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孙利,东海县实验中学富华路校区
摘 要: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我国传统教育以德育为主, 将修身作为教育目标。当下, 我国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 成为改变命运和谋生的主要手段,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 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都让位于应试教育, 最后造成了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因此, “立德树人”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语文因为自身特点, 在“立德树人”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人格塑造; 道德教育; 语文
作者简介:孙利 (1968—) , 江苏东海人, 本科学历, 中学高级教师,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一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一、“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培养高尚的道德观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格。这两个方面也存在因果联系, 积极向上的人格来自于良好的道德教育。
我国传统教育中, 塑造人格, 培养良好道德, 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孔子认为只要接受教育, 每个人都能成为谦恭有礼的君子。粗鄙的人不是因为不识字而粗鄙, 而是因为缺少礼仪教养。所以古代将教育称为教化, 就是意在通过教育来改变人的劣根性。
“立德树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将这种观念传承下去, 就是民族精神的延续。而同一个民族正因为有相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才有凝聚力, 有了凝聚力, 民族振兴才有希望。
例如, 传统佳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之一, 在国人心目中拥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它既是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 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如此紧密地发生联系, 唯有屈原一人而已。屈原身上浓缩的是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团结一心, 保持强大的凝聚力, 战胜各种困难, 一路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
我们纪念屈原, 是纪念他的高洁和爱国情怀, 更是为了纪念整个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端午佳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从古代传承至今, 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坚守的传统, 就是因为中华文明在其上刻下了烙印, 使它像一面旗帜一样, 永远高高地树立在人们心中。
价值观体现在生活中就是风俗习惯。同一个民族的人都自觉遵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并将违反风俗习惯的行为视为不道德行为。在立德方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标准, 我国的道德标准是以大局为重, 强调集体主义, 为了家庭、国家, 可以忽视个人的欲望;而西方国家更重视个人发展。在我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中, 为了个人目的不顾大局的人是“无德”的。
“树人”是建立在“立德”基础之上的, 只有具备良好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 才会有自己独具魅力的人格。比如, 有些人很可能没什么文化, 但他们敢于仗义执言, 在别人有困难时能够提供真诚的帮助, 在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能果断地做出取舍, 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因此, 在当下的教育中,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树立高尚的人格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这也是国家振兴、民族崛起的基础。
二、“立德树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但在当下, 我国的教育已偏离了正常轨道。尤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教育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途径, 充满了功利性。在实际教学中, 所有的课程都要为考大学的课程让路, 道德教育、艺术教育、体育都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
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 “树人”被曲解为“树立有文凭之人”, 人们认为只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就可以成为人才。这种人才指的是拥有一技之长, 并凭着这种特长拥有丰厚的物质生活的人, 而不是道德优秀和人格高尚的人。由于传统价值观的缺失, 传统道德也逐渐被现代人忽视和遗忘, 父母为儿女奉献是天经地义, 儿女虐待老人已司空见惯。更有一些老人一味要求别人尊老, 自己却为老不尊。
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使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缺失的危害, 因此国家将“立德树人”纳入教育目标, 希望通过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语文教育中的“立德树人”
(一)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充满了弊端, 它教授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文化、历史, 忽视了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 但在道德培养方面, 它却是成功的。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将道德教育和识字教育捆绑, 在识字的同时, 就将礼仪、道德等观念灌输到学生思想中, 像古代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和《弟子规》, 就有关于孝悌、尊老的内容, 同时还对古代道德高尚的人物做了介绍, 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格是值得学习的。
传统道德观中, 孝悌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道德的重要标准, 在科举制出现之前, 人才的选拔就以孝悌为标准。根据儒家思想, 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具有博爱精神, 爱周围的每一个人, 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一个人如果具有博爱精神, 那他必然首先爱自己的家人。
传统教育中的孝悌教育并不只是空洞的口号, 如礼仪教育就包含实践内容, 学生除了学习礼仪方面的教材外, 还要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传统教育中, 知识的学习与道德的培养是一体的。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 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在《史记》《春秋》这些历史文献中就记载了很多有志之士, 他们面对挫折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二) 当代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
当代教育虽然增加了很多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内容, 但事关母语教育的语文教学仍然拥有自己独特的德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 而是通过不同体裁的课文, 将道德教育、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知识以故事形式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学生对于乐于接受的知识消化得也快, 这就是语文德育的特点。
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另一个作用是,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来学习更多、更广的道德知识, 从而不断充实自己。
所以我们说, 语文教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语文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方法
(一)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利用语文教学实施德育, 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因为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精华, 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作为中国人, 我们应当有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像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信义、责任感、反求诸己、孝悌等观念, 经过几千年传承,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传统文化主要存在于古典文学作品中,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戏剧, 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背后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就知识讲知识, 而要向学生解释清楚作品背后蕴含的思想, 这样学生理解作品时就会事半功倍了。
(二) 在作品中理解价值观和道德观
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文章包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常常将中外古典名著当成写作的范本, 教师在分析课文时, 常常将优美的句子、优雅的词汇当做教学重点, 却忽视了文章所包含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像我国中学和大学课本都选用过的《论语·侍坐》,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 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其中不仅有孔子几位学生不同的人生理想, 而且通过孔子的评价写出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另外, 从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中, 还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 他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 但一定要脚踏实地, 只要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是成功的。这些丰富的内容, 需要通过整体阅读、局部分析、总结归纳的方式才能掌握。 (三) 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联系
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书本, 还要和生活相联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强调文中的道德观, 而应先向学生解释文章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思考体会, 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道德观的重要性, 这样学生就能将这种道德观内化, 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通过分析将文中蕴含的道德观总结出来, 然后就要求学生照章行事。这种直白的教学方式由于说教色彩过浓, 容易引人反感。教师不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生活中去探索、去发现, 学生对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感受会更深。
德育内容还要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吻合。在教材编排上, 编者要尽量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来安排德育内容。像爱劳动、尊老爱幼、有礼貌这些内容只能放在小学阶段, 因为小学生喜欢被表扬, 受到表扬后, 小学生更容易重复正确的行为, 而爱国主义、民族责任感这些内容只有中学生才能理解, 对于信用、心理健康这些内容, 年龄更大一些的学生才有切身体会。
总之, “立德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成预期目标, 语文教学只是方式之一。在教学中, 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和学情, 认真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 从而设计出最恰当的方案, 并最终落实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2018,(12),45-4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