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赶集。镇子上的人很多,村子里的人平日里也没有时间到镇子上溜达,其实兜里也没有多少余钱。这不到了过年,无论如何,总要给孩子们买点礼物,虽然没有多少钱,但是过年总要有一点开心的故事。
母亲也是,她拎着个篮子,拉着我的胳膊慢慢的走在去往镇子上的路上,这条路其实不长,但是不好走。路上骑着自行车的人很多,母亲生怕我走在路中间,她让我走在马路一边,然后自己走在里侧。
不一会儿到了镇子上的路口,路口对面其实有一家修车铺,那位师傅不仅手艺好,心也好。临近村子里的乡亲只要提起他,都会翘起大拇指。其实修车也没有多少钱,不过他修车很少收过钱,若不是换了零件,自己也就挥挥手,不收了。
这样日子一长,大伙心里记着,这样的好人,如今真的不多了,这样的傻人如今也不多了。我们路过那儿的时候,师傅正在蹲在地上修车轮,虽然不好受,不过他似乎胸有成竹,做的不急不慌,很是冷静。
车铺旁边是一条地摊,有卖菜的,有卖香油的,还有卖猪肉的。母亲告诉我,家里过年吃肉,都会在这儿买,虽然价格比镇子里要贵点,不过买的时候多了,人家的肉质量好,做菜也有味道。
我点点头,望了一眼,才看到不少人在围着买肉。那时心里激动,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大口的吃着猪肉呢?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够吃上一顿红烧肉呢?那是1995年的冬天,我赶紧跟着母亲走,自己生怕看着猪肉摊走不动了。
好不容易到了集市,那儿人山人海,母亲先是带着我买了些做菜用的佐料,虽然不贵,但是买的人也挺多的,若是能够在村子里买到就好了,不过村子里的供销社也不一定有那么齐全,既然来了,母亲把篮子放下,问着价格,桂皮啊八角啊什么的,不算贵。
师傅动作很快,一小会就把母亲要的佐料准备好了,她从兜里掏出一个手绢,然后慢慢的摊开,里面还有一个塑料袋,塑料袋打开,才看到了几张纸票,还有好多硬币。
母亲抽出一张纸票,递给师傅。人家找了钱,母亲接过来把东西放在篮子里,我们娘俩接着走。走了一会儿遇到了一个卖海带的,老人一看我们来了,她赶紧起身笑着说要点什么。母亲问海带价格如何,老人家说不要价格了,给两块钱。
母亲看了一下,要不然拿出来称称吧,不然若是多了可不好。老人家却不想,非要两块钱,然后把东西全部给了我们,母亲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说了句还是称称吧,这样好一点。老人家不耐烦的拿出称,把海带拎起来,一称,发现多了半斤,非要母亲多花半斤的钱。
母亲说:“没事,这是你应该的。”老人家得意的笑着:“哈哈,看让你不要称,非要称,这不亏了吧?”
母亲给了钱,没有说话,拿着海带放在篮子里走了。我心里有点窝火,走了一会儿,母亲看着我闷闷不乐,她仿佛知道了什么,摸着我的头轻轻的说:“是不是为了刚才的事不开心呢?开心点,后天就过年了。不管以后干什么,自己心里要有一杆称,不贪便宜,踏踏实实。”
就这样走着,自己听着母亲慢慢的说,不知不觉下起了雪,雪花儿飘飘洒洒,迎着北风,迷失了双眼。母亲把围巾取下,紧紧地围在我的耳朵,头部,还有脖子,冷冷的天,暖暖的心里住着一个夏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