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民国大家”学写作

作者: 清芷 | 来源:发表于2016-04-08 10:44 被阅读582次
    跟着“民国大家”学写作

    每天利用一点闲暇时光阅读《文心》,终于在昨天将其咀嚼完毕了。没读之前,从未料想到这本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书籍对我的触动会如此巨大。里面利用故事的模式,将一个个国文知识深入浅出地在贯通在生活情景中,读来又亲切又有味,内心不止一次地感叹原来写作是这等有趣!下面我便总结了几个观点与感触,与大家一同分享,不仅只针对写作者。作为生活的技能,掌握写作对每个人都是受用无穷的。

    一、写作的初衷

    一些人觉得写作是那些和文字打交道的人独享的,自己只要基本能表达出意思让别人理解就差不多了。还有一些人将写作视为谋生的工具,看到什么热点新闻便跃跃欲试,企图获得更多人的关注。这些都隐隐约约将写作视为工具(谋生或者表达),独立于生活之外。

    但是《文心》中倡导写作是生活的一个项目,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为何写作?古人云:“不平则鸣。”在生活的洪流中打滚,不免受到心灵的触动,不吐不快。这被称之为“触发”

    书中提到,“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有时候规定一个题目或者主题让我们去写,实质上我们对此并无感想只得拼拼凑凑绞尽脑汁。可是你若心中本就有很多翻涌的情思,那么,就算没有任务你也会不由自主在纸上挥洒起来。要不是说很多杰出诗作都透出对家破人亡的忧愤,对壮志难酬的郁闷,对失恋离别的哀伤呢?这都是人在境遇之中,自身情感受到触发的功效。

    二、写作的方法

    1.懂得“知、情、意”

    我们的心的作用,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而文字是心的表现,自然也可这样来分。“知”表示你对一个事物,明白它是什么,知道它与外界的关系;“情”便是你对一个事物发生的喜悦、愤怒或者悲哀;而“意”则是对于一个事物要把它怎样处置。

    这三者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时候我们写了一大堆东西,慷慨激昂,激情四射,觉得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可是如果缺乏客观知识的驾驭,就很容易变成盲目的东西。觉得你就是在喊喊“口号”,有时候这口号都像是胡话,当然不会有人认同你了。

    2.文章也有组织

    一般写作的人,不外乎三种方法:一种是任性自然,情思流到哪里笔就下到何处。这有些像西方的“意识流”小说,不在乎逻辑,情节,倡导随性地着墨,抒发出潜意识中最本质的东西。这类文字也有不少妙句,然而读来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有时候前后跨越太大了,读者像是在山间玩漂流,不知道去哪儿,就随着水波游荡。

    第二种方法便是循规蹈矩,按照“秩序、联络、统一”的原则,把自己的意念像填表格一样地填进去。不少中学的作文教学其实都有这个倾向,教学生怎么开头结尾相呼应,怎么在正文里举例子,做比方。这些自然有让人一目了然,逻辑清晰的好处,可是我们平时写作,这种倾向如果太过,就不免有点“反客为主”的意味——不是你在写字,是字在“写”你了。

    第三种便是书中觉得妥当,我也比较认可的写作方式——先对全文列一个大纲,或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思维导图,然后一步一步写下去。推崇这种方法是因为既有第一种的行文自由但不放任,有第二种的审慎却不至于死板。总是有条有理,却也有不少自己的趣味和见解。读来让人如沐春风,十分愉悦。

    三、写作的意义

    写作的意义,在第一部分“写作的初衷”内已经稍有提及,它是我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存在。对此,更进一步地说,是我们灵魂的外在表达方式。这可以通过比较“应用之作、习作和创作”三个项目来解释。

    那绘画做比喻,应用之作就好像一个会画画的人需要在教室里传授学生绘图知识,或是替友人在扇上作画。而习作就是自己日常中不断地临摹写生,练习石膏模型等等。而创作就是自由的天地,不在乎时间和闲杂事务的限制,就忠实地按着内心的渴求去做,直到自己满意了才放手。

    文章也是如此,平日的习作都是为了日后的创作服务的,创作就是一种创造,需要你赋予它生命力。创作第一步就是发现题材,要有新鲜的意味,不外乎上文提及的“触发”。都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是这个道理了。创造家总能在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的韵味来。这的共性是古往今来,中西方共通的。像“花”“月”不知道被歌咏了多少次,可现在还是被不断地使用,作为永恒主题,自是有人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还有比如描写谋杀案的小说也是不计其数,可《罪与罚》就是把这么一件普遍的事情变成流传百代的巨著。

    题材的发现,只要有心并不是难事。第二步就是使它成熟,遇到与之相关的素材碎片,都要留心一一搜集聚拢,慢慢地使内容丰富,打成一片。平时我想到一个可写的题材,走路时或者聊天时灵光一闪,就会立马在纸上或者手机上记录下来,这样宝贵的灵感日后便可轻松地利用起来了。

    题材成熟了,要写成作品,就非有熟练的手腕不可。就像“怀胎十月”终于成形了,可是如果做母亲的力量不够,“生”不出来就很麻烦。写作也常常碰到这样的瓶颈,基本功夫不到位,文句不通用辞错误,那么就算写出来也是糟糕,怕多是“畸形胎儿”,这就是一般人习作功夫还没到家的缘故。所以,不要小瞧平时的练习,就像搭建房屋,地基的稳固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我们的心境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述,忽然读到一句诗或者别人的几句话就豁然开朗了,这就是别人把你的情思贴切地传达出来了。古往今来,或许有太多的好文章因为“力量”不够被埋没在人的肚子里了。

    除了将文学写作知识娓娓道来,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不断倡导将写作与生活融为一体。而非强求人人都做文学者,大家都从事创作;而是写作学习到了相当的地步,就该让写作这项技能永远为我们服务;无论是应用之作,或者兴致到时所写的一篇东西、一首诗,总之用创作的态度去对付,要忠于自己,绝不肯有半点的随便和丝毫的不认真。文学者固不必人人去做,然而文学者创作的态度却是人人可以采取的,唯有如此,才真是受用不尽呢。这也让我想起中学时代挂在黑板上方的红色标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我想,这也是《文心》所要传达给我们写作真正的奥秘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黄言七:前几天在群里和人讨论,有人发了这么一段:

        作文之法:意之曲折者,宜写之以显浅之词;理之显浅者,宜运之以曲折之笔;题之熟者,参之以新奇之想;题之庸者,深之以关系之论。至于窘者舒之使长,缛者删之使简,俚者文之使雅,闹者摄之使静,皆所谓裁制也。
      • 小西瓜667:感谢
        清芷: @饼干cc 😁
      • 顾小诚:好
        清芷: @顾小诚 😁
      • 凌星虹:感谢分享!
        清芷: @糖七七 一起进步哈😃
      • 枫小梦:虽然好像还没看过,但觉得好厉害的样子 :smirk:
        枫小梦:@清芷 :blush:
        清芷:@枫小梦 哈哈,是本好书!值得反复看
      • 月照深林人:还没看完就喜欢上了
        清芷: @龍飞凤舞 谢谢哈,这的确是本好书呢

      本文标题:跟着“民国大家”学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jv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