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一新教材的第一单元,再次遇见茹志鹃的《百合花》,通读全文后,我已是泪流满面。说“再次遇见”,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有这一课的,我也曾经教过几次,后来这篇小说就从教材中消失了。
《百合花》这篇小说重新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被安排在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安排在一起,突破了过去以文本体裁编排的模式,要学生品味“青春价值”之所在。
是啊,青春价值是什么?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年轻时站在橘子洲头,发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振聋发聩的思考,是何等的豪迈!激扬青春当拿云,这无疑是青春价值最生动的诠释了。
那么,《百合花》里那位年仅十九岁,甚至不知道他的具体名字的“通讯员”,他倒在了解放前的一次战役中,他用自己稚嫩的身躯扑在那颗滋滋冒烟的手榴弹上,再也没有醒过来,而他身后的战友却幸运地活下来,那一天是中秋节。他是盖着那条从百姓家借来的、过门三天的新媳妇的唯一的心爱的嫁妆、上面印着百合花的崭新的被子走的……那么,这位没有名字的十九岁大男孩的青春价值又是什么?
重读《百合花》我泪流满面,不知道那些还没见面的零零后的孩子们,读了这篇小说,会是什么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