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学习笔记(2)

作者: mrboshen | 来源:发表于2018-05-05 22:23 被阅读44次

本周,《认知方法论》专栏更新了以下五篇文章:

《大脑的自动纠偏机制》

《从“盲人摸象”中获得启示》

《所有物种都是残障者》

《不存在全能公司,我们也没有全知眼》

《问答|如何判断自己认知系统的对错?》

这一周内容的关键词是“感觉制品公司”,吴伯凡通过一周五篇文章,论述了这个关键词。

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感觉制品公司,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产品。

二、任何一个感知,都是由两个部分合成的,借用佛教的话是“因缘和合而成”,借用数学表达式的话是“感知结果=输入内容✖️感知设备。

理解以上两句话,得先听两个故事。

1、一场裙子引发的血案

相传某位明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内容为裙子的图片,并提问网友:这条裙子是什么颜色的?很快,网络上形成了声势浩大且势不两立的两派声音:“蓝黑派”和“白金派”。

2、盲人摸象

这是一个来自印度的故事。一群盲人想要知道大象的样子,于是分别去摸大象的不同部位,结果在他们各自的心中,大象成了柱子、绳子、墙。唯独描述不出大象的本来面貌。

实际上,之所以同样一条裙子在不同的人眼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每个人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比例是不同的。视锥细胞多的人看到的裙子是蓝黑色的,而视杆细胞多的人看到的则是白金色的。

而不同的盲人口中的大象之所以天差地别,是由于他们各自摸了大象身体的不同部位,由此产生对大象的感知自然是不同的。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以上的两句话了:

我们的感知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产品,这个产品的原料是外界输入的内容,比如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吃到的事物、摸到的物品等。

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的,是我们每个人所特有的感知设备。即便只看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比例这一个因素,我们人类也能被分割为“白金派”和“蓝黑派”。更别提人类其他感觉细胞、器官上的巨大差异了。【其实我觉得,对人类而言,何止身体层面的差异会影响感知结果,在认知层面造成的差异也同样巨大。对于艺术史有更多知识储备的人和对艺术史一窍不通的人一同去逛美术馆,两人的视力、身体条件相差无几,但一天下来,得到的感受差异确实天差地别的。前者认为收获颇丰,后者则感到索然乏味。当然吴伯凡老师的这条“感知结果公式”的适用范围是整个生物界,而我的说法仅限于人类社会。】

三、感知是生存工具,物种感知的本质是为更好的生存,而不是为了认识世界。

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得理解人和狗的视觉差别。

几乎黑白的狗的世界和色彩斑斓的人间

狗眼中的世界几乎是黑白的。因为狗的视锥细胞比人的要少得多。

这还得从狗的祖先是狼说起。因为狼往往在夜间活动,因此,之于狼而言,对色彩的辨别力是远不如对形状和移动的敏感性来的重要的。因此,自然选择挑选出了后者,也就是现在的狼和狗们。

而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他们需要通过采摘树上的果子来果腹。因此,对色彩辨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能发现他人未发现的果实的类人猿更具生存优势。因此,自然选择挑选出了对色彩辨别力更强的人。

包括蝙蝠、蛇在内,所有的物种都有其特定的感知能力,而这特定的感知能力带来的优势使得他们得以在竞争激烈的自然界谋得一席之地。而一旦这种感知能力足以支撑物种在自然界的地位,物种就不会再有继续升级进化感知能力的动力了。人类所谓的光只是指波长400-76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对这个波段的电磁波的感知能力足以支撑人类的生存,人类也就不再继续进化出对紫外线和红外线的感知能力了。

四、没有全能的公司,我们也没有全知眼。

这个世界上没有全能的公司,任何人、物种也没有全知眼。

所谓的“观点”,是指一个人站在自己特定的位置,用自己的感知设备生产出来的一个看世界的角度,因此它只能是看世界的一个切入点,只占世界很小的比例,更加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因此观点所展现的不是世界的样子,而恰恰是论述者的位置。这句话类似于“屁股决定脑袋”。

五、反思的本质是切换场景。

既然感知是我们大脑的产品,那么自然会产生一个问题:如何降低这个产品的次品率?也就是说,如何发现自己感知和认知上的错误,并快速改正?

吴老师给出的回答是,通过反思和冥想这两个办法来找到自己认知上的“次品”,加快认知迭代速率。

为什么说反思和冥想能帮助我们找出认知上的“次品”呢?因为认知这个东西,虽说是我们自己的大脑生产的产品,但它和我们本身是融为一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抽身出来,才能更好地看清楚自己和自己的认知。

而反思和冥想都是让我们能抽身出来的好办法。它们的本质都是切换场景。

当你在反思的时候,你是站在当下的场景去回看过去的某个场景,这个时候你会更真切地发现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的对错。

而冥想也同样如此,当我们冥想时,我们的内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着自己,镜子只会如实地呈现而绝不干预。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旁观自己,如同《红楼梦》里写道的“寒潭渡鹤影”,如实地在寒潭上呈现鹤影。

反思和冥想,是两种能让自己抽身出来的好办法,它们能让我们更真切地看到自己的认知缺陷,而后进行改正,快速迭代升级。

相关文章

  • 《认知方法论》学习笔记(2)

    本周,《认知方法论》专栏更新了以下五篇文章: 《大脑的自动纠偏机制》《从“盲人摸象”中获得启示》《所有物种都是残障...

  • 为何你始终原地踏步,止步不前?

    本文为学习笔记,内容原素材取自吴伯凡老师得到专栏《吴伯凡· 认知方法论》,此次学习的主题是“认知与范式” 1、做事...

  • 记住了手段,却忘记了目标

    本文为学习笔记,内容原素材取自吴伯凡老师得到专栏《吴伯凡· 认知方法论》,此次学习的主题是“认知与供给” 1、在工...

  •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存量与增量2 认知的四种特性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存量与增量2 认知的四种特性 自从开始认真的写笔记,才注意到吴伯...

  • 学习认知笔记(2)

    看到这张图的时候,你是否会不加思索的说答案是16?哈哈,你和我一样犯了一个认知上的陷阱。 我们之所以会忽略第三行这...

  • 认知升级的阶梯

    最近在得到订阅了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每次学习的时候及时记笔记,学完以后留言,关于认知盲维的留言还荣幸被精选。 刚学...

  • 认知方法论笔记(2)

    1. 眼前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这个问题也可以转换一下,我们眼里的世界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幻的。 如...

  • 认知方法论学习笔记

    认知之树4丨T型认知结构 “勾三股四弦五”是“毕达哥拉斯定理”当中的一个特例。“毕达哥拉斯定理”才叫“定理”,可以...

  • 无知即极乐、认知即痛苦

    本文为学习笔记,内容原素材取自吴伯凡老师得到专栏《吴伯凡· 认知方法论》,此次学习的主题是“原始舒适区” 1、一旦...

  • 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力(十一)

    认知点: 四、学习笔记 1.孩子的笔记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初学习的课堂笔记和随后反思笔记,尤其是错题的梳理2. 2...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方法论》学习笔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fd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