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喜欢吃豆腐的不多。而我,仅仅只是用喜欢来表达,远远不够的。
〈一〉
从小吃外婆菜长大的,外婆是一位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南方人,做什么事都力求完美和精致,这当然包括做菜。外婆做得一手好菜,不论荤素不论贵贱,盆盆菜端上桌,都色彩鲜艳,让人垂涎。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我觉得这同样用于做菜。一个粗线条、毛里毛糙、内心沉静不下来的人怎么会做出精致的菜来?外婆的精致和追求完美,在烹饪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外婆可以用豆腐做出许多菜品来, 怎么做我都爱吃。外婆换着花样做给我们吃,以豆腐为主打的豆制品,是我们家餐桌上一年四季的主打。
最难忘的是外婆做的豆腐烧肉,与其说是烧,不如说是文火慢炖出来的。童年的时候,外婆家有个专门用于豆腐烧肉的铝锅,圆圆的锅不大,上面有两个木制提手。铝是一种不够坚硬的材质,长年累月的使用,锅的表面和锅盖都有细小的凸凹,有点沧桑,但它丝毫没有影响用它做出的一锅好菜——豆腐烧肉。
除了耗时和耐心外,做豆腐烧肉其实很简单。取猪前腿肉或前夹肉或上好五花肉一斤半左右,切小块放入铝锅,加足够的水烧开后文火慢炖,待至肉六七成熟时,放入八角一枚、老抽、盐和糖,再加入切好的豆腐块和开水,盖上锅盖小火慢炖,直至留有少量汤汁,就可以上桌了。豆腐充分吸收了猪肉的油汁和香味,变得酥软和丰满起来,咬一口豆腐鲜香滑嫩,豆腐中的肉汁充斥着你的口腔,加上豆腐特有的味道,叫你停箸不已。
外婆早就离开了我们,但外婆豆腐烧肉的地道风味还在我们厨房中弥漫。上月去美国,我就为女儿做了这道菜,这要感谢中国超市,尽管价格是国内近十倍,但豆腐很地道,和国内一模一样。在异国他乡,一脉传承的豆腐烧肉香气温暖着女儿。我也教会了女儿做这道菜,她悟性很高,一学就会。尽管女儿没有见过我的外婆,但通过我,我把外婆的豆腐烧肉的味道传递给了她,这也是一件美妙的感觉……
豆腐烧肉成了我们家族几代人传统保留的美味,传承着我们家族一代代幸福精致而有滋有味的生活。
〈二〉
中国人从不在吃上马虎。
泱泱中华五千年,有着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这其中就包含璀璨的中华美食文化。吃,都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响当当成为中华文明一部分,可见,中华饮食地位何其之高。
其实豆腐就是一个有文化有历史的食物。
关于豆腐的起源,历来说法很多。一说是孔子时代即有豆腐,一说是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前一种说法只是一说,无从考证。后一种说法则自宋以来长期流传。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乃淮南王术”。与朱熹同时代的杨万里,写过一篇《豆卢子柔传》的文章,副标题为“豆腐”,其中也提到汉代已有豆腐。之后持此类说法者颇多,如李时珍亦认为“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可以说,自宋明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豆腐发明始于西汉时期。然而奇怪的是,现存汉唐文献,无论是《淮南子》、《齐民要术》,甚至各类文学作品等等,都没有一丁点儿关于豆腐以及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
1959—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发掘了两座汉墓,该墓为东汉晚期(公元二世纪左右)遗址,其墓中画像石上有生产豆腐的场面。因此,豆腐起源的时间被确定为汉代,刘安做豆腐的传说似乎也不完全是虚文。
关于豆腐起源的地点,根据现有资料,涉及豆腐起源的地点有三个,一是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寿县境;二是打虎亭,今河南郑州密县境;三是青阳,今安徽青阳境。
目前看来,起源地指向八公山者居多。八公山位于淮南市南郊,寿县城北淝水之滨,山下为淮北大平原,历来盛产大豆,山上有很多含各种矿物质的泉水,用此泉水磨制豆浆,浆质均匀,做出豆腐洁白细腻,美味可口。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豆腐的发明提供了物质基础。
豆腐到底为何人所创,目前也是没有定论。宋代苏东坡有“豆腐”诗云“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认为这种“乱天真”的豆制品,是由穷人巧手制作而成。我国著名的化学家袁翰青先生指出:“豆腐的始创者是农民”。但文献中记载最多的是淮南王刘安做豆腐的传说,这与刘安修道炼丹也不无关系。
中华文明就是这样,一查便衍生出许多历史,一探究就是一两千年。
豆腐啊,豆腐。源自何时,何人在何地创制,都是一个不确定哟。但无论如何,豆腐在中华大地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是不争的事实。
〈三〉
中华美食文化,其实就是士大夫文化。
老百姓都食不果腹,哪有闲工夫琢磨吃?
中国历史上美食家不计其数,在这些吃货中,我只佩服三个人——一是宋朝苏东坡,一位是清朝袁牧,再一个就是现代汪曾祺了。
苏东坡自二十一岁出仕,历经了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二度被贬,又流落至儋州,几经流落最后客死他乡不得归。但是从苏轼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坎坷而自暴自弃,而是潇洒人生,充满不一样的豪气。不得不佩服苏轼强大的心理,但是我想,他的强大一定有一部分是由美食支撑的,因为苏东坡真的是个走到哪吃到哪“大吃货”。
也正是因为苏东坡的四处流落,才让苏东坡吃遍了中国,说他是个行走的美食家一点也不为过。被贬至黄州时,苏东坡先是掀起了一场“猪肉革命”。后来又改良了寺庙的油酥饼,被后人命名为东坡饼,除此之外,他还创制了东坡肘子,东坡肉等等名菜,流传至今。
苏东坡同样喜爱豆腐。
苏东坡在《物类相感志》记载道:“豆油煎豆腐,有味”。他还曾为豆腐写下“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以精炼的语言把制作豆腐形象化,用准确的字眼道出豆腐“为乳”、“为酥”,为食品之精粹。
东坡豆腐,同样又是一道以苏东坡为名的菜,这道菜是苏轼被贬至镇江时创造的。苏轼身居镇江时,常常与寺庙中的佛印和尚相伴,跟随和尚吃斋念佛,久而久之对这豆腐有了研究,于是创造出了东坡豆腐这道菜。
袁牧和汪曾祺同样对豆腐情有独钟。
清代袁牧曾说: “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可见其对豆腐的评价有多高。 汪曾祺也同样写过大量有关豆腐的美食佳作。在此就不一一陈述了。
〈四〉
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过“豆腐西施”,在我的印象中,卖豆腐的女子都皮肤白皙,风姿绰约。
小时候,外婆常常带我大清早去买菜,我喜欢拽着外婆衣角,跟着外婆左右,喜欢看着外婆极其认真地挑选着辣椒茄子和黄瓜, 喜欢看着外婆和买菜的小贩讨价还价,更喜欢看着外婆用一个深瓷碗打上几分钱的水豆腐……
说起水豆腐,那简直是我最爱喝的汤了,真胜于鸡汤鸭汤。几分钱的水豆腐,满满一大搪瓷碗,回家加水烧开后,放入少许酱油、芝麻油和盐,撒上小葱,那就是就是人间第一鲜美的汤了。
北方人有早点和豆腐脑,即水豆腐的习惯,爱吃糖的撒上糖,爱吃盐的撒上盐,爱吃辣的加一勺辣椒油,再就上油条、烙饼或是煎饼果子,有吃有喝,有汤有水,有干有稀,稀里哗啦,叫一个痛快。
前几年,我在安庆大王庙采访了一个长寿老人,九十多的老太太,耳聪目明,面容白皙红润,还经常帮助七十多岁的女儿做家务,当我问及其长寿饮食秘诀,老人女儿说,她除了性格开朗乐观外,其实饮食很简单,就是几十年雷打不动每天早上去菜市买一碗热水豆腐,回家加糖喝下,从未改变。
说“豆腐西施”,其实是有道理的。你想,家里是做豆腐卖豆腐的,何愁没有豆浆敞开喝?何愁没有鲜嫩的豆腐随便吃?要知道,豆浆豆腐等都是美容养颜食品,怎能不把一个女子滋润成面容姣美、肤如凝脂、酥胸翘臀。
毛主席一生烟不离手,饮食上除了酷爱辣椒、红烧肉外,就最爱吃水豆腐了。照理说,一个嗜烟如命的人,一定面容干瘪枯黄,可毛主席到去世时,都面色红润,皮肤细嫩,这与他喜好水豆腐难道没有关系?
水豆腐做汤在夏季最受欢迎,赤日炎炎,饭桌上一碗香喷喷的豆腐汤,再配上毛豆炒辣椒,干煸白茄子,那是怎样可口下饭的小菜饭呀。
〈五〉
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对中华美食只会看其表面的皮毛,他们永远不懂中华美食真谛,不懂美食其中的文化,更不懂美食背后的情怀。
早年在省城读书,教我们外语的是一位加拿大美女老师Sarah,只比我大几岁。有次上课中不知怎么就说到了松花蛋,我给她介绍松花蛋如何制作、如何吃和口味如何时,她还是一脸茫然不知。于是,我便买了松花蛋,到她宿舍剥皮切块,用醋、芝麻油等拌给她吃,她尝了一块,瞬间露出不能容忍的夸张表情,进而迅速跑到厨房,将口中松花蛋吐进了垃圾桶,又是刷牙,又是漱口,仿佛吃了黄连或毒药一般……
后来,从一篇文章看到:外国人对中国食品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松花蛋和臭豆腐。
说到臭豆腐,中国人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北京王致臭豆腐乳可谓中华老字号了。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
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夏去秋来,王致和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自产自销,批零兼营。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载,时为康熙十七年冬。从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
清朝末叶,传入宫廷。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臭豆腐乳是佐餐佳品,而油炸臭豆腐便是中华小吃了,全国各地街头都有臭豆腐小吃。
南京夫子庙有,台湾高雄街头有,北京王府井小吃街上有。其中有名的还是长沙“火宫殿”臭豆腐。
毛主席种爱这口。1958年4月12日下午5点钟,长沙市“老字号”饭店“火宫殿”经理何炳炎听见喊声:“首长来了!首长来了!”他急忙往楼下跑,迎接首长。
刚到楼梯口,他一眼就认出了走在最前面的人,他情不自禁地喊:“毛主席,您好!”
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曾多次来过这里。这次,他点的菜肴,其中一道菜是臭豆腐。
臭豆腐,源自北京,引入长沙之后,“火宫殿”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进行了改进:挑选色泽新鲜、颗粒饱满的黄豆,制成老嫩适宜的豆腐坯,用冬菇、香冬笋、曲酒、浏阳豆豉等原料制成的发酵水浸泡,沥干水,小锅慢火油炸,再在豆腐中心钻一小孔,灌入辣椒末、酱油、芝麻油等配制而成。
这番加工出来的臭豆腐,颜色青青,外焦里嫩。味道如何呢?毛泽东一边品尝,一边幽默地说:“火宫殿里的臭豆腐,有三个特点:闻起来很臭,看起来很脏,吃起来很香。”
后来,毛泽东的这句话成了“火宫殿”最好的“广告词”,“火宫殿”的臭豆腐从此名声远扬,经久不衰。
〈六〉
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中,豆腐都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它不卑不亢,与山珍海味在一起,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徽菜中的代表要数臭鳜鱼和毛豆腐了。
毛豆腐也叫霉豆腐,徽州地区传统名菜,主要做法是将豆腐切成块状,进行发酵的过程,使之长出寸许白毛,然后用油煎成两面略焦,再红烧。
一品豆腐则是一道经典的鲁菜,属于孔府菜。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养育龙种,豆腐有功。一品豆腐味鲜嫩,色黄白。夹起一块,表皮酥脆,弹性十足当唇齿刚一咬开外面的酥皮,里面雪白嫩滑的豆腐就一溜烟的和着酱汁滑到了肚子里满嘴咸香微辣,略有回甜的浓郁的酱汁香美妙。
麻婆豆腐,属川菜家常名菜。此菜大约在清代同治初年(1874年以后),由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所创。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发明的烧豆腐就被称为"陈麻婆豆腐"。此菜色泽淡黄,豆腐软嫩而有光泽、其味麻、辣、酥、香、嫩、鲜、烫,豆腐表面盖有一层淡红色的辣油,可保持豆腐内的热度不使很快散失,趁热吃滋味更佳,花椒面也扑鼻。
组庵豆腐则湘菜一绝。珍妃的侄孙、台湾美食作家唐鲁孙在他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畏公豆腐虽然是一道饭菜,可是在豆腐上所下的功夫,并不少于一道红焖鱼翅。”畏公指的便是组庵先生。在现行的湘菜谱中,“畏公豆腐”称作“组庵豆腐”。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临长沙一饱口福,品尝后盛赞“组庵豆腐”味胜“佛跳墙”。
文思豆腐是一道有着悠久历史的淮扬菜。它选料极严,刀工精细,软嫩清醇,入口即化。此菜刀工精细,对厨师手艺要求很高。豆腐、香菇、冬笋、火腿、鸡脯肉都必须切成头发丝粗细的丝。
粤菜中的黄金豆腐是广东省传统的地方名菜,主要食材就是豆腐和咸蛋黄,黄金因此得名。
八宝豆腐是一道杭州的特色美味小吃,属于浙菜系。豆腐洁白细嫩,八宝配料飘香,润滑如脂,滋味鲜美。八宝豆腐是清朝康熙年代的宫廷名菜,因此菜用八种优质原料制成,故赐名为"八宝豆腐"。
除此之外,鲁菜中的锅塌豆腐,粤菜中的酿豆腐,苏菜中的大煮干丝,浙菜中的蟹粉豆腐,闽菜中的炣豆腐蛎,湘菜中的鱼香豆腐等等,都是各地菜系中的豆腐名菜。
其实,做个中国人真好,不会亏待自己的味蕾,不会慢待了自己的胃,走四方,吃四方,享受不同风味,感受不同的文化。
〈七〉
作为中国人,每个人如果仔细想想,或多或少都会一些豆腐情结。
在省城毕业分配后,我回到了家乡安庆工作,当时工作不算太忙,又是单身汉,有着大把大把的时间,于是我报考了某大学外语系,专门进修外语。在学校期间,我写过几篇英文论文,记忆最深的一篇是写越战的,主要写越战中的美军苦恼和迷茫。一篇就是写豆腐了,主要采访城市西北城乡结合部联盟大队的豆腐作坊,属于社会实践活动性质的论文。
记得时值旧历的年底,安庆家家户户忙着买豆腐炸圆子,菜市场豆腐店,天天排着长长的队伍。也有不少市民,干脆跑到城乡结合部联盟大队众多豆腐作坊去买,我就拎着大桶在这其中。了解了豆腐的制作、做豆腐的辛苦等等后,我就把走进豆腐坊作为我的社会实践论文材料。论文写出来后,得到了教授重点点评和修改,得到了教授和同学们一致好评。
从这此社会实践活动,我仿佛成了豆腐专家,怎么选黄豆,怎么煮,怎么打浆,怎么石膏或卤水点豆腐,怎么木板压豆腐,怎么做臭豆腐和豆腐乳,怎么揭豆腐皮等等,我都说得条条是道,俨然就是一个豆腐业内人士。
喜欢吃豆腐和豆制品,我自然和豆腐有感情了。可是上帝就这么捉弄人,你喜欢名利,往往就让你一场空。你饭量大口味好,往往让你得个糖尿病,让你不能海吃。我也走进了这个怪圈。
前年,体检查出了我患有肾结石,医生叮嘱我少吃豆腐等豆制品,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打击,这不是要我命吗!
这两年,吃豆腐虽然有所控制,但我绝对不拒绝豆腐,家里的餐桌上也不会少了豆腐。管许多干嘛,医生说话,呵呵,不必太在意,更不必太紧张。我的餐桌上如果少了豆腐美味,怎么可以叫幸福,怎么可以叫完美。
豆腐啊,豆腐!
说不完的豆腐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