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青春大学生活
《失乐园》到《复乐园》人到底丢了什么

《失乐园》到《复乐园》人到底丢了什么

作者: 假如我有一辆嘎啦车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04:06 被阅读1127次

看到结尾,醍醐灌顶的突然有些明白了复乐园的意思。

来栖终于结束了和麻子长达六年的恋爱关系,虽然来栖的心里早就明白,这场相差了20多岁的爱情,没有婚姻的约束迟早会是这样的结局。

来栖说过,他对麻子的爱超过了迄今为止所有的女性,可为什么是她而不是他和平分手的妻子或者交往过的其他女人呢?大概是因为麻子不想结婚的缘故,不想受婚姻束缚的洒脱和经历过失败婚姻的来栖不谋而合。

他们都没有以结婚为目的,按照自己所想自由的去恋爱,其实到了后来,他们也想过改变,怎么样呢?恋爱关系走到三岔路口,婚姻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巨大问题,此时的爱情仅有的上升空间就只有走向婚姻殿堂的一纸承诺,再往下就只有下坡路,就像是泡沫,泡泡吹得再大,总有破灭的一天。

有的人,如《失乐园》里的凛子和久木选择了在极致的爱面前放弃生命,却在最后一刻说出了不应该在他们口中说出的话“活着真好啊!”。他们受够了世俗的约束和快节奏生活繁复的追求,就想好好享受生命最本源的爱的欲望,这样的人更像是两个虔诚的殉道者,为了一个信仰放弃了生的乐园,只不过他们的信仰里没有类似上帝这样宽恕的存在,坚持释放人性里被现代文明和交往社会压抑的部分,单纯地作为人的个体,不必为了迎合和适应而去伪装,这是对自然的信仰。

但是来栖和麻子与久木和凛子不一样,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他们知道爱情的潮起潮落是自然规律,因此选择的不是抗争而是适应,感情消退了就是说再见的时候。选择了生的乐园,就选择了更多的可能性,一山一山,一起一落,在下坠之前全身而退,选择不同的人走一段路再走一段。

跑过马拉松的朋友跟我说,这一路上不是要你跑得有多快,而是要你坚持着跑的动作。大多数人不是为了要取得多好的名次,只是为了完成这样一个过程。

同样的,对于爱情的追求,极致或许不适合大多数人,保持爱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没有了麻子的来栖要过多久才能从失恋的阴影里走出来呢?他会不会再爱上别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每个失恋的人在找到下一爱情之前都说自己不会再爱了。更何况他才50多岁,与住在养老院的一众老小孩相比还是年轻的。而对于麻子,选择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结婚,也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的爱情体验吧。

其实这个故事围绕的是来栖Et Aiors老年公寓里一众的老年人展开的。“以与女性接触来保持年轻心态的崛内大藏死在按摩女怀里却露出幸福的微笑;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的花花公子立木重雄与三人闹翻后迅速投入新的恋情;冈本杏子女士对年轻的理疗师和来栖院长百般的纠缠,只是为了一个温柔的拥抱;把性当成美容秘方的雪枝同时与很多男人交往,但都一视同仁每次都象征的收取一千日元地费用,以此来和他们保持距离;得了乳腺癌死后将巨额财产全都留给老年公寓的女强人,竟然说出‘这么紧紧地握住男人的手还是第一次’这样的话……”

读的时候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在说的是一群老年人的爱情故事,老太太们穿着超短裙劈叉,男士们为了女人争风吃醋出手伤人,有时还会提出跟他们职业、身份地位完全不符的无理要求“鉴赏情色电影”、“举办脱衣舞会”,直到作者点出他们的年龄才会意识到,哦,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

这和我们印象里衰老,虚弱的老年人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但是仔细一想也对,全国各地的广场都有精力旺盛的不老舞娘,同学80多岁的外婆还逛淘宝,发链接给自己的儿子让付款,老大爷们太极推手,登山游泳依然是老当益壮。每次看到他们活力四射就觉得生命真的是神奇的东西。

但是一谈到老年人的情感问题,大家都缄口不言,要是谈到老年人有关“性”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为老不尊。

渡边淳一的书在中国的畅销本身也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对于性是保守的,但是这种保守的态势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越来越0性”是铭刻在我们生命里,铭刻在人类发展历程上的“神谕”。

“性”的本质是为了种族的繁衍,这是人类进化的千万年来,保留在大脑意识深处成为本能的东西。

人类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隆形脑回,因其位置在大脑交接处边缘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与有关的皮层和皮层下结构构成一个统一机能系统--边缘系统。该系统与个体保存如寻找食物进行防御等活动,种族保存如生殖繁衍,内脏功能控制情绪发生和表现,参与学习和记忆等活动有重要的联系。

“性”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人,并不因为年龄的大小而有所改变。但是长久以来我们接受的观点却是“小孩不会有性欲,老年人不能有性欲,女人不该有性欲”。

弗洛伊德早年的研究中就表明了幼年期性欲对人心理的影响,他阐述了“性本能”认为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与幼年期性欲得不到满足。虽然他把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性”的泛性观点有失偏颇,但是“性本能”作为一个重要的观点在现代心理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而与此相对的老年人同样存在性欲,《复乐园》中反复举过这样的例子:以七十岁的男女为问卷对象,对于“您有性欲吗?”的提问,男性中,35%的人回答说“有”,40%回答“有一点”,回答“没有”的人只有25%。这就是说,占七成以上的人,不论强弱,都有性欲,对女性抱有兴趣。由此可见,不论年纪大小“性”的需求始终都存在人心的最深处。

关于老年人性的问题,更多的是出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能在逐渐下降,身体层面的问题越来越多,最明显的表现是体现在外貌上,年老色衰皮肤干皱,联想到“性”方面的事总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有的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说“一想到他们做爱地场景就会感觉恶心”。

另一方面就是有关子女后辈地问题。

对于独身老人来说,很多人面对的是夫妻一方提前离世,另一方再娶或者再嫁的情况,这样就直接涉及到了遗产的分配问题。老年人对自己地身体情况极不自信,也不想因为自己的问题来拖累子女,照顾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关于情爱这样的事情就更难以启齿了,所以想想就算了。

而很多子女们的表现就很不如人意了,除了偶尔表达一下对快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敬意,更多的心思却放在了老人一生攒下的多少财产上面。当然,我是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相信这样的感情能够超脱一些物质上的牵绊。但是当这种感情消失的时候呢?还有什么能够比直接触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财产更有吸引力呢?

社会上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父母亲还在病床上处于弥留之际,做儿女的就开始四处搜刮财产生怕老人家忘了什么。况且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你的想象,影视作品又充分的激发了人们的这种想象,有的人生怕从外面突然冒出来一个私生子什么的来和自己争夺家产。

甚至都不需要私生子这种有血缘关系的高级生物。看护生前老人的护工都有可能是遗产的有力竞争者。最近的热点就有此类事件,所谓的“陪床保姆”就是老招新套。年轻的看护利用长期与老人相处的优势,或使用欺诈手段或使用身体交易骗取老人的遗产,时候还因为具有有法律效应的书面文件而难以处理。

其中受害者不乏大学教授,公司经理这样的人,有的人或许会疑惑,你们之间差了大几十岁这摆明了是冲你的遗产来的,你还傻乎乎的往人家枪口上撞,亏得还是个有身份地位的人。

其实仔细想想或许不难理解,老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显著的下降,遇上的又是这种所有人一辈子都搞不懂的情啊爱啊的。

说到底人只有性的本能,却没有爱的本能,爱是一种能力,需要积累和锻炼还要有超然的悟性,但人一生有多少这样的机会呢?

再者,“性”的表现形式绝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理解的性交过程。我们对于“性”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发生性行为的层面上。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事物都有各种不同的理解。这取决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以及单纯累积的生命的长度。就相对于老生常谈的节约一事,上一辈人总会告诉你“只有真正饿过的人才直到粮食的珍贵”。

同理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所需求的性由于种种原因不仅仅是切实的发生性行为,更多的可能是语言以及精神层面的交流,牵手抚摸或许就是能够满足他们欲望的方式。我们不能总是拘泥于我们认知中“性”的方式,不能一味地抵触,因为我们并不了解老年人心中真正的需求。

第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家庭关系中各成员之间是否真的做到相互理解。

其一,从书中所涉及到的来看,男人和女人在思维方式,判断行动以及情感变化等方面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文中有如下描述“的确,妻子先走了以后,丈夫们都会迅速衰老下去,相反,丈夫先走了以后后,妻子们几乎变得更加精神了,都在尽情地享受人生”。

“妻子们呢,她们在离婚之前都好像痛不欲生,可一旦决定分开的话,就不再犹豫了。不仅没有什么留恋,甚至很干脆的走自己的路。而丈夫们则不像外表给人的印象,一谈到离婚往往特别的脆弱,拖泥带水的”

“女人说话和男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语言的明确度或者暧昧度。女人平时说话很模糊,但一旦遇到重大事件时就会令人意想不到的干脆直白,包括喜好或者厌恶的表达也很明快,而男人在关键时候总是非常的暧昧,很不坚决”

过去社会对于女性的定义太过于简单----“主内”,相夫教子安定家庭。这导致了女性的一些特殊的气质无法表现出来,也让女性在脱离了婚姻生活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这不是性格的改变,只是压抑,再次回到作为独立的单纯的女性,不带有任何的社会属性的释放,这也是“复乐园”。

其二,其实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对最亲近的人最了解。家庭是由血缘关系所维持的特殊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人们更加倾向于付出也更加乐于付出,希望群体走向一个更完美的方向。于此趋向于正面的表达就更为重要,每个人都尽力表达最正确最优胜的东西,以至于我们看到的都是每个人向标准道德努力伸手的样子,反而忽视了人性里永远无法剔除的不完美的部分。这就可以解释,家长在接到学校通知说自己的孩子与人打架,甚至偷窃等事件时总是下意识的反驳说“不可能”,自己敬爱的家长也会贪小便宜也会不顾别人感受的自私的行为。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自缘身在此山中”。

人性总是善变,是讨论一生也不能得出完整答案的问题。这里唯一可以得出的结论只是,人性是不该被压抑的。现代文明的发展绝不是以泯灭人性为代价,过度的压抑得到的扭曲的欲望或者是一对思想高度标准化的机器人。

适时适度解放人性,是为“复乐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失乐园》到《复乐园》人到底丢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tx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