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刘轩。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从哈佛大学到职场,是如何利用心理学获得快速成长的。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懂得努力了。
过去几年,我常在大陆和台湾之间行走,认识了许多80后、90后,我发现,通过自身努力去提升自己,改善生活乃至命运,越来越成为这些年轻人的共识。
我见过凌晨仍在埋首夜读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修的白领,手不释卷的年轻老板,边打工边游历世界的穷游族……
对于他们来说,努力好像成为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当然了,这也与日益加剧的生存竞争环境有关——不努力,就很可能被飞速前行的时代列车抛下。
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有明显的成效,用心付出也不一定得到所希冀的收获。
有一次在大学里演讲,有位年轻学生就问:“我读过不少励志书和名人传,很受感动和鼓舞,也按照书里说的方法去努力了,下了很大功夫,但一段时间过去后,为什么没有太大的进步呢?”
答案很简单:“蛮干”式的努力,只会让你“努力反被努力误”。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受到某些“鸡汤”的激励,每天都很热血地去工作,从踏入公司开始,整个人就“燃”起来,风风火火地处理各种事情,恨不能一个小时同时去做两百件事情,但常常是热心办坏事,工作业绩平平,甚至人缘都处得一般。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激励他们努力的那些理念和方法,都已经过时了。
不能否认,至今仍大肆流行的励志书、鸡汤文、成功学,确实鼓舞过几代年轻人,至少帮助建立了努力拼搏的心态。
然而,问题在于,此类读物过分夸大了“心态”的作用,也就导致了很多人“蛮干”式的努力,误以为只要努力,就一定怎样怎样。
这套以“心态”为核心的成功逻辑,其实是建立在上个世纪某个特定阶段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和人情世故之上的,早就已经过时了,也从来没有科学实验和理论证明这套逻辑是有效的。
现在还按照这些来做,恐怕只能收获一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更多的迷惑罢了。
在当前时代,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远比埋头苦干要重要得多。
我有一个好友,长年来苦恼于身材问题,为了减重,她尝试过运动、节食,甚至减肥药,付出了很多努力和代价,但成效却很平平。
直到她放弃这种“蛮干”式的努力,开始静下心来研究,学习了很多专业健身知识,并经常请教营养师该怎么吃,才终于成功地减到了目标体重,再也不受身材问题的困扰。
再以我自己为例,我以前很不喜欢跑步,因为既无聊又容易累。直到有一天,我需要参加一个“铁人三项”竞赛,一位专业教练建议我:先换一双鞋子。
我才知道,原来跑步不是随便一双运动鞋就可以!而且从鞋子开始,我刷新了很多对跑步的认识。若没有教练的专业指导,我就完全错过了这项运动的乐趣。现在的我,跑个半马都不是问题。
很多人之所以劳无所得,往往就因为勤于“努力”,而懒于“方法”,所以“努力反被努力误”。这使大多数人容易走入的误区,连我也不能例外。
在哈佛大学读书时,我也有一段努力从本科读到硕士一路攻到博士班的“励志”经历。
你可能会觉得我像很多传说中的“学霸”一样,是每天都熬夜自修,泡图书馆,穿梭在各个课堂,与教授们谈笑风生,打通学问的奇经八脉,最后走向学术巅峰吧。
其实完全不是。
因为哈佛规定前两年不分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所以,一开始,我用尽一切时间听各种课程,拼命学习,很励志很鸡汤吧!
哈佛毕业合影但结果是,我把大脑塞得满满的,让自己筋疲力尽,却毫无建树。我才意识到,一个人精力有限,再努力也不可能装下所有学问!
于是,我转变策略,只去听自己感兴趣的,再决定要不要深入。虽然这听上去不那么励志了,但让我免除了“努力反被努力误”的结局。
在上了各种课程后,我发现心理学很特别,它不仅提供学术理论,还能应用到人生的各个方面。
无论你是工作、恋爱、学习、应酬、营销、创意…从心理学中都能找到方法来使用,于是我就主修了心理学,并因此更加知道人应该怎样去正确地努力,也乐于试验各种“有用”的心理学技巧。
修完博士班后,我回到台湾,做过主持人、DJ、品牌顾问、作家、演说家、营销专家等等不同领域里的职业,有时甚至同时身兼数职,居然都做得不错。
有不少人好奇,以一个人的有限时间和精力,怎样做到在如此截然不同的身份中频繁切换,还能保持高效自如的状态?
其实这也得益于心理学,让我知道哪些是关键,在哪个方向用力最有效。
比如,什么样的时间安排会让人更有效率,如何从身体语言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社交场合怎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负面情绪来了如何迅速摆脱,等等。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方法会很理论,但恰恰相反,它更像是我随身携带的一个工具,拿起来就可以用,而且很好用,我称之为Psychology you can use。
掌握了这些心理学工具,你会发现,原来模糊不清的很多事情变得清晰明朗,就像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清楚地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不至于走弯路或白费力气。
这也是我在二十年的心理学实践中获得的体悟和益处。
就在去年的7月,我来到了十点课堂,把这些心理学工具整理成了12堂课。每堂课是一个工具,也是一个方法,帮你更有效率的去努力,也帮你解决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
你可以通过“阅人术”看穿人际交往中的潜台词;通过“沟通术”迅速提升自己的说服能力;通过“情场术”了解自己创造好“桃花运”的原理……
学习的方法,除了每期视频教授核心诀窍,还会提供随手卡片,供日常生活中随时查阅和应用。
不过坦白讲,在一开始的时候,也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入手,因为之前没有人这样拍过心理学课程。
整个制作团队都是从零开始尝试,光是脚本就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怎么讲理论,故事怎么穿插,各个部分的比重怎么设定等等,都是经过许多次的试错、调整,才得到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
也因此,当我们在拍摄过程中,甚至拍摄完毕后,发现有些地方不对,需要调整,也要很心痛的去砍掉、去重拍。
我记得第二集重拍了两次,第五集重拍了三次,有几集在临近更新时间了,突然想到了更好的呈现方式,那就全员加班来重拍需要的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重拍和修正?除了团队所有成员都想做出最精致的课程之外,是我们在不断问自己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完课程后,马上就能用?
所以,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各种视觉、听觉的方法,并使用全新的讲解方式。
当你看完课程,会觉得非常流畅,好像把一件事情说的很轻松,其实,这些都是所有制作人员拼力让课程更加“有用”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当我看到课程留言区有很多真挚的留言时,也真的感受到内心深处的震动和感动。
像“婚姻里必须知道的十件事”那堂课,有的朋友看了很有感触,说刚好跟另一半有些沟通不良,看到课程后会试试不同的沟通方式;
“勇敢挑战生活的现状”那堂课,有朋友留言说自己正面临人生低潮,这堂课给了他希望,让他勇敢迈出一步;
“面对负面情绪”那堂课讲到自我沟通,有朋友留言说,想起了过去的亲人的声音,潸然泪下。
我经常看大家留言时感动到落泪。这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巧合,恰好让大家在某个时候看到了有帮助的课。
如果课程中任何一集的任何一个方法,帮到任何一个朋友,我想都是制作团队每个成员的最大的幸福,也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去计划下一季的内容。
虽然隔着网络,隔着海峡,隔着手机屏幕,我们并没有当下眼神的交集,但每一次的用心付出,每一条热情的留言,都让我们拥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
这或许是信息时代,借助冷冰的技术,我们所拥有的一种带有温度的相遇吧。
我希望在如此忙碌而快速的现代生活中,透过心理学的方法,帮助你精简人生中的冗余、避开努力的弯路、优化人生奋斗的效率。
最重要的是,一起实现每个人心中那自由而快乐的生活。
如果你也想让自己更加高效地成长,期待与你在十点课堂相见。
网友评论
Yes,we can use psychology,you have set up a good example for all of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