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丽达·贝克曼《吉尔·德勒兹》

作者: 卡布奇诺花蜜 | 来源:发表于2021-09-13 14:22 被阅读0次
    -

    书写一个人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尤其当这个人拥有充沛的生命能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九
    个字,“他出生,他思索,他逝世”,更可以用六百多页的书籍去描绘。诚然上帝不会在一个空白的人身上书写,画家不会在一张空无一物的画布上作画。原因在于,人和画布一样,都已经涂满了早已存在和早已被认可的言语。因此,加法或者减法都是陈词滥调的托词。我们只有抹除洗净甚至撕碎,才有可能让人与画布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瑞典]芙丽达·贝克曼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原作名:Gilles Deleuze
    译者:夏开伟
    出版年:2019
    页数:188
    定价:30
    装帧:精装
    丛书:守望者·传记
    ISBN:9787305209789

    生命,或者说自然的一切在德勒兹看来都是在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里,这种变化的过程,它又不是以进步性质的,或者说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发展的。童年、青少年、中年、老年,看起来像是被编排好,但它们又可以是一起绽放。这关系到生成-记忆,我们怀着千言万语去诉说德勒兹,德勒兹其形象就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是对德勒兹的界域,某种结界,它允许我们产生自我感,一种对德勒兹非常了解的错觉,然而这种错觉又有可能封闭我们的潜能。就好像德勒兹说过“你得让你自己的作品充满哲思与诗意,它决不能为我的作品和思想所束缚”。

    无论我们怎么看德勒兹,那个“德勒兹”在形象上,都是我们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非要么是现在进行,要么是过去。也许德勒兹会说一句,这是你愚蠢的悲痛在作怪。

    -

    我们仅能看到的是一场风暴式的瓦解,何种思想归属何人便无从得知了。一个即将瓦解的生命,在时间流动中生成写作。这正是生命的内在形式,是生命自身,它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束缚,是一种内在性的,一种生命性的。让人不免有“恰好是德勒兹”这个想法,是一种生成当下。不是一个恰好的德勒兹,而恰好是一个德勒兹。

    为什么“恰好是一个德勒兹”,不是德里达,不是巴迪欧?或者在晚点,或者再早一些?这也是本书以德勒兹哲学来提问的关键点,它既不会界域德勒兹,也不会产生既定的画布。一个偶然性、结构、组织及变化四者交融在一起的处理机制,可以说是本书的研究起点,也可以说是德勒兹哲学中提到的“配置”概念。一次个体的陈述,并不是属于个体的,而是属于整个自然和社会共同具备的功能。

    为什么“恰好是一个德勒兹”,就好像在提问,“为什么是我”一样。往往我们发问,是对命运对神秘主义的抱怨和控诉。从个体出发对个体的陈述,自我的沾沾自喜,存在的胜利,赤裸裸的罗格斯中心主义。德勒兹大胆而有远见的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揭露其背后的逻辑,并以实证可实践为目的,让这一切成为可能。在其他领域哲学中,有类似的思考。比如缘起性空,比如十二因缘。但他们好像说的都是一个事件,又好像不是。“一个事件”,他们都有感受到这个事件的存在,有敏锐的感知到它们的可能,有绝对把握的明白它们是什么。“不是”,他们的切入角度不同,使用的叙述语言不同,表达上更不相似。

    -

    身份的调用,不能被固定为生成的起点。更不是上帝诸神的话语代他们而宣说。“生成”的起点是“自我”这一幻觉的粉碎,是对人为设计规则的抵抗,是一种自然美学的回应,是原始诗性的无邪,是生命的本来面目。也许它可以被这样赞扬,当我们全然的悟透它的时候。

    德勒兹留下来许许多多的写作,仅通过这本书不能全然了解,本书是一块敲门砖,引路人。用德勒兹的方式书写德勒兹,以全然的方式让人们从中稍微明白一丝德勒兹的哲学,从而体会那种不可思议的生成,绵延及无我的乐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芙丽达·贝克曼《吉尔·德勒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lf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