第一个品尝”,我心里瞬间乐开了花,我有了新的期待,又迅速跑回厨房,继续守候在灶台旁。
终于等到要出锅了,我拿好碗筷,奶奶先夹了一个给我,闻起来香气真诱人,不仅有萝卜的清香,吃起来更有各种配料的醇香。
还来不及回味,就已经快速的吃完,因为实在太好吃了。当我还想吃时,发现奶奶已把剩余的萝卜粄端到了厨房旁的另一个小房间里。
我生怕奶奶不同意我多吃,趁着奶奶还在蒸另几簸箕萝卜粄的空隙,我像一只小馋猫似的,蹑手蹑脚的打开房门,贪心的又夹了两个,躲起来吃。吃着、吃着,实在吃不下的半个,倒在了装猪食的桶里。
到了晚上吃饭时,桌子摆满了丰盛的菜,我却迟迟没动筷子,奶奶便明白了一切,但没有责备我。
我原以为是奶奶不多给我吃萝卜粄,也许是因为亲戚好友多,怕不够分享,现在才明白,其实是糯米做的食物吃多了不易消食。
前些年,奶奶得病去世后,从小吃大的萝卜粄,再也吃不到了。
我现居住在老城区,离家不远的学生路,有一家做的很不错的萝卜粄店,每天顾客盈门,有附近闻香而来的老熟客,也有好多周边慕名前来新食客。
如今的萝卜粄,馅料比我以前吃的更丰富,吃法也更多,可生煎、熟煎、可隔水蒸、也亦可放在汤里煮熟,虽然也美味,但我却吃不出爱的味道。
在后来发现,我怀念的不是萝卜粄,而是我的奶奶,同时也怀念一家人聚在一起过冬至其乐融融的气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