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参加了上大附中的千人共读《萨提亚深层沟通力》活动,在小组读书分享讨论中,我们组嘉玮妈妈的读书分享给我的感触特别深,她分享了自己在阅读第二章过程中几个方面的感受,她的感受引起我的进一步思考。
一、传递力量的表达胜过有道理的表达
书中崇建老师讲述了自己在好友K患病后和他沟通的案例,通过崇建老师和好友的对话,我感受到了那位好友在身体患病后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情绪流动起来,他不再是之前的完全封闭状态。崇建老师通过对话让好友感觉到自身的价值,书中的这一点让嘉玮妈妈很有感触,我也深受感动。
这个案例让我想到的是我们平日在生活中与他人的沟通的一些场景,当我们身边的人处于痛苦、悲伤、难过、沮丧、彷徨、害怕、无助的状态中时,我们如何做才能传递给他们我们的关怀呢?
书中心理学者的对话让我禁不住思考,我们是要讲道理吗?我们是要传播知识吗?我们是要指导他人吗?换个角色想一想,一个悲伤痛苦的人面对他人的道理、知识、指导、告诫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即使他心里清楚对方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那样的对话真是他喜欢和想要的吗?
我想起看过黄仕明老师的一期小视频,他在视频中关于沟通他提出一个问题:当我们和他人对话之后,我们的表达的减弱了对方心里的力量还是增强了对方心里的力量呢?这个问题对我特别有启发,也提醒我要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想要传递给对方什么。
此刻我们用黄仕明老师的问题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的表达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对方的心里力量呢?
所以崇建老师说,“因此关怀人,让人变得更好,不是给予知识和道理,也不是教对方如何操作。”
当我们害怕的时候,恐惧的时候,担忧的时候,焦虑的时候,挫败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否是敢于直面这些真实的感受的呢?如果我们一直逃避,这些感受就会云消雾散吗?当我们感觉到有人可以完全接纳我们的所有感受,当我们感受到安全的时候,我们把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敞开一扇窗让他们见到阳光,我们的内心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黑暗时刻,在那个黑暗时刻的坚持有多难,只有坚持过来的人才有真正的体会。所以当有人看到我们的痛苦不堪,也看到了我们的坚持不懈,我们会有什么体验呢?
崇建老师说“人的能量来源,冰山归类为‘渴望和自我’。启动人的能量,能让人感觉有力量,有幸福感,感到安全和可信任。”
崇建老师启动了好友内心的力量,我们从中受到了什么启迪呢?
二、和孩子对话时我们自己的状态
崇建老师说,“如果应对者内在不和谐,已经从话语和应对中流露出来了,那么就会对应对的对象造成显性的消极影响。”
这句话让我想到平日我们家长或老师和孩子们沟通时的状态,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好好陪伴孩子,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可是我们有注意觉察我们和孩子沟通时自己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吗?当我们自己的状态是敷衍的,是分心的,是游离的,是心不在焉的,是居高临下的,是盛气凌人的... ...处于这些状态中的我们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吗?如果感受不到孩子内心的渴望,我们的孩子还愿意和我们深入沟通吗?这样的沟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呢?这样的沟通产生的效果又是什么呢?
很多时候我们会抱怨孩子不愿意和我们讲话,觉得孩子太难相处。当我们把责任归咎到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好好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是什么造成了我们和孩子之间难以走进彼此的内心呢?
一次兰儿在带领我们进行镜子练习的时候说,如果我们的内心和自己的行为是不一致的时候,我们是骗不了孩子们的,他们完全感觉得到我们的状态。今天我再一次意识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是的,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我们给予我们孩子的又是什么样的陪伴呢?
三、无人诉说的感觉
加拿大心理学家、医生加博尔.马特,在纪录片《创伤的智慧》里说,“孩子受创了,不是因为他受伤,而是因为他无人诉说,只能独自面对。”
听嘉玮妈妈分享这段话的时候,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同时也涌现出来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也经常在生活中受伤、受挫、受创,这个时候的我们多么渴望有人能看见我们的悲伤,有人能陪伴在我们身边,有人能懂得我们的感受,如果没有人给予我们这些,我们只能独自面对。那么我们的孩子在受创时,我们多少父母是他们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敞开心扉诉说的对象呢?
面对孩子们的各种状况时,我们可以带着好奇走进孩子的内心而不是带着评判在事情的对错上一抗到底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崇建老师的书是自我进步的阶梯,从觉察自己开始是所有改变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