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英文原名是:What Should Life Mean to You
直译为:生活对你应该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于1932年,阿德勒62岁时出版,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著作。
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也很有深度;
相信能够帮助您改善对自己生活的看法,领悟“您的生活,对您,应该意味什么”?
今天是第三章:自卑感与优越感
这一章,四个话题:
1、自卑感
2、自卑情结
3、优越感目标
4、改变自卑情结
在这本书里,情结指的就是自卑情结,它的英文名叫做inferiority complex。
1、 自卑感,人人天生就有。
~人类是地球上所有居民中最弱小的群体,比任何其它动物需要更多和更深刻的合作,才能在地球上生存。没有合作,只能任凭环境宰割。
人类是地球上所有居民中最弱小的群体,可能这句话会让我们大吃一惊,我们怎么可能是最弱小的群体呢,我肯定比一只蚂蚁要强壮啊,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会看到:
人类比其它任何动物都需要更多和更深刻的合作,才能在地球上生存,没有合作,只能任凭环境宰割。蚂蚁可以不需要楼房,不需要衣服,不需要交通工具而生存,更不用说阿德勒举的类似狮子和猩猩,鸟类等等其他的例子。
只有我们人类,如果一生下来,没有被他人照顾,我们就无法生存;
而且长大以后,如果没有我们现在所创造的一切,我们都无法在这个地球上生存。
所以,从动物性来讲,人类是这个地球上所有居民中最弱小的群体,所以我们后来才发展出人类特有的社会性,不过这一点不是我们这一章的。
~ 人类中最弱小的是婴儿。
人类是这个地球上最弱小的群体,那人类中最弱小的是谁呢,就是婴儿。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如果没有人照顾必死无疑,或者当然被其他动物照顾,TA也仍然是被照顾。所以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在人类中,天生就有自卑感,并且自卑感最强的,几乎时刻伴随在自己身边的就是孩子。
~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环境,连接近完全控制环境也不可能。
为什么人类有自卑感呢,因为我们是地球上最弱小的群体,而我们需要生存和发展,我们个人对环境几乎没有控制能力,我们需要跟别人合作,才能够改变和控制环境。
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环境,甚至连接近完全控制环境也是不可能的。这个话听起来有些抽象,我们把他说的具体一点儿。
比如,我是一个生活在香港的人,我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我想要控制我们家有多大的房子,我们家有什么样的家具,家电,我的周围有什么样的邻居,我想要控制这个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连接近完全控制这个环境都不可能。
那可能有的人会说,如果你很有钱,你想住一个大房子,想住在一个跟明星住在一起的房子那不就很简单了?那你会发现我必须要先变得很有钱。
我怎么能变得很有钱呢,凭我一个人,我可以吗?我肯定做不到,我要想先变得很有钱,就需要去工作,而这个工作咱们在第一章说过,就是人类受到的三大束缚之一,这个工作就需要我跟他人合作,所以我作为一个个体是无法控制和改变这个环境的。
~ 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情况是我们希望改进的。
所以阿德勒说,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以及周围的具体情况,我们都是或多或少希望能够改进的。
那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认不认识这样的人,TA对自身和TA所处的环境、对自己所有的情况,都百分百满意,没有任何地方是TA觉得需要改进的或者说觉得想要改变的?我们会发现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的话他也是一个死人。
所以,咱们中国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自卑感本身并不变态,它正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原因。
所以呢,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环境,正是因为没有这些完美,我们才会进步,我们的世界才会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所以阿德勒说,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自卑感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我比别人差,别人比我好。
个体心理学里的自卑感,
指的是: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情况是我们希望改进的,这个情况包括自身,他人和环境。
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感受,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就已经有自卑感了,这是人人天生就有的。而且这样的自卑感,正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原因。
现在来举个例子:她新近搬到了香港,儿子正在上国际学校高中,相当于我们国内的高二。她发现自己的英文跟不上国际学校对家长的要求,孩子学的很多东西和以前国内不一样,很多她不明白的,这时候她就产生了自卑感。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自卑感的例子。
她们家条件是非常好的,以前在国内是被人仰望的,那么到这儿以后呢,条件好的、类似的人也很多,被仰望的程度就没有以前那么高。这时她和她的家庭,以及家庭外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显然她出现了自卑感,这样的自卑感是非常正常的,每一个人都会有。
2 因自卑感产生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问题就出现了
什么是自卑情结呢?
阿德勒给自卑情结下了一个定义,他说: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
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 当一个人面对TA无法 适当应对的问题时,
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在阿德勒的这个定义里,有几个词,不容易理解,一起来看看。
第一个——无法适当应对
什么是适当应对呢,
这是个体心理学的专业词汇,就是对社会有用的方式,
用正面管教的词说,
就是用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的方式,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用合作贡献的方式。
用这样的方式叫适当应对,如果不是这样的方式,那就是不当应对了。
第二个——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的意思是说绝对无法通过和他人合作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前面两章,我们都不断听到一个词——合作。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一个讲求勇气和合作的心理学。
所以当一个人说,我肯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并不是说我没有办法,这个是我们通常的理解,其实他是在说——
我肯定没有办法用“有勇气,去跟别人合作,和别人平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当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那他就是相当典型的自卑情结。
说完这两个定义的解释,我相信很多人现在都能知道,当一个人产生自卑情结的时候,这个人很可能表现出的是缺乏自信,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没有信任,认为自己或者别人都无法达到一些标准,这样的自卑情结通常都是无意识的,咱们说的是没有学过的人,通常都是无意识的。
~ 自卑情结的表现方式
却不总是胆怯、封闭、撒谎;还有讨好、妥协、取悦;也有战斗、控制、比较;以及伤害他人、伤害社会、伤害自己等。
这个自卑情结的表现,我们通常的理解也是对的。
自卑情结可能表现为:懦弱,胆怯,封闭,自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很胆小,等等。但是这个只是自卑情结的一种表现方式。
自卑情节还可以表现为:讨好,妥协,取悦别人,也可以表现为战斗,比较控制等等。甚至还可以表现为伤害别人。
对于胆怯,封闭,撒谎,这些我们都很容易理解,我们对于讨好,妥协,取悦也容易理解。
大家可能会想,自卑情结怎么还表现为比较战斗控制呢,那我们来想一下,有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就是炫富。
网络上抖音、微博等公众平台有很多炫富的人,不论他是孩子还是成人,我们可以去想象一下,当他在表现我比你们更有钱,表面看起来是我比你更好,更优越,但是这个背后的心理是什么呢?
这个背后的心理恰恰就是:
如果我不表现出比你们更有钱,比你们更好,我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在这个社会、在我的这些观众或者所谓的粉丝中间,我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
那伤害他人,伤害社会,伤害自己,更是如此了,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卑情结,
才会觉得如果我被伤害了,
如果我不做点什么,
就会让我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
没有用或者不好的人,
或者是一个牺牲品等等。
总之这些都不是我希望自己的样子,
那我要伤害回去,我要让别人认为我是不能被欺负的,甚至认为我很残忍,你们都不敢欺负我,我才有价值,我才是一个重要的人,我才是一个我自己觉得的强者,而不是弱者。
这也就是我们在第二章说到的
自以为的安全感,
那很显然,这样的想法就是自卑情结,
这样的想法对他人没有贡献,对社会没有贡献,对自己也没有贡献,他不是一个基于勇气和合作的想法。
所以阿德勒说: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最彻底的畏缩表现就是自杀。
所以在各个宗教里,自杀被认为是极大的恶。
回到刚才的那个例子,国际学校的妈妈产生自卑感。
当这个妈妈来到香港以后,发现自己的英文水平很难跟得上国际学校的需要,而且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她的优越性也大不如从前。
假如这个妈妈采取这样的措施——哈,既然是这样,那我就逼迫我的孩子让他加倍的学英文,而且我要去买更多的名牌儿,我要表,我要包,把我的财富都穿戴在身上,让所有的人都看得到。
我相信大家都能够很明显的看到,这些表现和决定恰恰就是基于自卑情结所做出的决定,所作出的行为,这是有问题的。
或者反过来,如果这位妈妈不是这样做,而是另一种做法——
跟自己的孩子说:哎呀,你看我这英文也不行,我也管不了你的学习,你就靠你自己吧。哎,我也帮不了你什么,我真是没有用,我是个没用的妈妈。同时,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在这个社会里很难融入,所以每天在家里看电视,追韩剧(原文讲的是美剧,感觉追美剧似乎还可以学点口语呢),也不出去和人交往。然后如果有人来找她,她又会说,哎呀,你看我这又不会讲广东话,又融入不了这个社会,我怎么办呢?你会发现这样也是基于自卑情结的表现,也是有问题的。
~ 自卑情结在跟我们说:
“在通过合作取得成功这件事上,没你的份!”
不论自卑情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只要他的表现是,在我现在面临的这个问题上,在通过合作取得成功这件事情上没我的份儿,我是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勇气和合作取得成功,那都是我们的自卑情结在作祟,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在被自卑情结所控制。
~ 我们是在说:“我只相信我原来的老方法,我不相信通过贡献和合作的方式,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可能,所谓的贡献与合作,对我来说只是两个词,我不知道怎么做)
在正面管教的课堂里,也曾经遇到过家长说,哎呀,这个正面管教工具没有用,我也知道要小步前进,但是你看我使用一遍没有用,两遍也没有用。而且我家里还有这个人,那个人,他们看见我没用,他们又来指责我,学了正面管教,但是没有用,孩子还是什么什么什么样子的。
不行,我觉得这个太难了,而且我还要上班,我还要一些其他的理由,所以我们就放弃了,我们又回到了老路上,被打回原形。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自卑情结的体现。
或者我们也常常会说,其实也不是我不想,其实是家里面老人怎么怎么的。
……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很普遍的现象,并没有对错,所有人都会有自卑情结,没有人是圣人,没有人是神,阿德勒自己也会有自卑情结,但是当我们说出这样的话,或者做出这样决定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些话和这个行为,这个决定是出于我们的自卑情结作出的,至少我们可以有这个意识。
这都是在说:“我只相信这些方法(原来的那些老方法),我不相信通过贡献和合作的方式,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可能,所谓的贡献与合作,对我来说只是两个词,我不知道怎么做,我不知道就算了,就不做了。)
3 追求优越感目标时,问题更多了
~ 因为天生有自卑感,所以人类会自然而然地追求优越感。追求优越感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个目标,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三个问题——优越感目标。在追求优越感目标的时候问题就更多了。
~ 优越感目标的共同因素:成为神 – 没有错误,掌控一切,而且这个神不犯错误。那么,希望控制、希望事情和其他人成为自己的愿望,是人类最正常的想法。只不过,它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我们不是神,是人。
无论一个人的优越感的目标是什么,它都有上面这个共同的因素。只有神可以控制事情,控制自己,控制其他人,而且可以朝着自己的愿望去发展。所以。希望控制自己,控制事情,控制其他人成为自己的那个意愿,这是人类最正常不过的想法,只不过这样的想法不现实,因为我们不是神,我们是人。
看到这儿,我相信大家就能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正面管教说,要有不完美的勇气,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无法控制改变,按照自己的希望去控制,改变他人,改变环境,所以我们肯定是不完美的,只有神才可以,虽然神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我们恐怕一辈子也达不到那个目标,那我们要有不完美的勇气。
~ 优越感的目标,常常很隐蔽,也就是:无意识地追寻自己认为的优越感目标。
这是我们学习以后才知道,要有不完美的勇气。但是在没有意识的时候,也就是没有学习之前,我们对优越感目标的追求常常是很隐蔽的,这个和自卑感一样,也是人类的天性。
隐蔽的意思是说,我们自己并不是有意识的知道自己在追寻优越感,我们常常是无意识的,我们自己并不知道。
~ 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感的种种努力,对指向对社会无用的一面。
回到刚才的例子。假如这个妈妈她用更多的、更显眼的方式来炫耀自己证明自己有多少财富;或者说她跟孩子说,你必须好好学英文,这样你才能出人头地;或者是她说我的英文不行,所以我管不了你,妈妈很没用;或者她说我在这儿没有以前的优越地位,我不如别人,我不要出去跟人交往,别人最好不要看到我,你会发现无论哪个方式,她都不是故意做出的,她并不是有意识地跟自己说,我评估了我现在的情况,我周围的环境和其他的人,我要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是什么呢,就是A或者B,不是这样的,都是无意识做出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她们有错。
~ 我们能够看到以上这些,但不要因此而评判他人
请大家注意这个,
我们不能说他们有错,那我们要做什么呢。
当我们现在经过了学习和训练,我们恐怕可以看到他人的自卑情结,也能够看到他人在追寻自以为的优越感目标,这个时候他们常常使用的是错误的方法,这个错误的方法在个体心理学里面叫做指向对社会无用的一面。
所谓的对社会无用的一面,
用正面管教里的语言来解释就是,这些种种努力用的都是没有做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和尊重当下的具体环境,没有做到这三个尊重的方式。我们现在虽然能看到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看到而去评判他人。
看到这里,是不是越觉得和正面管教越来越接近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错误目的表,我现在还是跟大家说错误目的表,其实应该翻译成错误目标表。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感,追求的目标 -- 也就是正面管教里的“错误目的/目标”(mistaken goals)
比如前面那个例子里,当这位妈妈用强迫孩子去学学英文,学的更好,以出人头地,或者对孩子的英文不闻不问,或者通过更加的炫富,或者来封闭自己,我们看到这都是对她自己、对她的家庭和对她周围的环境,没有用的不好的。
这样的方式她仍然是在付出,努力,但这是一个错误的方法,那么为什么她会这样呢,因为这时候她的追求优越感的目标是:第一种情况,我比你们都有钱,这样我就有价值。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目标。
那我们看到这些,但不评判他人,那我们要做什么呢?阿德勒说,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优越感目标,改变成为无私合作,对具体环境更有贡献的目标。
4 改变自己的优越感目标,
改变成:无私、合作、对具体环境更有贡献的目标
~ 越健康的人,在遇到阻扰、困难时,越愿意、也越能够寻找新的方法,而不是自己习惯的旧方法,不愿意做出改变。
自卑情结就是说我现在有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我只能用某种方法来解决,别的不行,或者别的我不会。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而且我现在会的这个方法也很显然是对别人没有益处,或者对环境没有益处的办法,如果一个人坚持这样想的话,那他这个自卑情结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它也会一直错误的追寻他所谓的他自己,自己认为的优越感目标。
阿德勒说,事实上,一个人越健康越接近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时受到阻挠时,他就越能够寻找新的门路。就是说,心理越健康的人,在遇到阻挠困难时,越愿意也越能够寻找新的方法,而不是自己习惯的旧方法,不愿意做出改变。
~ 解决方法使得自己受益、别人和当下的具体环境也能受益
你愿意尝试一些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吗?
我们知道什么是疯狂吗?
疯狂的定义就是不断的尝试同一个方式,却希望有不同的结果。你会发现,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做出改变,他就觉得只有他原来会的方式,如果我吼100遍不行,那我就吼101遍,这就是疯狂。这就是心理不健康,这就依然是基于自卑情结,冲着一个错误的优越感目标,再付出种种无用的努力。
而健康的人在遇到阻挠,发现自己遇到困难,发现自己原来的方法行不通的时候,他就会停下来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新的方法,有没有什么是我不会的,有没有什么是我需要学习的,我怎么能够做出一个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有益,对环境有益的方法。这是心理健康人的行为表现。
~ 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挣扎
刚刚这是对自己该怎么做,那么如果是对待他人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现在能够看到别人的自卑情结,能够看到别人对优越感目标的错误追寻,错误努力,我们就去评价别人,不是这样的。而是我们要看到别人的挣扎,并且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挣扎。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共情,为什么从错误中恢复的四个R,为什么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以及解决问题的七个步骤,都是从:
理解他人,
说出他人的情绪,
想法和愿望开始,
因为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找到使自己受益,使别人和当下具体环境也受益的方法。
正是因为我们有自卑感,正是因为我们有必要追求优越感,这两点都是人类的天性,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天性,我们除了会产生有问题的自卑情结,我们除了会产生用错误的方式追求优越感目标,我们也可以用很多正确的、合作的、贡献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去追寻健康的优越感目标,这也是人类之所以科学,艺术,人文,社会……所有这些方方面面能够不断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原因。
这是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没有自卑感和优越感,人类是无法向前发展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卑感和正确的优越感目标,所以各位才会在这儿一起学习这本书,才会来到正面管教的课堂去学习,才会想着我要怎么改善自己,让我的家、让我的孩子成长的更健康,让我的家庭更好。
我们做的都是阿德勒说的这句话,我们接受也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因为自卑感,我们看到一些问题,或者因为问题我们产生自卑感,我们提出新答案,我们对别人有贡献的能力不是增加别人的负担,
不是去指责别人,也不需要不要求特别的照顾,
而是能够依赖我们的社会感觉,勇敢的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能够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的优越感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我们的优越感目标就成为了——
我可以怎样无私合作,对具体环境有贡献的目标。
~ 目标改变了,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着改变 ,当消除了自卑情结和用错误的方式追求自认为的优越感目标,我们不需要再用原来的习惯和态度,我们会自然而然产生适合这个新目标的态度,朝向更对社会有用,更加贡献与合作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正面管教这本书的前言里,翻译者玉冰讲到了一件事情。
他说:
当我学了正面管教,
理解了正面管教以后,
我发现我对我的孩子不需要再强忍了。
为什么不会强忍?
因为我们有了对孩子的理解,
这个理解的背后,就是我们的目标改变了。
那我们强忍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仍然是我要改变孩子的行为,让他的行为按照我的意愿来。
当我们能够理解的时候,
我们的目标就不再是我想改变他的行为,
而是变成了——哦,我现在理解TA,而且我要看一看我们可以怎么用相互有益的方式来解决。
你看到这个目标发生了变化,
当目标发生了变化,
我们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随之改变了。
那回到这个例子。她并没有真的去买珠宝啊什么的,我们都是聊天儿的时候,她就是那么一说,她很坦诚的分享了她来到香港以后的困惑和压力。我也很坦诚地跟她分享了我也有类似的压力和困惑。
当我们能够相互理解以后,后面都是她自己自然而然得出的,自己想到的。她说,因为我的孩子在学英语,我也要学英语,那我就跟我儿子结成一个英语学习伙伴,反正我俩关系也不错,我们以前还一起去健身,他也喜欢跟我一起做事情。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她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是她跟儿子的特殊时光,他们是英语学习伙伴,他们俩一起学英语,如果她有不会的时候,她儿子也很愿意给她帮忙。
另外呢,她对于在香港的社交生活,也主动的去找到了一个大陆家长群,她加入了这个群,她会去参加一些宴会、活动,在需要的时候,她就会打扮的珠光宝气的,不需要的平常的时候,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妈妈。
这样她就是改变了这个目标,
从原有的基于自卑情结,
追寻错误优越感目标这样一个基础之上,
改变成了我可以怎么帮助自己,
帮助我的孩子尽快尽可能好的适应这个新环境。
目标改变后,她的解决方法也随之自然而然自己想出来了,那可想而知,这样的新的目标和新的方法,能够给她的家庭带来更多的和谐,也让她的亲子关系更好,也让她自己更加自信。
今天的分享:
想想自己有什么自卑感?
因此产生了什么自卑情结?
在这个自卑情结上,在追寻什么优越感目标?
然后跟自己说:“我有那个自卑感很正常,它能够帮助我改善和前进,我现在不需要那个对我和别人实际并没有帮助的优越感目标了,我可以有一个新的目标,这个目标对我和别人真正有帮助,它是……”
完成这个对话就好啦!
可以在文末评论处分享,也可以自己想想不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