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十七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20-10-08 12:19 被阅读0次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明朝自世宗时,万事废弛,又经穆宗、神宗,自不在话下。张居正为相时,尚可”起衰振弊“,但其死后,纲纪便又废弛。

    神宗中年后专信中官,群臣结党相攻,党祸复起,

    清室的祖先是明朝的建州女真。明朝的女真分三卫:海西,野人,建州(明朝建州分为左右二卫),董小为左卫,凡察为右卫,后来左卫衰而右卫盛。《清实录》的记载,那时的女真分为满洲,长白山,扈伦,东海四大部,在满洲强盛后,清人也强盛起来。清太祖联合叶赫,以灭哈达,于1616年起兵叛明。

    明以四路东征,但是三路皆败。1625年,清太祖迁居沈阳,正式与明朝对抗了。此时明朝却忙着三案之争,直至毅宗时才将东林党人和非东林党人之争平息,但流寇复起。

    流寇本起于陕西,流入山西,河北后到湖广,四川,襄郧。1634年,流寇于车厢峡诈降后分两路大肆劫掠。但在流寇之事本已衰败之时,因撤兵东援(满族人入犯)而又复炽。

    清太祖死后,太宗继位,他利用反间之计,使毅宗杀了袁崇焕,于是边事更坏。后有部将造反,在皮岛陷落后,明朝的海军实力消失。经过多年战事,关外重地,只剩下了宁远。

    李自成逃入河南后,恰逢大饥,势力越来越大。1644年在西安称帝。在吴三桂与多尔衮联手之下攻陷京师,清兵入北京。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明的制度颇为详密。

    清太祖初时仍为元制,以中书省为相职,天子直领六部。将御史台改成都察院,设左右督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有十三道都察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守,保留给是中一官司科参。外官设布政,按察两司,以理政事及刑事。

    明朝的学术选举制度,京师有国子监,府州县皆有学,专设提举学校之收,两试诸生,乡试中式的为举人,殿试后中式的为进士,分三甲,一甲为三人,第一人授职修撰,第二第三授职编修。二三甲虚考选庶吉士(储材之地)。所试三场:第一场,四书五经义,第二场,论,判及诏,浩,表,内科一道,第三,经,史,时务策。首场四书文格式1:体用排偶,2:段代圣贤立言,谓之八股。

    明兵制实际上是沿袭元朝的,设卫,千户所,百户所,每所设总旗二人,小旗十人,卫所之兵平时屯田,勋戚子孙是明军队腐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取兵之途有从征,归附和谪发。谪发因是一人从军,其子孙永隶军及而成为明朝第一秕政。

    明朝的法律有《大明律》和《会典》。中叶之后,例律并行。刑法与前代同,但充军出于五刑之外。

    明的赋役之制最为精详,有黄册(定赋役)鱼鳞册(质土田之讼),两者均失实,后有白册以征赋。

    明代的役法,一里分十甲,役有”银差“和”力差“,加派之役使民不聊生(派役无从预知)。后来出了”一条鞭“法,末年又有所谓三饷。盐茶收入仍为大宗。明初开中盐,以茶易西蕃之马,后改为征银。除此之外杂税也很多,钞关成为一种通过税对近代财政影响很大。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明初王守仁,承陆九渊并将之发挥光大,并称陆王。守仁之说以心之灵明为知,注重于心,所以称为心学,(程朱称之为理学)。明末的社会局势,使部分学者认真思考政治上和社会上须加改造的问题,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攻击君主专制政体,也见于王夫之的《黄书》,顾炎武的《日知录》,研究风俗升降,政治利弊。

    元明最发达的是戏曲,戏曲多为代言体,戏剧初起时北方用弘索,南方用箫笛,明朝的时候,魏良辅之改革,成为了现代的昆曲。元明时代多平话体小说,平民文学发达。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元对各宗教一视同仁,但最活跃的是喇嘛教,于774年传入西藏时,始祖名为巴特玛撒巴斡,喇嘛教诒祸政治,在民间也扰害特甚,如杨琏真伽的罪恶数不胜数。

    回教也较为流行,来源于信回教的西域人。基督教由意大利教二若望高末诺和奥代理谷传入。

    元代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在选举上和法律上都不平等。但掠人为奴婢亦是最为厉害,俘掠所得可为私奴。

    蒙古之时全国胡化,明朝时改正,如都辫、左衽等。明士大夫多暴横,,但迫于异族,没人敢控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oc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