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

作者: qingqianshiguan | 来源:发表于2020-07-26 20:44 被阅读0次

要了解学生的“想”

课堂上学生最重要的活动,是“想”;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在于激发、引导学生去“想。”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否则他的教学很可能是盲目的。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探究。儿童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世界有哪些疑问?他们会不会、有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困惑全都作为问题提出来……我对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充满好奇。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状态,通过引导、分析和探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质疑和交流中有所发现,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一般特点,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把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思考时能“朝前跨一步”,这就是“教学”要做的事。我常想,所谓的教学乐趣,往往就在于能预想到“今天的课学生将会被震撼”“今天课堂上的激烈争论将会被下课铃打断”……

我认为考查学生,能说明问题的不是分数,而是他们的思维品质,是学习的状态与情绪。学生没有批判和质疑,不谙变化,也会造成并巩固教师的平庸,像麻醉剂一样。

学生对课堂还是抱有期待的,他们关注教师,也关注同学,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我觉得是自己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习惯,他们不表达,不代表没有“想”。

其实,大多数学生很希望在这个课堂上能观察到不同一般的思维方法,想看看老师和同学是怎么“想”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如果他们能有些“不同”或“特别”,在那样的课上,都会有学生“受激励”或“被唤醒”。教师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会促使学生的心灵变得麻木,让上课成为被动寻找“接近或符合标准答案”的过程。教和学两方面都会出现倦怠,课堂自然很难培养趣味和创新思维。

所有的思维活动,就发生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有效组织者,就必须了解学生,能想到那几十个脑袋各自在想什么,或者会怎么想。有经验的教师甚至能从学生的表情上判断学生“想”到什么地步。

推动阅读的目的在于培育思维品质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小学生学会阅读,就拿起了认识世界的工具。从教育的目的而言,通过阅读培养文化习惯,培育良好的思维品质,打好“精神底子”,重视“思想”,孕育情感,真善美才有可能立足于人的心灵。

让儿童领略阅读的趣味,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让他们能利用书籍获得精神滋养,不迷信,有判断力。儿童在阅读中有了“自己的看法”时,读书才是有用的。

教育不能靠灌输,正确的教育引导人们走出蒙昧,有价值的思维正是从怀疑、质疑开始的。人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才有可能认识、比较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表达,产生疑问或困惑,逐渐形成辨别能力。

借助阅读经验的积累,培育思维能力,逐渐产生一些困惑,自主发现问题,对儿童观察世界只有益处。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思考,“思考”有时是痛苦的,但这种精神的冒险能催生自由思想,教师要通过阅读启发儿童思考,让他的阅读和思考逐步形成习惯。在此过程中,虽然他的疑惑可能会堆积,乃至形成困扰,但他通过持续的学习,可以逐渐理清思绪,开始有判断,开始推想事物可能的发展,长此以往,他的“经验”能发展为推动他摸索前行的自信。在遇到困惑时,他能自主地去思考、寻找、探索;他有可能凭借逐渐形成的自信而变得比较独立,他客服困难的能力也会比一般人强。通过自由阅读培育的智慧,会有一天,使他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书是知识的载体,是发展思维的工具。很多书,承载的是著述者的了解、各种各样的经验和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无数人的智慧和教训,等等。一个人读得越多,困惑也可能越多,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越丰富。当然,在汲取文明营养的同时,他也获得了生存智慧,学会了选择、判断、猜想、推导、想象,产生了灵感,培育了热爱。从这个意义而言,“开卷有益”是成立的,与用名利引诱人阅读绝非一回事。

现在的阅读推广活动仍然有相当大的商业成分,使儿童或少年原本就不够坚实的阅读生活遭到干扰。以大量习题和“培训”为主的“思维训练”更是南辕北辙。“思维训练”或是“培养思维”,毕竟那是“训”,和“培育”不同。“训”主要靠灌输,甚至强行“扭转”“改变”,缺乏自主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训练,不可能保护思维个性。一味的“训”,如同“学而不思”,不会形成智慧,而且会有不良后果。大批儿童开始阅读时,只是凭借本能的趣味,无功利意识。如果他们发现阅读并非生命所需,而不过是为参加一场学习竞争所做的准备,他们不仅会把阅读看作一种负担,也会因此厌学,他们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可能会持续到很多年以后。

儿童在阅读中自由发展,教师自身要有选择判断的能力,只要学校教育不丧失理智,儿童阅读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他在摸索,当然也会遭遇失败,也会犯错误,但这是他必需的经历,也是自由思想的“套餐”,是培育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必由之路。乐趣或许就在其中。成人无需担忧、包办代替,因为他是儿童,在这个年龄段里可以“胡思乱想”而不受责备,他一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很可能正在这里。

听课、评课人应当全方位关注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不要只注意教师的“高效”及“聪明的学生”,要观察学生思考的质量。学生有反应,学生犹豫不决,学生质疑,学生惊讶,各种反应,都说明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无疑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力的开发取决于教师的智慧和恒心。

包容学生的涵养和深厚的知识背景。

对教师而言,有没有教学智慧,能不能在教学中开创性的思维,要看教师的“底子”。教师有丰富的学习经历,也就会有非同一般的见识。一般来说,学力强,读书的经验丰富,有一套的学习方法,有辽阔的精神世界,就不会在乎一时一事的得失,而能看到一半人想象不到的世界。心中有地平线,就有光。

教师必须是有趣味的学习者,他比一般人更关注学习者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知道是否要“启发”,知道如何“导引”。这很不容易。

教师淡泊名利,才有可能专注于趣味的问题,让课堂变得辽阔,让人获得职业愉悦。

优雅而有趣味的学习

优雅而有趣味的生活,在于人的发展有良好的精神基础,并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人在正确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神愉悦,在于他能认识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他不会因职业不同而扭曲对劳动的认识,他能发现自己从事的劳动之美,他并不十分在意物质享受,而更专注于劳动品质和思维品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生活的本质。如此,方是活出了最好的人生状态,或可称为“和谐的人”。

如果把问题简化,所谓“优雅而有趣味的生活,就是“有文化”。“有文化”将意味着文明进步的思维方式。教育要做的,是为受教育者播下“文化”的种子,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身为教师,他能把教育教学当作有意思的工作,能从这个过程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惊喜,总是期待着有新鲜事物出现,启示自己往前探究,获得愉悦;他能从这项工作中感受到强烈的生命意识,让人们懂得享受并珍惜生活;和学生相处的时光里,他能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发展,成为善于学习的人。他淡泊,能在喧嚣的环境中保持自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信;他追求精神品质,与庸众孜孜以求的名利场绝缘,赢得空间与时间;有趣的问题和独特的思维方法,让他的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有意义的工作,让他得以享受这一职业给人的愉悦。——这些,庶几可以成为“优雅”和“趣味”。

教育要教会学生生存意识,更应当引导他们认识人生价值,放眼遥远的未来。教育要有品质意识,学校便会有另一套话语系统,如“安静”“宁静”“沉潜”“辽阔”“悠久”“大陆”“地平线”“星空”……

趣味不是配给的,要靠寻找和发现。人一旦发现劳动生存的全部意义,精神渴求就会变成巨大的动力,寻找并建立职业兴趣,培育智慧,享受人生的一切。人格困厄都不能埋没他高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评价教师,有时我会认为,专业素养可以慢慢提升,但是,无论如何,他的“精神底子”不能太差。讲台前站着一个庸俗无趣的人,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便是噩梦的开始。

相关文章

  •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

    在学校里,教育没有小事,一点一滴,点点滴滴,都会行成教育,并会被学生带到更远的未来。 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是不是需要...

  •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

    我们期待的东西不一定会出现,但我们不能不去做,因为毕竟存在变化的可能。我因此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

  •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

    低年级课堂教学,不论如何,教师不要训斥学生,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去关注问题、激发兴趣。“循循善诱”是古老的教育常识,只...

  •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

    基础教育是人一生的“底子”,那张白纸最早打上的底色,注定要成为终生记忆。 童年就需要明白的简单道理,将一步一步发展...

  •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

    所有的教育教学疑难,其实未必复杂。前人无数次地遇到过,也探索出了解决的基本方法。只是人们往往会忽视普遍的经验,甚至...

  •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

    在喧哗和骚动中,我渴望能有安静的学校。学校静下来,有价值的教育才会出现。在安静的校园中,教师既能敬重常识、保持理性...

  •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

    人接受教育,是为了培养良好习惯、学会学习、成为有智慧的人。如果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对付考试以升入高一级学校...

  • 读《照亮校园的常识》

    要了解学生的“想” 课堂上学生最重要的活动,是“想”;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在于激发、引导学生去“想。”教师应当了解学...

  • 照亮校园的常识6

    个人简介:中职非主流无根教师 阅读范围:教育、历史、政治、哲学、经济等。 个人爱好:围棋、羽毛球、音乐 个人微...

  • 教育要有“人的教育”

    读吴非老师《照亮校园的常识》。 “教师的职业,要求他眼中看到的是“人”“生命”,而非尊卑贵贱的等级标签。” “他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照亮校园的常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lg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