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420
书写一日叙事复盘
今天破解一个奇怪的现象!
此刻是25号下午4:00,我刚刚完成了23号的一日叙事。读到这里,你有问题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53418/89e7ea936e3fb6e4.jpg)
一、先剖析问题
问题一:为何拖了两天?
从7月2号开始,我就坚持书写“暑期行与思”,到22号写了21天,20篇。原以为自己在一个多月前认领的7月23号新网师人一日叙事,应该可以轻松完成了。因为最近生活丰富多彩,读写不断。虽然决定练笔不仅仅是为此,但问题来了:
练了,为什么还是写不出来?
不过,此时已经完成了,这里不详细叙述了。重点分析为何写不出来,24号一整天都做了什么了?
问题二:为什么写不出来?
太单调的一天。没有外出游玩,一天就做了两件事,一是早上参加了一个讲座还没有听完,二是晚上读了一篇文章,仅此而已。
描述真实不易,在真实中寻找意义不易。非得有意义吗?
没有也可以。但是,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
怎么寻找意义?
我的方法是,努力让一团麻变成一根线。也就是寻找这几件事情的内在联系。其实,在做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朝着一个方向了。但是如果不经过写,也就是思维的可视化,我们还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为何要这么去做?这么做带来的利和弊分别是什么?
而这个思维过程恰恰是最困难的,而写作过程,就是在刻意训练思维。
问题三:24号我在做什么?没什么不尽早完成?
说白了,24号我一直在想,我要写什么?怎么写?但一天都没有想明白。其实也写了很多,等今天正式写的时候,几乎全部推翻了。为什么?
1.思维在不断地加工和整理这些素材,不断会有想法。堆积的想法越多,反而越没有了主旨。甚至会想过把24号的内容融入进去,因为苏氏的劳动教育我理解的太浅,想再深入一些。可还是想如实描述和反思。也就是说,现在还有三千字的草稿放在那里,如果花功夫加工一下就算是记录,不整理就完全成了废弃的材料了。
2.文章结构是如何搭建的?
两点经验:
一是本着一个原则,实事求是,如实记录自己当天的所作所思。
二是在写作群里学习了何刚老师的一篇关于专业写作的文章,今早阅读了杨茜老师的一周观察,启发很大。
哪些启发?
其实,还是问题意识和读者意识,以及选择材料并构建框架。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53418/bdec8c88c0a4b5c3.jpg)
二、本次写作收获
1.关键词和大概念
在写的过程中,我忽然间找到了“关键词”——劳动、共同体。我就要围绕劳动这一个点儿从三方面展开,串联了一天的读和写。如课标要求的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能够发展人的全面和谐的个性的角度。再深挖三点,劳动和学习的关系,劳动如何发挥智慧,劳动的真实意义。
2.用心列标题
平时在阅读中要有意识积累触动自己心灵的词句。尤其是词,它可以为文章命名,也可以做小标题。这篇文章4个小标题,是围绕道德经中的一个句子延伸出来的。就是这一句:守静笃,清凉自生。也可临时抱佛脚,网络查找。主要是我自己文学素养欠缺的投机做法。重要的一点是透彻明白自己想表达什么!
3.不足之处:开头过于直白!好稿的开头结尾很重要,要记住。
最后说说昨天还做了什么,昨天完成了《改变教育的12个关键词》一书中郝老师的一篇生命叙事的音频录制,80多分钟,读得非常的感动,仿佛在听郝老师讲,反复看到郝老师在做。还录了《小猪稀里呼噜》故事。
23号的写完了,24号的顺带着写完了,25号做了什么?那就是在抓紧写23号的一日叙事,快快交作业。
不过,老公今天上班走了,小女儿也去爷爷家了,大女儿连续三天住在爷爷家,因为要在南城学车。
任务完成了,又剩下孤家寡人一个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53418/63701e6e3c41511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53418/a8d57889f457a73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53418/843ab3475b2a4814.jpg)
儒家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我想,就是阅读、写作,投入有意义的事情中。读者中修行,遇见明亮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