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147331/7e6092d2850b67d7.jpg)
生活中的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不但爱吃还很喜欢做,尤喜煲汤。
特别享受那种慢工出细活的感觉,小火慢炖,砂锅里的汤水逐渐变浓,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锅盖上小孔均匀的冒着白气,一阵阵浓汤的鲜香飘来,那种惬意堪比陆游“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小确幸。
我是豫东平原人,生于斯长于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自然潜移默化的影响,每日三餐都是面食,早晨和晚上都是馍菜汤,汤一般都是甜的,如红薯、南瓜、胡萝卜、山药、红豆绿豆这些,加点大米熬成一锅稀饭,我们称之为汤,也有用面粉勾芡的,称之为糊涂,这样再炒两个菜,每人吃馍就菜,再喝一碗汤,吃饱喝足各忙各的,这是早饭和晚饭通常都是这样度过的。
午饭相对花样多一点,可以包饺子、煮面条、炸油馍、炸糖糕,有时候家里来了客都是要留客在家吃晌午饭,要炒做一桌子菜,再煮点饺子之类的招待。
2000年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是烧地锅做饭,一般都是一大一小两个锅台,炒菜用小锅台,都是柴火烧的大火,就是熬猪肉炖羊肉也都是大火伺候,讲求的快、省事,谁家也不会煮一个汤小火熬上两个小时,所以煲汤这事,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只存在于书本上和电视里。
这种认知一直留存至大学毕业,工作后的第一年结交了一些南方的朋友,他们以大米为主食,有一次去他们家吃饭,三菜一汤,砂锅煲的筒骨玉米汤,我惊讶于他们生活的讲究和精致,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吃饭都是为了填饱肚子,没想到还可以变成一种享受。尤其当鲜浓的汤水和着玉米的清香熨贴着我的味蕾,到达我饥渴的胃里,暖暖的很贴心。那一刻我不知道是该用“久旱逢甘霖”还是该用“相见恨晚”来形容。
从此我就爱上了煲汤。
还专门买了一个砂锅,从刚开始只会玉米骨汤,到现在颇有心得,猪心汤、猪肚汤、老鸭汤、羊汤、牛骨汤、鸡汤炖春笋、鱼头豆腐……都不在话下,老鸭汤在快出锅的时候一定要放一把小青菜,越嫩越好,这样会给汤提鲜。猪肚汤放山药和红枣味道更醇厚,昂刺鱼和豆腐一起煲,汤水比鲫鱼更浓,最近又发现了芋艿煲汤味道很美,但一定要和猪骨一起煲,否则芋艿醇厚浓郁的口感会被破坏掉。
![](https://img.haomeiwen.com/i8147331/31d41872f7038013.jpg)
都说汤养人,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由于经常喝汤,上学时间留下的胃寒的毛病也不药而愈了,而且生了俩娃以后,也不没有增肥。
女儿放学以后总要问“妈妈,今天你会做什么好吃的呀?”,每次都能让孩子有所期待,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想想自己小时候一回家,也是由于物质匮乏,不用问又是那老几样,没什么可期待的。儿子也很爱喝汤,特别喜欢鱼汤里的豆腐,每次都要吃上一碗。
有天晚上我如往常一样正在准备晚饭,突然断电了,还来不及开应急灯,我的厨房东面有扇窗,洗碗池和砧板都在窗台边的位置,月光正好斜斜地照进来,温和的洒在砧板上。
久违了的月光柔情地包裹着砧板上放置的茴香、红枣、姜片、还有几段丰腴的大葱,菜刀此时也收敛了锋利,散出了柔和的光芒。砂锅里咕噜咕噜的声音,蒸汽突突地冒出来,袅袅在月光下,缭绕出一种静寂的烟火禅意。
我呆呆地望着这一切,舍不得打开一盏灯来驱走这一幕的美好。
国人在月光下总会多情,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狂放浪漫,天真可爱;苏东坡“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旷达超然。
今天的我,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面对砧板上的月光,也不禁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月光在古人的笔端美的绝色倾城,飘然出尘。而我一介俗人此时此刻只想切一段月光入锅,煲汤烹茶,让诗词为我调味,让烟火浸染诗心。
虽然生活琐碎,我们有很多事忙忙碌碌,一日三餐司空如常,没有了古人围炉夜话,曲水流觞的闲雅,但我还是希望尽可能的能让自己的生活可以多一份发自内心的温情,少一点敷衍,多一份情怀。
![](https://img.haomeiwen.com/i8147331/e386795c18cfd86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