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归宁篇

作者: 薄荷的午后休闲时光 | 来源:发表于2022-02-05 10:13 被阅读0次

在城里,出嫁的女儿归宁,没啥讲究,大年初一就可以回娘家去,旁人也懒得说,大概也顾不上说,各家都在忙各家的事哩,初二是正日子,多数女儿们拖家带口的,拎了好吃好喝的,浩浩荡荡回娘家了。

但在乡间,我们那里,出嫁的女儿别说初一了,很多地方初二也不能回去,要到初三祭拜过祖后,方可回去。

此时祭祖,不同于电视剧中那般声势浩大,也不像早先有祠堂什么的,而是将一脉用手绘的方式,在画布上,将逝去的祖上,一辈一辈地排下来,然后轮着一年一家,选一处安静的地儿,从年三十开始家家摆上供品,早晚敬香,直到初二,初三,敲锣打鼓,鸣炮送走,再将画布卷起收纳,移交给下一年的主家。

这样的习俗在当地盛行,也是新年顶顶重要的事,没有例外,人人必须遵守。

做为乡间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这样的理很念也已经根深蒂固了,遵照乡俗初三回乡,正日子归宁。

有朋友圈说,最美的路就是回家的路,真的认同,这里的美,说得不是风景,而是内心的一种平和感。

母亲,这样的日子,早早就等上了,不过近几年之内,愈来愈干不出活了,尤其是人多的时候,感觉就是很忙碌的在地上转圈圈,却干不了个啥,这也不是我一个人发现的,有几次,弟弟和妹妹们也是这么说的。

后来,就变成母亲只准备食材,或告知什么东西在哪即可,余下我们上手做就得了。

再后来,又变成想让两老人吃啥,就临回时置办好,回去一加工就好。

有一回还问起,说妈,我现在做饭做得咋样了?

她说,可以,味行了,有饭店里的味。

我地懂了一下,是油大,味重了些,才这么讲,以后得注意了。

慢慢来吧,毕竟回来的次数少,人一多,咸淡的问题就不好把控。

午饭过后,还是来了兴致,去小街逛了逛,多是卖年货,牛奶,饮料,水果,烤串还有琳琅满目玩具之类的,应有尽有,反倒是像传统的糟子糕,土饭莜面,炸油面,还有土豆饼什么的,儿时年味十足的东西少了,大概相对市场刚需,商业化气息浓郁之过吧。

看来想寻回儿时记忆的心思,多数是无果了。

与家人们聚在一起闲聊,闲话大人们的事,讲他们的消费观,生活状况,讲母亲对弟弟的溺爱,讲孙子与外孙的分别对待,讲母亲迷信的趣事,不免半是玩笑,半是调侃,不过还是多多少少有些不平衡吧,毕竟不管多大了,刷存在感的事是硬壳,总是时不时在脑海中回荡。

也将这小心事说与老公,他是个豁达之人,说我赶不上我妈,没有人家那样的执着,没有老人那样的虔诚。

想想也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尤其是这几年,常常会有一种感觉,以前看不上大人们的作法作派,以前从心里不认同大人们做事的方式方法,现在默许了。

而且很多时候,会觉得其实一直在重复着他们走的路,复制粘贴是当下的自己,有时候觉得自己甚至还抵不上人家呢!

说了这些后,老公说,释然了吧,我笑了。

觉得自己成长了,与年岁有关,与认知也有关。

然后,这趟归家,不仅是人归宁,心亦归宁了…

相关文章

  • 初三,归宁篇

    在城里,出嫁的女儿归宁,没啥讲究,大年初一就可以回娘家去,旁人也懒得说,大概也顾不上说,各家都在忙各家的事哩,初二...

  • 初三~回归宁静

    过节也好 热闹喜庆红火人气旺 只是不得安宁 这次过年 各种佳肴都准备好了 唯独差了炸元宵 我特别爱吃手工炸元宵 又...

  • 归宁

    诗唱千古无绝期 酒醉今朝明月心 琴绕梁才诉知音 茶品百味归宁清

  • 归宁

    古人形容结婚的女子回娘家是归宁,用标准的蒲城话说就是熬娘家。 不想说什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弹...

  • 归宁

    她拉着孩子下了车。 远远地看着一绿色上衣套白色外衫,趴在出站口的栏杆处,染过的黄发,十几米开外看...

  • 归宁

    山谷深处葛覃兮, 萋萋维叶映飞鸟。 无厌刈濩成絺绤, 浣私浣衣归宁前。

  • 归宁

    月淡风已凉,故人在何方,弹指一挥间岁月流长。只盼望,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忆青梅竹马,两小也无猜,暖过岁月静...

  • 归宁

    三毛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我觉得“...

  • 归宁

    ——木棉 一切都要回归到心如止水的平淡 我的豪情,我的壮志 不再徒伤,不再空悲 走过荒芜,走路迷林,走过冷暖...

  • 归宁

    晚上练毛笔字,忽有只蟋蟀飞到桌子上,我停下笔静静地看着,它却也并不急着飞走,慢慢吞吞地在桌上爬着,仿佛知道我并不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三,归宁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zj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