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斜杠中年
最近有篇叫做“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的文章很火,几天之内就达到了10W+的阅读量,随后,三节课的黄先生又撰文炮喷,他要喷的“可能不一定是作者本人的写作初衷,而更多的是这种现象和其背后的价值观”。
作为一个经历过多家创业公司且苦熬了十年的老撸来说,对此,斜哥也许更有体会,所以今天也发文喷一喷,不是喷原文的作者,也不是喷黄先生,而是准备从另外的角度聊聊初创企业的员工应该是怎样的工作状态。
黄先生捋出这篇很火的文章里主要谈了三个问题,分别是“All in”、“玻璃心”及“快速成长能力”,在开喷之前,我想先问大伙儿一个问题:当年你为什么要加盟创业公司?
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总会有N多的理由说服自己,什么“创业公司比较nice,相对更加人性化管理,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约束”、“可以直接归属在行业高手的麾下,手把手的带可以学到更多”、“如果自己努力,可能晋升更快,没有可怕的办公室政治”……等等。
根据我的个人多年的经历,再综合一下大家的理由,无非是下面3条:
1、感觉到行业是热点且项目前景不错;
2、被创始人个人魅力感召;
3、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提升、有足够的职位晋升空间,而成功后的股权激励又可以让自己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这些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知道要想顺利获得上述好处的话,你知道自己需要付出多少吗?
我一直认为,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创始人英明、项目抓得准、团队很给力、投资人支持到位……这些都是创业成功的要素,可是必要但不充分,一旦成功了怎么说都可以,但是失败了呢?你能说到底是哪个原因直接导致的吗?
有权威机构的报告说,目前创业一年后没有倒闭关门的企业仅占创业总数的10%不到。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更是不足3%。我说这些的目的并不是阻止大家去创业,更不是阻止大家去创业工作,而是想说明互联网创业难度真的很大,且导致失败的原因也有很多。创业公司的确很锻炼人,但是也确实很苦,工作环境和薪资肯定没法和已经走上发展快轨的大公司相比,其实这些都没啥,参与创业的最大魅力还是在于个人收获和成就感,但是前提是,你要加入一家靠谱的创业公司,遇见一位靠谱的创始人。
而文章中提到的“三点论”之所以被黄先生喷,主要是因为作者把创业看成了一种职业,把创始人自己的创业感受扭曲为一种病态心理的职业,而在我看来,创业就是一种病---创业病,别人看来很疯狂很变态,但是他们自己却很享受。
记得我最后一次参与创业的项目是大数据社交,年纪轻轻的创始人却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当年以非互联网人的身份获得闪投而名扬创业圈。当我们在某职场社交平台相识的时候,正值他春风得意之时,刚得到闪投,又有行业大咖主动赞助办公室,且有BAT技术大牛要求加盟。经过几次沟通,也有线下当面交谈,那时候他有招揽之意,但我没有答应,因为我没有在他的豪华团队中找到属于我的位置。
就这样过了十个月,期间我一直在关注他的项目进展,因为我真的很看好这个项目的前景,说实话,如果有机会的话,也愿意参与。可是慢慢就发现原本活跃的他消息越来越少了,于是我就发了一条问候短信,隔了两天他回复说,这段时间在休整,刚从沙漠回来。看了短信回复我有点懵逼,什么情况?难道创业失败了?
终于有一天他约我去创业大街见面,在3W咖啡馆点了2杯总理同款的创业咖啡,边喝边聊,我才知道他的近况。
由于当时组建团队的时候,一味的追求豪华,大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高手,虽说都是奔着他的传奇名头和项目前景来的,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很深的关系和了解,只是网友或者朋友推荐,加上他本人管理经验不够丰富,结果没搞定团队,进而当然就搞不定产品了。不到九个月,闪投的资金烧光了,不久团队中有成员就开始各奔前程。
于是,这哥们干脆就解散了团队,自己领着一帮朋友组团去旅游了,去海边上西部进沙漠,一方面是放飞心情,另一方面也想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让浮躁的内心沉淀下来。
谈完这些经历以后,他对我说,如果准备再次出发,问我是否愿意加盟?我说好。
就这样,当他的第二笔天使到位的时候,我和一位阿里的师兄正式加入他的创业团队。我负责管理和产品,师兄负责技术,他作为创始人,当然是负责战略、融资和招募了。
核心团队组建起来以后,各自负责自己的分工,我们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招募人才。创始人在各大招聘网站发布了招聘信息,同时也让我们发挥各自的人脉关系去联络人才。
创始人很会写东西,把招聘启事写得引人入胜,那段时间正好赶上15年秋的毕业季末期和年底跳槽黄金期,这样就很顺利吸引来大批的简历,于是我们仨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筛选简历,师兄负责邀约,我负责初试。还好,邀约面试被放鸽子的情况比较少,很快就圈定了一些比较合适的人才。
凭着我的HR经验和丰富的忽悠手段,只要我看好的面试者基本都很向往留下,本着职业道德我也会在事先谈清楚薪酬待遇暂时可能不会太理想和加班问题,一般经过我掺杂了鸡汤的解释以后,大家都表示可以理解和接受,因为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创业公司尤其是创业初期,资金永远是制约你施展的瓶颈,出于成本考虑,很多时候都不得不压缩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而这个“不必要”就有意思了,没有明确的标准,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由于答应给我的股权没有签约,所以我还不是正式的股东与合伙人,名不正言不顺,那时候很多工作都束手束脚地放不开,更不用说要想为员工争取一些什么了。结果不到一个月,新入职的员工一个接一个的离开,原因就是答应人家的事情没有兑现。
明明是之前商量好的,是同意的嘛,但是此时的创始人却不这样看了,他觉得这帮人不够成熟,没有一个合格的创业心态,创业必须要All in,必须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必须要有奉献精神、必须……!更有意思的是,他经常给员工讲一个自以为很励志的故事,说是雷军投资的U+有一个11人的创业团队,为了事业苦熬了十几个月,期间大家没有拿一分钱工资,一直坚守到现在,真是太牛逼了!经常讲经常讲,后来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就反问了一句:老板,那又说明什么呢?他们现在成功了吗?
看到了吗?这就是典型的“创业病”!
作为创业者,企业的创始人,你可以自己All in,你可以拥有“一种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态度,一种哪怕全世界都嘲笑,只笃定自己的信仰”,这些都没关系,这种精神很令人敬服。但是创业者除了要为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产品负责以外,你也要为你的员工负责,你不能擅自将自己的创业压力和风险单方面地“分享”到员工的头上,还觉得理所应当。
你要求员工All in,没问题。为了公司前景、为了个人的事业,也为了自己的工作,大家可以加班,也可以适当牺牲节假日而到公司赶进度,但是作为公司方面、作为创始人,你应不应该有一个说法?不论是加班还是奉献节假期都应该是有限度的,总不能刻意忽略了员工的身体健康,忽略了员工各自的家庭生活,忽略了员工内心的苦闷和烦躁而恣意妄为,强行为了赶工而加班吧?
据我了解,很多初创公司出于成本考虑,一般加班都是奉献型的没有加班费,偶有提供工作餐,还有一些公司连交通补助都不给。不给加班费,那么调休总可以吧?但是出于项目周期和进度考虑,如果调休了就等于加班白费了,所以一般都不愿意员工调休和请假。一般初创公司产品研发阶段差不多是3-6个月,长此以往半年下来,你能抱怨员工都是“玻璃心”吗?你能抱怨员工无法进去All in状态吗?
如果创始人觉得某位员工的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本职工作,那么完全可以辞退了再招嘛,但是你不能抱怨员工的快速学习能力跟不上你的企业发展,因为基层岗位的员工大多是处在个人职业规划的起步期,个人的学习方法和职业规划才刚刚成型或者没有成型,人家来到创业公司就是本着可以快速成长的目的,你总得给人家时间,不可能要求他们具有职场老鸟那样的成熟思想和抗压能力。如果你觉得给不起时间等候他们成长,那么OK,你当时招聘的时候就不要贪图人家要的薪资低嘛。
最后咱们也学习黄先生进行一番总结,算是斜哥我参与创业的十年中经历的分享吧。
1)在初创企业中,具有一个All in的核心团队是必要的,因为他们都是股东、合伙人,而全员All in是不现实的;
2)企业文化需要从创业之初就建立,其核心就是要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一个共同愿景下,员工的自发性会爆发强大的创造力;
3)初创企业都喜欢复合型人才,但是这种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么以老带新慢慢迭代也不失一种人才培养的好办法;
4)创业初期的预算很重要,口袋有多少钱,就招多少人;能出得起多少钱,就招多大能耐的员工;
5)对于公司来说,员工就是用户,创始人是否靠谱,就要看他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产品经理?
6)创业的愿景很美好,但是过程很艰苦,假如你想加入的话,那么你要能够承受结局,不论是理想的还是曲终人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