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歪读《道德经》国学与传统文化
歪读《道德经》三十七章之道之终

歪读《道德经》三十七章之道之终

作者: 高琳旭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23:34 被阅读26次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德经》本名为《老子》,因为汉代河上公同学进行了整理,将其中三十七章汇总,称为《道经》,另外四十四章汇总,称为《德经》,故整体就被命名为《道德经》。本章即为《道经》的最后一章,本以为会是对前面道的思想的一个总结,结果发现想多了,本章又在讲治国之道了。 歪读《道德经》三十七章之道之终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已经在前面多次提到了“无为”,如第三章的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二十九章的“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实际上,“无为”是道的一种特征,或者说是手段,而“无不为”,即无所不为才是通过手段希望达到的目的。

就本小节来说,“无为”是君王需要做到的,也就是前面说过的“不折腾”的治国之道,“无不为”则是“万物将自化”,即是说万民自然会安宁顺服。这样君王的统治也就稳固了。 歪读《道德经》三十七章之道之终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如果民众人心不宁,大家都充斥着浮躁和欲望,这样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出现动乱因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老子给出的方法是“无名之朴”。“无名之朴”,看起来很抽象,仿佛说的是用道的单纯淳朴来引导大家,使大家都不在浮躁。这当然不算错,不过,结合第三章老子的治国之道就明白,具体来说这里的方法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歪读《道德经》三十七章之道之终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其实老子说的不无道理,老百姓追求的不外乎吃饱穿暖,健康安宁,这样即使有个别人有雄心壮志,但是百姓富足,人心思安,某些贪欲自然会终止。没有贪欲,社会重归安静,自然天下太平,万事大吉了。

本章没有提出新颖的观点,基本内容在前面的章节均有涉及,不过强化了老子“无为”的核心思想,也充分说明这个观点的重要,更是回答了下面图片的问题。 歪读《道德经》三十七章之道之终

相关文章

  • 歪读《道德经》三十七章之道之终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

  • 读《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读《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文/衣者郭郭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yú]?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

  •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

  • 《道德经》中的智慧之77:适可而止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

  • 《道德经》中的智慧之77:补缺损余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

  • 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

  • 日知录-13

    日知录-13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

  • 读写《道德经》(七十七)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

  • 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读《道德经》第七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跟老子学生活:余者损之,不足补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歪读《道德经》三十七章之道之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rk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