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的菜园】0542——这两天的热点话题是褚时健离世了。朋友圈里,人们纷纷表达对这位老人的怀念、崇敬、追思之情。我也写下“人的生命终会结束,但有些人的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
褚老的人生故事,不仅仅是励志。我想,他超迂常人的勇气、坚韧与执着,让我们在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时,有了一个新坐标,一个可以指引更多人从困苦走向希望的新坐标。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
褚老最感动我的,是在那样一个困苦煎熬的境遇中,以70岁的高龄重新开始新生活,并走向新的人生巅峰。
别说70岁从头再来。生活中,许多30岁的人也未必有面对失败、困苦的勇气,不敢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有些浑浑噩噩,每天混日子的人,可能从来都不曾想过,人为什么而活着?
人为什么而活着?
这个问题,十年前我问过自己。但那个时候我回答不出来。曾经想过,是为了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是为了事业有成,受人尊敬;是为了家庭幸福,和睦美满;是为了到处旅行,开阔眼界……
这些想法似乎是人活着的意义,但又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到底少什么?我在10年前没有感悟出来。
可能是十年岁月的磨砺,也可能是面对孩子的教育,我最近又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
现在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人”;然后才是“我这个人为什么活着?我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人,不仅有躯体,还因为有精神、有灵魂。有灵魂的躯体才是活着的人。
有灵魂的躯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物质富足,但依然觉得活得没意思的人是为什么活着没劲了?因为没有精神,内心是空的。
过去我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从下往上形成的。人生规划也是从温饱开始,实现一层再向上爬一层。最近在听樊登的课程,以及朋友推荐的一篇文章时,我才知道,原来人生规划是应该从上至下开始思考的。
生而为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精神动力,直接引导我们人生的脚步。褚时健超越常人的能力,是因为他有强烈的精神支撑,“这辈子一定要干点事”,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他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去扛过那些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
我在想,我也应该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不为别人,先想想能不能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让她因为我的所为而受到鼓舞,让我身上一点好的精神能帮助她,影响她,使她获得更好地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