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教师,我们每天都和孩子朝夕相处,然而我们真的了解自己身边的孩子们,我们真的知道他们行为背后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吗?
今天阅读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越读越感到内心酸涩,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童时期长大,但是也许我们并不懂孩子,正是因为不懂,我们在无形之中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https://img.haomeiwen.com/i9820803/3833f5074bc86be1.jpg)
阿德勒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被两种感受所缠绕:“自卑感”和“优越感”。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我们会对自卑感和优越感产生误解,单方面的认为自卑感是对内心的不自信,是一种不好的感受;而优越感则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优势。
其实自卑感和优越感是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的。每个人都会自卑,正是因为自卑,我们才会想要去改变,想要通过努力,弥补自己的缺点。所以正常情况下,自卑可以让我们奋进,让我们努力,让我们更加优秀。
而优越感呢,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是独特的,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让他人看见,正常的优越感可以让我们内心安定,让我们充满安全感。
作为年幼的孩童当然也会拥有这两种感受,正常的自卑感和优越感可以促使孩子不断进步,健康成长。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正确处理自卑感和优越感。
孩子从出生后,就在观察自己生活的环境,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他们会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生活社交方法,而由于孩子缺乏必要的经验,他们所总结的方法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如现在普遍存在的二胎问题。很多家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大一直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但当家庭中二胎出现后,老大的性格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刁钻跋扈,经常大哭大闹,无理取闹,甚至动手打骂弟妹。
其实,这就是孩子针对二胎这件事发生了错误的认知,孩子认为是弟弟妹妹抢走了父母的爱,内心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为了重获父母的关注,得到自身的优越感,老大就可能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如撒泼打滚、尖叫、大哭等方式,让父母为自己服务.也许结果是父母将自己责骂甚至打了一顿,然而终究却也得到了父母的关注,实现了内在的满足,孩子正在用他自己理解的方式渴求父母的爱。
![](https://img.haomeiwen.com/i9820803/567f764e5216917c.jpg)
细细联想,在平时的课堂上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孩子,他们总是与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安静地上课,学习,总是会以你不喜欢的方式去扰乱课堂,或说话,或捣乱,或和你对着干。你越是批评他,他越是高兴,你越是指责他,他越是不停的犯错。你说他不可理喻,无可救药,他却因得到你的关注而暗自高兴!
他们,正是因为缺少爱而过度自卑,因为过度自卑而更想要得到他人的肯定,因为更想要得到他人的肯定而“慌不择食”地选择了错误的求爱方式。
每一次孩子们被我们指责的一无是处的时候,每一次我们否定孩子的不足的时候,每一次孩子们和我们对着干的时候,他不过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声嘶力竭地告诉我们:“我只是想让你们多爱我一点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