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慌乱
“加油!
用力
使劲”
......
各种喊叫从慌乱的产房传出,陆续流进他的耳朵。他已在产房外等待了六个小时,一直沉默冷静的他此刻也显的别的及不安。忽而,产房内没有了她的喊声,他眉头舒展开来,等待着护士报喜。可是,仔细一听却也没有小孩的哭喊声,来不考虑太多便夺门而入,发现她已经虚脱到晕了过去。医生们正手忙脚乱掐人中,做急救。但孩子依然稳稳得待在母亲的肚子里,丝毫没有想出来的意思。毕竟十月怀胎,到临盆那日也才不到九个月,可能还困着不想起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再这么下去恐怕两个人都会有危险。这时,不知哪位医生灵光一现,决定用挤压的方式助产,还真有效,经过十几分钟的努力,小生命顺利降临,大家似乎都松了一口气。“这孩子怎么没哭呀?”抱着孩子的护士神色慌张得说到。大概因为在里面待太久了呼吸不畅,医生便按常规操作将孩子倒置拍打,过了几分钟却仍然没有起色。孩子的脸憋的发青,产房的气氛忽然沉寂了下来,医生继续忙着抢救孩子和母亲,父亲在一旁默默祈祷,焦虑地等着。
这时,孩子的外婆也赶到医院,询问女儿的情况。父亲在产房外头说着母子平安,医生还在做处理工作,心里头却揣着一万个担心。与此同时,在对孩子人工呼吸无效后,医生取来了一根医用皮管,直接从喉咙插入进行抢救(大概是为了吸出呼吸道里面的液体吧),最终孩子的一声啼哭打破了产房的沉寂,也驱散了孩子父亲心头的阴云。
母子平安,孩子由于早产被送进了保育箱,母亲力竭昏睡了十五个小时,幸好没有大碍。三十岁的他望着床上的妻子,不苟言笑的他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
二、奔波
一天的慌乱,一周的恢复。他继续为了奶粉钱忙碌去了,而她带着孩子回娘家坐月子。
有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或许还有另一个寓意,上帝想继续虐虐你。于是,那个孩子就这样被幸运地选中了。孩子历经波折才顺利降临,命运偏偏钟爱他,继续开他的玩笑。他吮吸功能障碍享受不了母乳的滋养,甚至连奶瓶也用不了,经常是吸得涨红了脸,也没喝上一口奶,最终只能哇哇得哭。孩子一哭,可哭死了母亲的心,为了让孩子喝上奶,索性将奶嘴开了个大口,一点点地流淌进孩子的胃里。虽然用这个方法,孩子总算是喂进去了,但每次只能喝不到20ml就了,然后就是不停地温奶,喂奶,可忙坏了母亲和外婆。可惜,每天的几十毫升奶不足以使孩子茁壮成长。当时的信息比较闭塞不明原因,总觉着早产儿,身子虚,喝不了多少。就这样艰难地喂养了三个月,出生时6.5斤的孩子养成了3.5斤,那是真正的皮包骨头。
记得有一回打疫苗的医生对母亲说过:“诶这是哪家孩子,除了骨头就是皮,抱回去吧!不用接种疫苗了,难养活咯!”母亲抱着孩子愤然离去。
无法进食导致的营养不良使孩子日渐消瘦,抵抗力也随之下降,三天两头跑医院却不见好转。由于孩子太瘦,每每去医院打吊瓶的时候,只能将他倒置拍打后,医生才能下针,为此遭了不少罪。
因为进食障碍去县医院检查,在县医院诊断结论是没病,就是营养不良,便介绍父母去省里的医院。父母带着孩子和大包小包拿着县医院的介绍信来到省妇幼保健院,没想到刚一到就被门卫当成是捡垃圾的流民,被拒之门外。而后,父亲掏出了那封皱巴巴的介绍信,麻烦他们代为转交给院长。不多久,方才颐指气使的保安便客客气气笑脸相迎,又提行李又递水的把三人接到了院长室。刚一见面,院长就客气地问候了几句,并表示孩子的情况他已经了解了,是先天性唇腭裂,现在孩子太小还不能手术,现在医院住下看看有没有其他问题。毫无疑问,孩子就接受了大大小小各类检查抽血,医院有的仪器全上了一遍,除了胃萎缩没有其他问题。本来打算回去的夫妻被医院的一句话留了下来,每天靠营养液一直在医院待着。直到腊月二十八,医院说孩子恢复的不错,气色变好了不少,可以回家过个年,等年后继续住院。
那句话,后来,母亲曾和孩子重复过许多遍:这孩子带回去,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就在1995年大年初一那天,外婆用勺子给孩子喂一个糖水蛋时,意外发现借助勺子,孩子可以进食了!全家人,欣喜若狂,自然也淡忘了出生时皮管埋下的隐患。也未能预料到,造就了孩子以后一副参差不齐的牙齿。
三、磕绊
那孩子打小练就铁头功,抗摔。当然这只是戏说,只是因为顽皮常常受伤。
第一回是一周岁的时候,还不回走路,邻居家的大婶过来搭把手抱了抱孩子,结果家里临时有急事,就把孩子随便放在了桌子上。并且!没和孩子父母说,孩子就从桌上掉落到地上的菜篮子里,不幸的是鼻梁磕到了桌脚,直接就凹陷了进去。以至于男孩后来一直觉得那一次实现了颜值下跌,失去了高鼻梁。
第二回是四岁的时候,孩子在父亲的店外玩耍,隔壁的叔叔逗他玩,说是让他飞起来。孩子觉得新鲜跃跃欲试,叔叔就把他抛在半空中然后又接住,体验了几次后,孩子还在半空中傻笑。乐极生悲,在不知抛了几次后,孩子头部落地,磕到了台阶,瞬间就半个头肿了起来。听说,后来去医院抽出了几百cc的淤血,幸好没有脑震荡。“你咋不上天呢?”那孩子以后可以骄傲的说:“看,头上还盖了邮戳呢!”
第三回就是孩子自己没事找事了。在外婆家游玩的时候,看见田埂间有两堆小石块,就和小伙伴比谁扔的远。比过几轮后,觉得不尽兴就拿起石头比谁扔的高,然后,如你所料,孩子被石头砸了。所以至今孩子头上都留着那两个痕迹。
四、煎熬
经过省妇幼保健院的一番折腾,瘦骨嶙峋的孩子恢复了刚出生时的气色,但是还有一些营养不良。一家三口喜忧参半地回到了家,喜的是孩子总算是有了养活的方法了,忧的是医生所谓的“先天性唇腭裂”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在信息闭塞的当时足以引起他们的恐慌。以至于在归途中,父亲路过杭州的彩虹桥时,面对着大堆的行李和瘦弱的孩子,默默停下了脚步,望着车流点起了一根烟。此时,父亲有一种天降大任于己的无力与焦躁,怀着最后的一丝勇气,掐掉烟,继续迈开了步子。
孩子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进食了,却由于前三个月的病情延误轻微厌食,长得总比别人家的孩子慢一些。大他半个月的表哥每每喝起奶粉来如牛饮水,而他每回只能依靠勺子灌进那么几口。幸好,孩子也就这样长大了。只是身子骨比较虚弱,经常就是清晨一声咳嗽,傍晚必会发烧,自然苦了母亲又要度过一个无眠夜。这样的夜晚母亲已记不清度过了几个,只记得抱着孩子度过了两个除夕夜。其中一个是在医院度过的,唯一记得的是除夕那晚医院食堂免费,还每人送了一个鸡腿,算作是医院的人道主义关怀吧。
最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三岁那年除夕,下午四点,夫妻俩拖着疲惫的身体,望着萧索的街道缓缓走着,讨论着去哪儿买些菜做个年夜饭。街道两旁万家灯火,飘逸着饭菜的香味与团圆的幸福。大概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对夫妻就在他们的窗外,饥肠辘辘得走着。抱着孩子来到早已关闭的农贸市场想看看有没有做生意的店家。望着空无一人的市场,许多垃圾和残骸散落在街道一旁,只是因为除夕也幸好是除夕,平时锱铢必较的菜贩子们居然将没卖完的蔬菜随意丢弃在路边。夫妻俩对视了一下,没有语言,便弯下腰拾掇了起来。那是那个家庭最简陋的一餐年夜饭,也是那段艰苦岁月在记忆中留下的最为深刻的痕迹。
由于家乡习惯年夜饭比较早,一般来说,下午两点就陆续回家关上门和锅碗瓢盆团聚了。约摸三四点样子就早早地开始年夜饭。
孩子一直到学龄前1/10时间是在医院度过的,母亲一直戏称,孩子是生理盐水喂养大的,若是细细算来,该是有一卡车了。除了最常见的感冒就是腹泻了,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孩子都轮上过。四岁那年的夏天为严重,在医院挂了半个月的盐水却迟迟不见好,眼看着孩子日渐消瘦,便开始寻访民医之行。问遍了七大姑八大姨以及能搭上话的街坊邻居,问来了各种“民间土方”,仍不见好转。不知哪天,听说临镇有位老先生专擅儿童肠胃病。母亲打听好了路线,第二天一早便出发了,在三伏天背着孩子走了几公里的山路才找到那位“隐士名医”。(医生住的山里不通公路只能步行)皇天不负有心人,药方子拿到了,只是要吃七七四十九天,每周进山配一次药。第一周的药下去,病情果然好转了,吃了那么多苦头,这回总算是功德圆满把病治好了。为了防止复发,母亲踏踏实实地背着孩子走了七回山路,晒了一整个夏天,大概就是那时候被晒得过头了,肤色再也没有回来过。母亲每回配药回家衣服都能拧出水,外婆在一旁心疼得扇风送水,母亲却觉得为了孩子的健康,一切都是值得的,可以忍受的。
当然,孩子心酸的回忆远不止这两件,之所以特别提出来,因为母亲后来时常念叨,以至于印象十分深刻。
五、曙光
经历了一路的打怪升级,孩子顺利长到了五岁,父母没有了最初的茫然与不知所措。取而代之的是熟悉了医院的所有儿科医生以及护士,去医院看病也如家常便饭般简单。实在是去过太多次了,久病成医兼护理。
从四岁开始学习营养学的知识,给孩子加强营养每天摄入牛奶与充足的蛋白质(在那个还不了解什么是均衡膳食的年代)。从一周一次的医院之行渐渐变为几月一行,父母俩本该松一口气。可是,唇腭裂的症状随着孩子语言功能的开启渐渐显露,孩子说话漏风口齿不清,虽然知道是孩子出生时医院的医疗事故,但由于维权意识的淡与证据的缺失,只能不了了之。孩子渐渐长大到可以手术的薄年龄,父母就着手考虑手术的事了。当时有两种方案,第一种公,由国家慈善基金“春风计划”提供医疗援助;第二种自费,大概要几万元。出于对孩子负责的考虑,父母觉着自费的应该更靠谱些,并且“春风计划”需要次年夏天才启动,还不一定几时可以轮到,于是决定自费手术。
时隔五年,一家人又浩浩荡荡带着半个家的行李来到省人民医院入院准备手术。而手术也不只是住院开个刀那么简单,涉及到主治医生主刀医生,医院里面颇有些门路。(这或许就是中国风,有些时候总要夹杂些人情和利益)。在手术方案讨论时备选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旧疗法,可能不能根治,第二种是新疗法,术后发音会跟好但成功率会更低。父母经过一夜的考虑后选择了新疗法。
手术前一晚,在完成了各类术前检查后,孩子已经累的昏睡过去。可父母一直守护在一旁,彻夜未眠,担心手术,担心孩子的未来。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就被护士带走进行术前准备了。上午七点,在父亲颤巍巍得签下知情同意书后,麻醉剂缓缓进入了孩子的身体。由于是新疗法首次应用于临床,这一台手术也被全程录了像,父母虽不能进入手术室,却也能够在隔壁的视频录播室实时观看手术过程。亲朋好友陆续赶来守护在手术室外,期待一个奇迹的发生。屏幕里的医生熟练的进行切割缝合的工作,孩子的父母就像坠入深海,渐渐喘不过气来。在经历了六个小时煎熬后,他们终于盼来了手术的结束,却看见一个面目全非的孩子。由于麻醉的的缘故,孩子的整个脸肿成了平时的两个大,舌头中间被穿了棉线贴在下巴上。若不是从手术室里推出来,母亲不敢相信那竟是自己的孩子,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忍不住留下了泪水。
经过了一周的换药与护理,孩子恢复了往日的调皮,虽然身子还是很虚弱,但是已经可以回应大人们的提问了。到第二周拆线的时候,医生建议这么小的孩子还是要打麻药的。但当我一听说打一次全麻智商会下降一次,我便拒绝了医生的要求。一本正经辩解说自己是男子汉可以忍受,我已经变傻一次了,就够了,再打一次就更傻了,说不定连医生叔叔和护士姐姐都不认识了,我不希望这样。成功的把大家逗笑了,医生便摸摸头叫我加油!我忍着疼痛,熬过了漫长的二十分钟,顺利完成了拆线,没有一滴眼泪,震惊了医生,直夸我是坚强的孩子,可能打小忍耐力就不一般。更令人开心的是同一病房的两位病友(不同手术一个心脏病一个烫伤)也都手术成功顺利康复了。
出院以前,医院对孩子进行了普通话水平的测试,得知手术效果很棒,完全恢复了正常的发音,甚至比一般人还要标准。医院便把孩子作为新疗法的成功典型存入了临床病例档案,而那位主刀医生自然也是顺风顺水。不过后来复查时了解到,后来的手术案例没有像这个孩子一样成功的。可以说命途多舛的他迎来了人生第一次的幸运。仔细分析了一下,之所以手术如此成功,因为孩子的唇腭破损室是由后天引起的,先天性的比较棘手吧,所以后来的手术没有那么成功过。与其说是幸运,更像是一种补偿吧,上天不忍看孩子继续受苦,借医生之手把借用了五年的普通话还给了孩子。当然孩子是无神论者,也十分感激那位手术台上坚持战斗了七小时的医生。孩子的未来迎来了第一丝曙光。
这也是为什么,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我仍对医生这个团体抱有崇高敬意的原因之一。虽然也有少数糟粕浑水摸鱼,但不能以偏概全,否认整个医生团体。在明白是什么的同时,多考虑一些为什么,一名医生的投入和收益是否匹配?医生也是人,也有家庭,在培训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医生的薪酬制度是否合理?如果一名兢兢业业的医生连家庭都养活不了,如何平心静气得为病人服务。
六、1998
“喂,妈,孩子终于会走路了”一位母亲含着泪向她的母亲报喜,周围人却投来异样的目光。因为那是1997年的春天,孩子已经两周岁了,是一个其他孩子早已蹦蹦跳跳惹祸的年纪了。幸好,孩子很努力,成功学会了走路,并且在随后的日子里把以前落下的祸一起了,也算是功德圆满。那一年,是泰坦尼克号美国上映的年份,也是1998洪灾的前一年。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那个孩子很喜欢重复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品味台词,分析人物,场景的架构不亦乐乎。每一遍看都会有新的体验,却仍忘不了第一遍时候的欣喜。记忆中,1998年,是《泰坦尼克号》在中国首次上映,一家人第一次踏进电影院。当时就记得,主角很美,爱情可以很伟大。那时候只重情节,就像小时候爱看童话故事一样,看见喜剧笑一笑,看见悲剧也不会有一丝惋惜。随着年龄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便有了不同的角度分析电影,看似更接近了电影的实质,实则是渐渐远离自己的童年。所以孩子觉得有一颗童心的人并不是幼稚,而是内心温暖。
“你是谁?为了谁?兄弟战友你何时归?谁最美?你最美!”这是纪念九八洪水牺牲战士的一首歌——《为了谁》。永远也忘不了新闻里那些手拉手跳入决口处用身体挡住洪水的人们,水泥堤坝或许会被贪腐所侵蚀地不堪一击,但中国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铸成的防线,最终战胜了洪水。当然这些都是孩子后来上网找到的资料,当时并没有那么深的感触,有的记忆只是在家门口看海。
孩子所在的小县城,是两江并流处,陆地被一分为三,南部,东北部以及西北部。由于东北部丘陵较多,道路崎岖,主要人口就集中在幼南部和西北部,又称江南江北。九八年特大洪水导致水位远超警戒线,一直上涨到街面,水位高峰在街面水深一米左右。幸好家里有现成的防洪材料,父亲装修用的老粉在门口迅速堆起一堵防水墙,而孩子便在一旁板凳上望着窗外傻笑,和过往船只上的熟人打招呼。那几日,趟水出门是不行了,街坊邻居纷纷拿出救生圈,粗粗盖上一层雨衣,就当做简易的小船了。雨停以后,街道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平日不堵车的街道反倒堵了船,人民群众创意无限,一艘艘自制的小船(轮胎,木板,大脚盆)在街道上缓慢爬行,颇有东方威尼斯之感。那一年,为了驱除身上的湿气,孩子第一次尝试了蛇胆。上天似乎过于斤斤计较了,孩子愉快地躲过了洪水,却收到了久治不愈的腹泻。不过嘛,主要还是孩子身子弱,蛇胆性凉,去湿不成反伤了肠胃,科学用药进补还是很重要的。
七、笨鸟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仅仅是当代的社会论题,是自有家庭概念的出现便有的问题,教育下一代不仅仅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往小了说,也是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他,有了这样的童年经历,家里根本无暇顾及教育问题,所以当其他孩子读书认字的时候,那孩子还守着医院的药罐呢。当然这里所指的教育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教育,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父母还是不断教导的,比如诚信,上进,文明礼貌,坚强之类的品格,孩子都是从小被灌输且要求的。这些对于长远来看十分重要,但在当时并不会让孩子懂得1+1=2,而且由于身体原因,孩子作为一张白纸,直接上了大班。踏进校门的那一刻,一只笨鸟就诞生了。
第一周,家庭作业是书写一到九的阿拉伯数字,而他只会写一,而且还是歪歪扭扭的,而其他同学早已谂熟于心了。回到家,母亲又恨又气,责令孩子不学会不能吃饭。那是孩子第一次感受到学习的恐怖,但幸好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别人可以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安安静静拿起笔,居然一口气就完成了。之后的作业便也在孩子的勤勤恳恳中顺利完成了,直到六一文艺汇演。孩子第一次发现自己喜欢音乐,《七子之歌》、《歌唱祖国》是他第一次在班级同学面前演唱。但他却被集体舞蹈给难倒了,中间有一段原地踏步的动作,他始终都是同手同脚,然后,老师告诉了家长。毫无疑问,那一天孩子练到了七点才吃上饭。
最恐怖的一次当属一年级学拼音那会儿,孩子怎么学也学不会,还嬉皮笑脸的回到家看起了电视。他母亲直接把书甩出门外,对着孩子说道:学不会就别学了!于是,第二天,孩子学会了拼音。后来回忆起来,大概因为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学习是不断与自己作斗争的过程,最初可能是不自愿的,但真正沉下心来后还是可以慢慢进入角色的。而在孩子习惯养成的时候是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文化课,更重要的是品格的建立与阅读习惯的养成。这是孩子后来读了小说的时候才意识到的问题,也是来着学校老师的教导,如果更早知道,孩子或许有一个更为充实的童年了吧。
八、童趣
“天下雪,狗高兴”每次下雪天在外面疯玩后回到家,母亲就会拿这句话逗孩子。他也会调皮的说:“谁让我属狗呢?我不高兴对不起自己的属相。”而后就是一家人的大笑。
童年的雪比长大后的雪更大,也下的更为频繁。踩着胶鞋,约上三五好友打个雪仗大概是最幸福的事了。而春节前后,往往是下雪的时节,等到长大一些,会玩鞭炮后就喜欢把鞭炮裹在紧实的雪球里面。引燃后迅速抛向空中,等着雪球在半空中开花。也会在球场上堆个雪人,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面。用石头架起炉灶,坐在雪人边,烤着番薯,烤着肉,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冬天。雪人受不了酷热,头会偶尔掉落,砸中某人,引起一群人的嘲笑。冬日里的水会结成冰,当然南方的河水不会冻上,但放在河边的大缸会被冻上。某年冬天,年初二,一个化雪的日子,孩子和表弟一同带着鞭炮出门玩耍。忽见一大缸盛满了水,表面结着薄冰。便往上面扔鞭炮把冰炸了,而后好奇心驱使,又把鞭炮点燃沉入缸底,哗啦啦一声,大缸变成了一堆碎瓦片。主人家闻声而出,我们被逮了个正着,而后就是赔礼道歉,度过了一个没有鞭炮的春节。不知是因为年龄见长还是怕再惹祸端,打那以后过节就没有碰过鞭炮了,更愿意陪外公唠唠嗑,听听老一辈的故事。总的来说,童年关于雪与冬的记忆还都是不错的。
而暑假是多雷雨的时节,就喜欢一个人在空地放置一些食物或甜品,静静地等待蚂蚁们闻香而来,然后沿着队伍寻找蚁穴。撑着伞观察暴雨降临时,蚂蚁如何慌乱逃散和报团。有一回,雨来的突然,孩子撑着伞在事先踩好点的蚁穴旁等待。忽而,大群蚂蚁蜂蛹而出,迅速抱团,顷刻间便有了豌豆大小。只可惜孩子很快被母亲喊了回去,不得不中断了观察。待雨小些后,我迫不及待的又悄悄来到蚁穴旁,发现那个蚁球还是原来大小,不过已经慢慢散开了。看着成群结队的蚂蚁四处逃散,最后留下了中间的一小撮蚂蚁,大概是壮烈牺牲了吧!或许这只是动物的一种求生本能,而我们却更喜欢自作主张地将其称之为团结精神,人们总是愿意接受令自己满意的价值观。当然,多一些正能量总是要比负能量好的。
九、甲醛
2001年为了能够顺利入学,家里抓紧时间装修了房子。为了给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用一道木质的拱门和七字架将卧室与书架分开,再挂上一个米老鼠的顶灯,就是现在看来也还是令人满意的装修。为了精致,用掉了大量的板材与油漆。房子刚刚装修完就立刻住了进去,不久便开始了我的怪病。
从十月开始,身体开始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的症状。起初孩子母亲也没放在心上,以为孩子挑剔菜不好吃,故意少吃甚至不吃饭。可是过后症状越来越明显,才想到去医院看一看。不巧,当时正好感冒,医院就把我当感冒治了。经过治疗,感冒症状消失了,可食欲依然不好,身上还发了红疹。家里一方面换着法子改善厨艺,一方面去医院配抗过敏和头晕的药物。虽然有一点点好转,但症状始终还在,也没有一个医生提过甲醛中毒这回事。只是说可能是生活环境的问题,让我试着换个环境生活一段时间。可能算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在亲戚家住了两个月后,病不治而愈了。
十、瞎子
作为祖孙三代都不迷信的无神论家族,由于孩子的特殊情况产生了几段缘分。
故事开始不得不先介绍说一部电影《英雄儿女》。一部刻画上甘岭战役的“……..我是851,我是王成!……….敌人把我包围了!同志们!请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当时阵地上只剩他一人,有100多个美国大兵清场围着他,于是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和对革命英雄的敬佩,孩子的父亲决定赐予孩子单名一个成字,而且按家乡话来说“王”发音同“黄”,也有祝愿成功的寓意。当然这只是妻子怀孕时,父亲脑海中的一个构想。由于孩子出生后就事情不断,也没有仔细考虑名字的事情。不知过了几天,忽然想起户口的事情,这才一家人坐下来讨论名字的事情。由于当时邻里都熟悉,谁家有个什么事传的特快,于是乎,一位瞎子老爷爷毛遂自荐,说是为孩子起名以避祸端。虽然家里人都不信这套,但还是礼貌地邀请他进门。在得知了八字和姓名之后,他勉强直起了几近弓形的背,便说孩子名字不好需要改,否则会有不详。当时家里人倒也不紧张,好奇的询问细节。瞎子道:此子,五行缺土,成需以土为伴,单名为城;并且,据八字推算,此子幼时多有波折,日后必为上人。言罢,家里人觉着名字寓意不错,便顺水推舟用了这名字。此时的算命先生捋了捋小胡子,也跟着得意地笑了起来,却迟迟不愿起身。家里人见况,心领神会,给了五十让他走人。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强买强卖,反正出生没多久孩子就这样被迷信了一回。
既然说到名字了就顺带提一提生日,有故事的人果然处处都有惊喜。孩子事情不断,上户口的事拖到年底才去办,那是1994年最后一个工作日,不知怎的就把31日,登记成了30日,大概是归心似箭无心工作吧。所以,孩子就有了两个生日,法定的和实际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了可以吃两个生日蛋糕的借口。然而,姜还是老的辣,家长一句话就把球踢回给孩子:“你那个生日是公安局给的,蛋糕要问公安局要”孩子竟无言以对,打碎了孩子两个蛋糕的愿望,二十几年来公安局怕是欠了孩子不少蛋糕吧!
孩子名字来自生命中第一位算命先生,也算是误打误撞办了好事,因为名字还过得去,也就不追究那位老先生蹩脚的演技了。可第二位瞎子先生着实可恶。起因是九八洪水时,吞下那枚蛇胆后,久治不愈的怪病。当地医院的医生无计可施,望着孩子憔悴的面容,外婆不忍心,便开始寻访民医。而其中一位,就是那第二位瞎子先生。据说有一种特殊疗法,可以作法驱除肠胃里面的寒气。二具体操作就是,类似于用点戒疤的操作在孩子肚脐周围点上四个疤,说是暖胃驱寒。从此以后,孩子家人对所谓的民间疗法深恶痛绝,张开双手拥抱科学。这边提到仅仅限于民间奇葩疗法,对于走个体户路子的民间老中医还是有信任的,毕竟孩子的病最终还是老中医给治好的。总的来说,两次“迷信”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也就当是多年以后的饭后谈资了。
十一、契约
在经历了幼儿园数字事件和一年级拼音事件后,本以为家长对孩子的智商是不怎么看好了。但是母亲仍然坚信,勤能补拙,起跑线的落后只是因为自家孩子学前教育的空缺,而且还遗传了自己的高智商,一定可以学好。于是就立下规矩,不得奖状不能回家,只有三好学生才有奖励。所以孩子最初对学习的兴趣就是美食,因为奖励就是美食。
母亲是八十年代的高考考生,初二跳级读了高一,高二直接参加了高考(当时的特殊政策),由于没有现在的平行志愿和高录取率。对志愿填报一无所知的她就知道一所学校:浙江大学,然后她就填报了。结果以十分的差距名落孙山,由于经济原因和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没有再复读。当时和母亲同届的只考上了两位,所以也没有特别在意。做一名工人在当时也并不比大学生要差。而后来母亲才知道,办理的同学绝大多数选择了复读,一年、两年甚至五年,最后班里只有两人没有上大学。这也成了母亲最大的遗憾,所以才会特别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来自一位母亲对孩子天然的自信心。
幸好,孩子从小就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打小学习还算比较认真。当然,那时候所谓的认真只是上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而已。不过,据孩子的回忆,那是这样的孩子并不多。毕竟边际效用递减,孩子之后渐渐淡去了对奖励的渴望,学习习惯算是养成了,所以小学时候成绩也还不错。虽然也有考砸到不敢回家的时候,但也都熬过来了不是。
孩子母亲是一个爱念叨的人,经常给孩子讲以前的人和事,孩子权当故事听了,没有想到有一天会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当然其中还掺杂着许多做人的教育。母亲的原则是:做人为第一,其他都是后面的零,没有一,再多的零也无用。对孩子实行契约式管理,首先就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从不会因为哄哄孩子而承诺一些不会兑现的诺言。从小培养孩子理财记账的意识,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自己打理压岁钱,除了自己交学费外,自己不会干涉钱的用途,但是孩子需要提供消费清单。母亲还主张孩子应该从小熟悉家务,为以后生活做准备。以及人际交往中需要注意的礼节,公共场合的基本修养等等。现在孩子长大后每每看见那些熊孩子,渐渐理解了那个被许多的条条框框要求下的童年。
「把真实生活讲成故事,简书真实故事征集计划第一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