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困扰,读过不少书,却读完就忘,或者觉得读的书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改变?今天我就想向你介绍一套名为“东大读书法”的阅读技巧,通过不断实践这套方法,不但能改善这种情况,还能使你变得更“聪明”。
这本书名叫《东大读书》,作者是一名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的在校学生。而在考入东大之前,他只是一名成绩平平的普通高中的学生,按国内的话来说最多只能考上三本。在高考连着两次失利次之后,作者发现东大的入学考试※并不在于检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注重考验学生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日本高中生在高考时除了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外,还必须通过心仪大学独自出题的入学考试)。
为了提高这种能力,作者实践了一套以提升思考能力为目的的阅读技巧。在反复实践这套方法后作者发现自己明显变“聪明”了,不但顺利考上了东京大学,现在还一边做着东大校刊的主编,一边将自己的读书法分享给他做家庭教师的学生,最终集结成了这本书,并将这套东大学生人人都在实践的阅读技巧命名为“东大读书法”。
怎样才能变得和东大学生一样“聪明”呢?作者发现“聪明”其实主要包括五种能力,即读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而这五种能力全都可以通过阅读来锻炼和提升,作者介绍了假说式阅读、采访式阅读、整理式阅读、验证式阅读和讨论式阅读来帮助读者分别锻炼这些能力。
接下来我将会分三篇为你详细介绍这五种阅读技巧。相信你理解并实践之后,再也不会哀叹“太难了看不懂”、“读完就忘了”、或者“读了也对自己没作用”了。
Part 1 假说式阅读
你知道读书前做不做准备,会导致你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大大折扣吗?其实读书不甚其解的原因,九成是因为读书前准备工作不足。
在你翻开一本书,开始阅读之前,如果做一下以下两个准备工作,会大大提升你对这本书的理解。
1. 读装帧:从封面和书腰等装帧上抽取尽量多的信息
2. 立假说:根据读装帧获得的信息,建立关于本书内容的假说
1. 读装帧
无论是封面还是书腰上的信息,都是出版社为了让读者对书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而设计的,正确运用封面、封底、书腰等装帧上的信息,会对我们理解书本内容大有帮助。
读装帧的五个步骤
怎么从装帧上抽取信息呢?作者提供了五个具体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思考从书名中能抽取出什么信息(具体的信息抽取方法后文有详细介绍)
步骤二:将抽取出的信息一条条写在便签上,至少写三个
比如从《东大读书》这个书名,可以抽取出以下信息:
东大学生都在实践的读书法
用了这个读书法可以获得和东大生媲美的阅读能力
步骤三:从书腰抽取信息,写在便签上
步骤四:从作者的简介中抽取信息,写在便签上
通过步骤1-4,相信你已经写出了至少10张便签了。抽出的信息越多越好,尽可能把所有能联想到的信息都写出来。
步骤五:
将写下的便签贴在书的扉页,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地翻看回顾。特别是读书中断后重新开始阅读时,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时,读完一整章之后,这些便签会对我们回忆和加深理解提供重要的提示。
为什么要写在便签上这么麻烦呢?其实写与不写的效果大不相同。写下来这个动作本身就能大大加深记忆,并且由于读一本书有时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一开始得出的信息很有可能读到后来就忘了,写下来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记忆和回顾。
抽取信息的方法
上面我们提到要从装帧读取尽量多的信息,具体怎么做呢?作者推荐了三个方法:
方法一:拆分
比如有本书叫《新·观光立国论》,书名可以拆分成“新”和“观光立国论”,由此可以知道“既然是新的,说明以前有旧的观光立国论了?”,“‘新’是指更符合现在这个时代吗”等信息。
再把“观光立国论”拆成“观光”、“立国”、“论”,又可以得出“这本书是在评论以观光旅游立国的优劣吗?”,“本书主要是讨论观光旅游业的潜力吗?”等信息。
方法二:连接
比如最近日本热卖的一本书《AI vs 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们》,光是把题目拆分为“AI”和“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们”难以抽出有用的信息,这时就可以试着“连接”。把“AI”和“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们”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AI都能理解教科书了,孩子们却不能?”这样的信息。
方法三:深挖
如果通过前两个方法也难以获得足够信息,则可以搜索题目中的关键词、查询有关作者信息、阅读目录等方法去“深挖”。
比如题目为《心理学入门》的书,光从题目得不出什么,这是可以搜索一下心理学的定义和内容,然后根据目录推测“这本书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到什么范围呢?”。或者搜索作者信息,猜测“为什么这个人能够写关于心理学的书?”,如果作者是大学教授,书的内容大概就比较偏学术,如果是心理咨询师,则内容可能更偏重实践。
通过拆分、连接和深挖这三种手法,就能在开始阅读前从装帧中抽取出对理解书本有用的信息了!
“读装帧”法实践次数越多精确度就越高,越容易抽出对具有提示作用的信息。通过彻底实践这个方法,无论多难的文章都应该能准确地理解了。
2. 立假说
如果把读书的过程比喻成在黑暗森林找到出口走出来,那么从装帧中抽取的提示信息就相当于获得了照明局部的一盏灯,而设立假说则相当于画一幅地图,用来把握整片森林的全貌。
在建立假说时首先要注意两点:
①假说不必完美。完美了也就没有读书的必要了,只需根据装帧信息和目录设立一个现阶段的假说,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修正。
②不同读者所需要的“地图”不同,因为每个读者的“起点”和“目的地”不同。比如读《心理学入门》,心理学的完全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知识的人,读这本书的方法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设立的假说是:不必完美的・适合自己的・地图。
建立假说的四个步骤
具体该如何建立假说呢?作者给出了非常有操作性的四个步骤:
步骤一:思考自己读这本书的目标,写在便签上。
写下自己为什么买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想要获得什么知识,这相当于地图的“目的地”。比如读《心理学入门》,可以写“想要学习有关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步骤二:根据目录,设想这本书对于如何达到目标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把这个路径写在目标下面。
比如《心理学入门》有“心理的结构”,“心理的活动模式”,“心理研究的方法”三章,那么这三章的题目就可以作为路径。
步骤三:思考自己的现状,写在路径下面,这相当于地图上的“起点”。
这时你已写下了以下三张便签,三张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是初步的假说了。
目标:获得有关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达成目标的路径:理解了心理的结构、心理活动模式和心理研究方法,就可以达成目标!
起点:对于心理学一无所知!
阅读时不断回顾这几张便签,也就是你的地图,就不会忘记自己目前所处的大概位置,而不至于在阅读过程中迷失,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了。这几张便签同样也要贴在扉页以便反复回顾。
步骤四: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过程中发现和假说不一样的地方,要不断进行修正。
比如发现“本以为读完全部三章才能理解心理学,想不到读了一章就大致理解了!”这时就可以把目标设置得再高一点。就像在走路时发现“这里还有一条路!”,然后修正轨道一样。
为什么要先设定目标,而不是先写下起点呢?
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能够尽可能走得更远,因为人不可能走到比目标更远的地方。首先将目标尽量设定高远,然后行动时不是从起点开始,而是从目的地倒推出行动计划,这样才能促使自己走得更远,而不至于扼杀自己的可能性。书原本就是为了使自己走得更远的工具,因此选书时也应尽量选距离自己远的书,这样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小结
本文介绍了东大读书法中的第一步,即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假说式阅读”。
具体方法就是从装帧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写在便签上并帖在扉页,阅读时不断回顾。目的在于获得理解书本内容的提示。
接着根据读书的“目的地”,“路径”和“起点”建立假说,获得帮助理解书本内容的地图,并在阅读时不断回顾和修正。目的地尽量定得远一点,这样才能走得远。
下周将介绍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采访式阅读”和提高归纳能力的“整理式阅读”,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