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班这点事儿故事@产品路,让生活触发思考
转行真的要“穷三年”吗?我有一个故事和三个问题送给你

转行真的要“穷三年”吗?我有一个故事和三个问题送给你

作者: 人神共奋 | 来源:发表于2017-05-12 21:37 被阅读1210次

    你想转行吗?我有一个故事和三个问题送给你。

    1、15年前的某个早上

    也许再过十五年,我已经忘了2002年8月的那一天早上发生的事。在抵达上海汽车站五个小时之前的那个清晨,我拖着行李箱,像电影里那样,想再一次回望住了六年的单位宿舍楼。

    这幢福利分房时代的公寓楼,因为严重的质量问题,阳台开裂,用一根六层楼高的大铁柱支撑着,在夏天强烈的阳光下,有一种工业朋克感。

    就在我即将进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的诗意画意之时,邻居兼同事老贾,再一次坏了我的兴致。他买菜归来,大概赚了菜贩子几毛钱便宜,很兴奋地拉着我闲聊。是的,在我即将转行、即将离开这座城市的最后一个早晨,他居然要跟我讨论“十六大”的人事安排问题。

    然后他就注意到了我的行李箱,这才想起今天对我而言,是意义多么重大的早上。

    我不怪他,在他看来,我跟那些“停薪留职”的同事一样,世界那么大,不出去走走,你怎么知道躺在家里有多舒服?

    跟一般的转行比,我的跨度太大了,从三线城市国有银行的信贷员变成北上广外资广告公司的文案:一是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二是行业和职业都相去甚远,三是城市生活节奏改变巨大,四是28岁的我,属于“高龄转行”。

    所以,大部分人转行前后面临的问题,我都遇到过。

    乘着我的某些记忆还清晰,我想以亲身经历提醒那些有志转行的读者,你必须面对下面的三个问题:

    2、问题一:你的跳槽动机足够强烈吗?

    转行要面对很多困难,如果你的动机不够强烈,就变成心情不好的时候买张彩票了。

    我的第一个跳槽动机就是“闲得慌”。

    我是从银行柜员转岗贷款员的,这一转,落差特别大。在柜台工作时,如果我说“今天还比较闲一点”,意思是说,总算有上厕所的时间了;做信贷员后,如果我说“今天忙死了”,意思是说,今天的工作,居然半个小时还没有结束。

    所以说人不能闲,一闲就思考人生,一思考人生就得粗大事儿。

    我开始用炒股写小说弹吉它甚至论坛灌水来填补时间,然后我就开始膨胀,我觉得这其中任何一项,我都能干得比银行信贷员更好。

    我的第二个跳槽动机就是“心太累”。

    “闲”不代表轻松,贷款其实是轮不到我这个小小信贷员操心的。我的重点工作是跟着主任一起出去“拉存款”,主要工作时间是下班后,主要的工作对象是“政府机关、大企业”,主要的工作形式是陪吃陪喝陪洗澡多多准备黄段子,主要工作方法也很简单,亲戚朋友提供线索,再顺藤摸瓜,从牵线人到部门头头再到大头头再到财务头头,如果所有人都能请到饭桌上,这事儿就成了八成。

    那一年时间,我的存款任务有两千多万,代价就是两百多斤白酒,平均一两一万。每次借擦嘴吐掉一半酒时,心中都会有“这工作我真的需要吗”的想法。

    不过,这两件事,严格地说,都是“一切都好,只欠烦恼”,所以转行这个念头很容易就这么拖没了——如果不是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了我。

    为什么我前面说老贾跟我聊天时,用了一个“再”字呢?因为下面才是他按时间顺序的头一回出场。

    那天,我听同事说,行长搬到工会去办公了,因为有一个老职工“住”进了行长室。这家伙因为赌钱被派出所通报单位,按银行纪律是要开除的,眼看还有几年就可以退休了,他一急,就“得”了心脏病。

    我特意提前完成报表,特意跑了一趟分行,又特意绕到行长室。一路上又遇上几个同事,心照不宣地打了个招呼,以平常1/2的倍速路过行长室。

    行长室门开着,一张席子,一卷铺盖,上面坐着的人就是老贾,胳膊上还吊着水,他披着一件打着补丁的蓝褂子,一边打算盘,一边记帐,旁边是工会主席苦口相劝,画面颇有喜感。

    看罢归来,我没有半点爆料的心情,倒是浮现一丝悲凉:这就是我的未来吗?混得好,就是那个无处办公的行长;混得不好,就是老贾;混得不好不坏,就是那群看热闹的人……

    “我,单身汪李某,今日此时立下誓言:我的人生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无论未来多么曲折,我都要找一个疯狂加班、不停开会、连轴出差,把每一秒都发挥到极致完美、把每一天过得激情四射的工作,斯是证言,唯天可鉴!”

    这份工作是什么呢?刚好前一天,我看了一本书《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

    择日不如撞日,就你了。

    一个“分配工作时代”的活化石,一个连面试都没有参加过的人,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向着一个巨大的失败飞奔而来。对于28岁老大不小的李某而言,生活里有那么多扇门,可偏偏他要用斧头硬生生地劈开一面墙。


    3、问题二:你的准备工作够充分吗?

    按照 “把大象装进冰箱”的方法,转行可分为三步:

    1、收集目标行业、职业信息;

    2、学习掌握相关的能力 ;

    3、筛选公司、争取面试;

    那就一步步来吧。

    2000年的时候,网上信息最接地气儿的地方就是行业垂直网站里的BBS,当时有一个A网,一个C网,出没着大量北上广的广告人,总的来说,行业BBS有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有大量个人化、碎片化的工作场景,让你对这个行业有基本的了解,知道自己要用什么当敲门砖。

    我当时就发现,转行做广告还是挺有戏的,这个行业历来就有行业外找人的传统,一半以上的广告大牛都是转行来的,前提是——你要有“飞机稿”。

    外行人做的东西,往往会有一种“挠不到痒硬抓出鲜血”的血腥气,那种东西在你从业之后,就迅速消失了。所以,外行作品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什么悟性灵气,而“霸王硬上弓”的生猛。

    第二个好处是各种吐嘈和小道消息,正是从这里,我弄到了北上广大部分4A广告公司的地址、CD和ECD的名字。

    从2000年下半年完成我的第一批飞机稿,到2002年夏天成功转行,我大概每个月发一批简历,一共应该有三百多封——不是电子邮件,全部是厚厚一包要到邮局去寄的挂号信,每封都超重。

    这也是BBS上的经验。信直接写创意总监的名字,如果通过正常渠道投简历,通过HR这一关的可能性很小。

    只要你尝试的次数多,什么怪事都有可能发生。给我面试机会的,是一位刚刚到大陆发展的ECD,也许他认为内地人都是像我这么找工作的,也许他认为内地广告人有没有经验都是一个样。谁知道呢?不过,我当时不是这么想的,那段时间,为了自我激励,每天看一本《灌篮高手》,这次的瞎猫撞上死老鼠的经历,让我觉得自己就是广告界的“樱木花道”。

    BBS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直接联系发贴人,虽然回应的机率很小,但当时还真有“大牛”接受了我的作品,给我提了很多意见,也有人答应帮我递简历,还有人成了我后来的同事。

    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那么就去联系认识他的人,如果成功的机率是百分之一,那么就去找一百个人。

    当然,想要对一个新行业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还是要靠看书。不过后来进了广告圈才发现,广告人不屑看广告书,最懂广告理论的都在大学教书,我算是个怪路子。很多年后,这些理论好歹找到了出口——给新人写广告方法论,还好没砸在手里。

    如果你也想转行做广告,我可以给推荐书单,第一阶段是:《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奥美的观点》、《创意之道》、《关于创意,我有意见》、《创意》等等经典广告理论……

    如果没有什么卵用,请自行进入第二阶段书单:《为什么你不能坚持》、《趁着年轻多折腾》、《对自己狠一点》……

    如果还是“然并卵”,那就是第三阶段了:《学会放弃》、《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上》、《一个人去旅行》……

    不是我故意打击大家,接下来你面对的第三个问题才是最残酷的,到时候再猛灌鸡汤,晚了。

    4、第三个问题:你能接受转行后的心态巨变吗?

    明明有多年的职业经验,却总是被人看成新人。这就是我第一个要适合的心态变化——转行年龄越大、转行跨度越大,这个问题就越明显。

    “这个项目的brief,大家应该都看过了……”,“啥?”

    “我跟你的leader说了……”,“谁?”

    “这次的pitch,对手是local公司”,“哪家公司?”

    后来我才知道,大家对我还是很“尊老”的,尽量少用英文单词,问题是,有一些词不用英文的话,他们自己就抓瞎了。

    当然,凭借我的不懈努力,我很快赢得了上司对我的信心,想出了几个惊世的创意,和团队拿下几个大客户,把戛纳奖也给顺便了。一年内,我的薪水升了十倍,成为晋升速度最快的CD……,你如果想听,我还能往下再编5万字你信不信。

    前面的内容,可以让大家觉得有点励志,但现实的逻辑是,好运气总是有限的,用完了,就完了。

    习惯了国企文化的我,不习惯那种高强度的作业模式和极简的沟通方式、也无法理解这个中港台新马人混杂的公司说话做事方式,其实是无法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世上没有樱木花道,只有一个突发奇想的广告小白遇上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创意总监。别人该走的路,你一步也少不了。

    转行带来的未必是蜕变,常常是逃避。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狂热地追求它,却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发现自己并不爱它,我唯一爱的,只是自己当年的狂热。就像李宗盛的歌词,“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每当你记起一句就挨一个耳光”。

    离开广告圈的一年里,我呆过8家公司,做过制片、跑过销售、当过记者、卖过软件,中间还有长达数月的失业,不想应聘,不想上班,天天在家写科幻小说,创造了连续30天不跟人说一句话的记录,以至于一个同事来看我时,我在想,舌头应该搁哪儿,才能发出翘舌音。

    就在我耗尽存款和耐心的时候,考验我的时候也到了——原单位跟我联系,银行要上市,清理“停薪留职”,问我要不要回来。

    简直是及时雨啊,我当然要——买断工龄啦。

    拿到了买断工龄的钱后,我请同事吃饭,席间忽然谈到了老贾。

    同事说:“上个月去了,忽然间就没了。知道是什么病吗?心脏病,这次是真的。”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那段话:“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老贾的死,让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这一年多,其实并没有真正“转行”,这么多年“体制化”的生活,对我的影响远超过我的想像。

    在体制内,工作本身就代表一切,包括身份、金钱、同学会上的角色,婚姻市场上的定价,而你做了什么,似乎并不重要。

    我发现身边的大部分人——包括那些从来没有进入过体制的人——心态还是“体制性”的,更在乎自己从事的是什么工作,而不是你为工作付出了什么。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作为动词的工作,只喜欢作为名词的工作,所以我们从不愿意走心,所以我们很累,我们永远急着结束它,再重新开始下一个。

    5、尾声

    一到上海后,我就开始联系旧同事,重新回到广告圈。

    虽然我以“4A公司资深文案”的身份谈薪水,但内心深处,我开始把自己当成一个广告新人,放弃幻想,踏踏实实,从头做起。

    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应该为什么而工作。

    2004年,广告还是一个自带光环的行业,多少人喜欢你年轻的容颜,多少人喜欢你虔诚的灵魂,而我跟他们不一样,我不喜欢你。

    准确地说,我不喜欢干你,但我情意被你干,我不会跟你共度余生,但我愿意过好我们相处的每一天,如果你每个月给我足够多的钱的话。

    这就是我第一次的转行经历所能告诉大家东西。(还有第二次?对啊,那就是创业了,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告诉你们这个故事。)

    相关热文

    如果可以预知未来,你还会继续努力吗?

    多赚不了几个钱,为什么还要回到大城市?

    他们都是昔日的高手,后来的Loser(没有电脑的年代如何工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行真的要“穷三年”吗?我有一个故事和三个问题送给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et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