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哈佛大学和麦克吉尔大学的研究学者一起主导了一次实验。他们选了AB两组学生,学习跟逻辑有关的内容,A组早上学,晚上考试,B组晚上学,第二天早上考试。其结果是:A组平均答对69%,B组则高达93%。也就是说,睡了一觉的一组考试成绩好出了24%。然后两组接着过24小时再考,两组分数差距达到了35%。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睡觉对记忆以及逻辑思考有着重要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也在“学习”。
经过科学家不懈的努力研究发现,睡眠对于信息、数据、姓名、日期公式的记忆,对于白天没有解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解决,甚至对与那些需要重复练习的乐器,体育动作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里最有价值的发现,就是对于睡眠模型的发现。这个睡眠模型最终由由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的安东尼奥·朱迪塔(Antonio Guiditta)所率领的一组科学家,在1995年的时候首度提了出来。之后,该理论又由后来者不断充实,其中最主要的两位学者是哈佛大学的罗伯特·斯蒂克戈尔德,以及加拿大特伦特大学(Trent University)的卡莱尔·史密斯(Carlyle Smith)。睡眠模型见下图。
睡眠曲线我们看到睡眠一共有5个阶段。其中的一个阶段特别叫做眼动阶段或者REM阶段。这个阶段对于记忆以及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有着关键的作用。
那么这个睡眠图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最大的意义,就是颠覆了我们的以往的认知,我们以为只有白天清醒的时候才能学习,解决问题,所以很多人会轻视睡眠,甚至以少睡为荣。实际上减少睡眠,是最不科学的利用时间的方式,大量有难度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我们知道化学分子式苯环的结构,就是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e)在梦中发现的,而元素周期表,也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睡觉的时候发现的。
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正在学习钢琴或其他乐器,或者正在学习篮球等运动项目,那么我们看到睡眠曲线中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专门负责在睡眠状态中,继续提高你的钢琴水平,篮球技巧等项目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对音乐学习,体育学习,机械学习,比如驾驶等有重大价值。科学家们试验发现,如果这个阶段被叫醒,就会让上述项目等学习大打折扣。
而眼动睡眠(REM睡眠)阶段,可以为大脑中的信息建立关联,建立已知和未知的关系,甚至可以发现白天无法发现的逻辑的内在关系,所以这个阶段被科学家们单独拿出来定义。而更重要的是,从睡眠图可以发现,这个阶段大部分在早晨快要醒来的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你睡眠不够,或者早起,就会让你本来很厉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被破坏了。所以,我们知道有些很聪明的人,特别喜欢睡懒觉。
当我们需要解决难题的时候,可以在晚上看一大堆关于要解决的难题的资料,然后就可以把问题交给睡眠去解决了,这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好方法。如果把晚上的时间耗费在刷手机追剧,就太可惜太浪费了。
我们再看看阶段3和阶段4,这两个阶段,是深睡眠阶段。这两个阶段也没闲着,这两个阶段对于记住新学的信息,比如数据,公式,定理等等这些内容,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足够的睡眠总体上,对人类的学习技能的提升,能够达到10%-30%不等。
科学家还发现,打盹儿对学习效果帮助也很惊人。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萨拉·梅德尼克(Sara Mednick)发现,人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打盹儿过程中也常常会有慢波深度睡眠期以及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他通过给早上学习的人进行的晚上的考试发现,中午午睡过1小时的人的成绩,比没睡过的人的成绩要好30%。这是什么概念呢?等于说,午睡,让人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甚至达到了睡8小时的效果。所以,午睡这件事,说什么也一定要做,无论你是上学的学生,还是一个工作的上班族,午睡会让你的大脑变更管用。
那么,究竟一天应该睡多少算是足够的睡眠呢?
下面的睡眠数据,是2015年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公布的最佳睡眠时间。
新生儿(0-3个月):每天睡眠时长为14-17个小时。
婴儿(4-11个月):每天睡眠时长为12-15小时。
学走路的孩子(1-2周岁):每天睡眠时长为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周岁):每天睡眠时长为10-13小时。
学龄儿童(6-13周岁):每天睡眠时长为9-11小时。
青少年(14-17周岁):每天睡眠时长为8-10小时。
青年人(18-25周岁): 每天睡眠时长为7-9小时。
成年人(26-64周岁):睡眠时长维持在7-9小时。
老年人(65周岁以上):睡眠时长为7-8小时。
千万不要以少睡为代价去工作学习,会让你事倍功半。想要早起,就不要晚睡。
参考资料:《如何学习》(美)本尼迪克特•凯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