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文人汪曾祺

作者: 文心Dreamy | 来源:发表于2017-11-25 11:14 被阅读17次

    初读书名《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心中充满疑问:它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何谓“世间小儿女”?于是一拿到书,便迫不及待地拆开。当看到作者汪曾祺在封底所写“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瞬间便了然于心。

    这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作者自己的故事,兴趣、家庭、求学、工作等一一涉猎;第二部分描述了自己记忆中的花花草草、虫鱼鸟兽;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别人,沈从文、老舍、和尚、大妈等等人物一一勾勒,但其实在说别人的故事时也在说着自己。整本书的语言都很平淡朴实,一个个人或事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亲切自然。读着它,工作的烦躁、生活的琐事、都市的喧闹,仿佛慢慢都离自己越来越远,心中所剩的是平静、是恬淡、是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作品的风格往往得益于作者的阅历与性格。汪曾祺出生于旧式地主家庭,从小物质条件比较优越,考取“拔贡”的祖父、多才多艺的父亲对他的教育也非常重视,之后从西南联大正规科班毕业,可谓一路顺风顺水。但后来他还是赶上了“文革”,成为“右派”后便被下派劳改。这段经历可以说是人生低谷,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的日子苦不堪言,但汪曾祺却恰恰相反。《随遇而安》这一小节完整地讲述了作者“右派”中种种遭遇,这也是全书让人感触最深的部分。面对逆境,作者直接写道“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是啊,人的一生有顺有逆,这样才有意义,要不然在老来时对一辈子毫无记忆。心态好了,自然在逆境中不会自暴自弃。相反,往往会出其不意,汪曾祺正是这样。除了劳作,在这期间他参与文娱活动,画出了《中国马铃薯图谱》;切近地观察农民,为日后创作提供了素材。这一节文末,作者对“随遇而安”进一步作了解释:“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

    作品的广度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与热爱。最早了解汪曾祺是从他的美食作品《汪曾祺谈吃》开始的,而在《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中进一步知道,他不仅对吃有研究,兴趣更是方方面面,他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而书中第二部分更是详述了他观察到的许多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花草鸟兽,记得很有意思的是关于山丹花的短文。以前仅限于知道它是野生花,除此一概不知。读罢才了解,原来山丹花开花朵数是自己的年龄记录,每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之外,他对哑蝉、粉蝶、土蜂等的描写,同样轻松活泼,充满趣味。看了他的《人间草木》,只想说一句:其实生活是很好玩的。汪曾祺文章的广度在人物上来说,便体现在涉猎各行各业大小人物。既有文学巨匠沈从文、老舍,又有邻居大妈、养蜂人、和尚等普通素人。在作者笔下,他们都是平平常常的人,喜怒哀乐、家长里短,毫不遮掩,跃然纸上。

    “我写作,强调真实。”我想这也是汪曾祺对自己作品最实实在在的概括。“真实”始终是贯穿全书的原则,所有的人和物都是作者生活中所遇所见。没有为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也没有为文章结构规整而苦心经营,更没有为追求思想玄奥而刻意深沉。自始至终,只讲求更家常、更自然、更真实。所以读这本书时,会感觉平易近人,亲切熟悉。就好像一位老朋友或者一位身边的长辈,面对面地给你讲述他的人生阅历、生活感悟。讲到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你不自觉地会心一笑。

    最后借用铁凝对汪曾祺的评价“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寞,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这就是我看到的汪曾祺,一位真实的作家,一位有味的文人,一位亲切的老朋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味文人汪曾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zq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