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我说“做自己!”

作者: 林何凤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11:33 被阅读194次

    题记:“做你自己”,大概是你能给人最糟的意见了。 ——汤玛斯•L•麦森

    别跟我说“做自己!”

    学生们经常在纠结某些事情的时候广泛征求别人的意见,比如考研还是工作,比如恋爱还是独处,他们的年纪,总有太多的困惑和迷茫。有趣的是,经常有人建议他们在选择时“做自己”,更有趣的是,多数学生表示,听到这个不疼不痒的建议时,很愤怒,甚至想要抽对方的心都有。

    做你自己,听起来是多么美妙的建议,不要在意他人的评价,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怎么就让人恼火了呢?孩子们为啥一面追求自由,一面又讨厌别人让他们“做自己”呢?

    调查发现,很多孩子虽然生理年龄到了大学生的阶段,心理发展却远远滞后。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孩子们除了学习文化课,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自我,去静下来向内看。他们前面十几年的人生是被安排和被控制的,虽然青春期有各式各样的反抗,但绝大多数的孩子最后还是屈服于现实,走上了“听话照做”的道路。孩子们不是在考上大学的一瞬间就长大了的,也不是这一瞬间就找到了自己的,因此,当父母老师甚至学长学姐们建议他们做自己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非但不是尊重和信任,而是被放弃和不承担,因而愤怒油然而生。

    别跟我说“做自己!”

    这张图片一度在网络上极为火爆,孩子说,你们剪断了我的翅膀,如今却怪我不会飞翔。很多做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剪掉了孩子“做自己”的翅膀,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没有机会实践和证明自己,当他们生理年龄成为成年人的时候,忽然让他们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让他们做自己,难怪孩子们会产生无能感和无力感,这样的感觉是很难被自己接受的,因而就会导致对所有让他“做自己”的人进行攻击了。

    小孩子们大约在十八个月左右开始发现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开始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过这个时候的孩子太过弱小了,想要做自己的呼声很快就会被打压下去。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开始启动各种防御机制(人格面具),慢慢丢失了自己,变成了带着面具的“假我”。

    因此,你们让我做自己,我应该做哪一个自己呢?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呢?

    别跟我说“做自己!”

    丢失自己的过程,是逐渐适应大脑的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为了追求那些好的感觉或者逃避那些不好的感觉,我们慢慢为自己建立了一个舒适圈,躲在里面自得其乐,甚至偶尔用幻想来麻醉自己,这些做法都让我们的灵魂沉睡,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这份自信从容的前提是,你知道哪里是“自己的路”。找回丢失已久的自己的方式是:不间断地进行自我觉察,不断回问自己,此时此刻我是谁?

    开始的时候,比较难。一问自己是谁,就会在社会角色层面打转,我是xxx(名字),我是某某大学的学生、我是某某人的孩子(角色)。那就更加深入地问自己,没有了这些角色,你是谁?

    问着问着,你会很痛苦,不想问下去了。因为灵魂的叩问会触碰到深藏的伤痛,我的老师陈浪说:

    临在,放下头脑的努力,向内探索,穿越内心伤痛,连接本体,才能找到内心的喜悦、平和、满足和幸福。这时你会体验到自已的存在和使命,做自已想做的事,成为自已想成为的人,活成真实的自已,活在自己使命中,在做的过程中已得到回报,体验到内心的满足,无须执着结果来证明自己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漫特林cxx:哪一个才是真的我?那种舒适的感觉究竟是真的是做自己,还是在舒适圈里打转?林妈妈,想到这个问题就觉得胸口憋的难受😣
        林何凤:@漫特林cxx 穿越伤痛,总能找到自己。一起面对吧!
      • 夕雅y:💜💜

      本文标题:别跟我说“做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dr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