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核心观点:本体与常无,概括了内容核心的书名。本体:理性人(经济学本体)在决策时(不同情况)其所认知范围内(约束)会选择最佳方案(偏好稳定)。常无则是从儒、道思想讲不要让既有理论束缚了对问题现象的思考。
2.内容与形式评价:师生对话形式、与芝加哥导师的往来信、学生感言、杂志序言、方法论选编等。对话形式比教科书式或纯论述式更有浸入阅读体验;不足是例证有较多重复,对话更不精炼。
理论是一个信息节约的工具,作为理论总是必须相当简约,保留在模型中的“因”是越少越好。经济理论是揭示几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说明我们说观察到的现象之所以会产生的逻辑。数学不是经济学,数学只是一个逻辑工具,逻辑强的人不用数学只用语言也可以把这种因果关系讲清楚。一方面,社会现象比自然现象复杂,社会现象包含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内,是否能用数学模型将复杂多变因素包含在内是存有疑问的;另一方面,理论模型是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经济现象的工具,既然是工具,按照奥姆剃刀法则,就应该尽量简单的好。当然要解释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就需要从千万个变量中识别中最重要的变量,经济学家的水平就体现在寻找根本变量的能力上,这也是一般说的第一因。
而且要注意要素的环境,主流经济学产生于发达国家,但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制度安排都不一样,所以现有的主流理论不是放四海皆准的。
《道德经》里面的“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任何一个讲出来的理论都是真理本身,而是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结合实际,将这个理论当做真理本身是愚笨的。所以,按林毅夫教授的说法,任何成为理论体系的知识都是“本体”的部分,本体是不变的,而本体的“运用”是常变的,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常无”的心态来看问题。
对于本体与常无来说,就任何理论体系里,都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才能建立起一个内部自洽的逻辑体系,如果没有不变的东西,这个理论体系之间内部逻辑就会经常不自洽.但是对待前序理论,要有一种“前识”的对待方法,它是“都对也都不对”,都对是因为它是理性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都不对是因为决策者面临的条件在不断变动,不是理性本身。
方法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就是一个理性人在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张五常有两招:第一招是理性人的最大化,第二是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林毅夫也是两招,第一招一样,第二招是预算约束。在林毅夫研究经济学上“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一分析”指的是要了解1、谁是决策者;2、决策者的限制条件(约束)与选择范围(选择)是什么;3、选择范围里每个可选方案的特性是什么,它相对机会成本是多少。只要了解决策者所面对的限制条件和方案本质、特性。也就了解决策者在那些条件下的最佳选择是什么了。
如何去理解本质呢?主要是归纳方法:1、当代横向归纳法,以探讨不同国家、地区的相同现象背后的原因;2、历史纵向归纳法,从同一国家、社会的重要现象的变化先后次序去探索现象发生的原因;3、多现象综合归纳法。就是将一时一地同时发生的多现象综合分析,归纳出这些现象背后共同的原因,而不是孤立的分析各个同时发生的现象。
当你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社会现象时,不要首先想着去看别人解释,而是去想想现象背后的约束条件,不断锤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果生活中遇到了反常规的现象,第一反应是去想想他是不是有被遗漏的或者不为人知的约束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