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 1330
一叶知秋
有一种恐惧,我们察觉不到;有一种渴望,我们察觉不到;有一种担忧,我们可能也察觉不到……但冥冥之中,生命内在会被一种神奇的力量引领,就如那一片秋叶恰好在此刻飘落!
01
自我的引领
今天终于腾出整块的时间,完成“儿童阅读指导师初级认证课程”的学习了。这个课程的理论书籍就是《儿童读写30讲》。这本书我之前听过一次,自己也录过一次,加上这次应该是学习第三遍了。我一边听音频,一边对照书阅读,及时批注勾画,然后才去答题。
今天我发现书中有很多知识,更加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之前几遍学习完全没有注意到的。
如:
海量阅读、自动化能力和智力之间的关系?
要做好儿童读写,教师应该读的9本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是我,我要选择读哪一本?每一本书,都解决了教学中的什么问题?
都说儿童天生喜欢故事,那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欢阅读?父母和老师做了什么影响了孩子的兴趣?为何要这样做?
……
魏老师在书中提到的阅读和写作的理念,我越来越深刻和坚定!
经典的书确实需要反复读!最重要的儿童阅读和写作,更需要坚定地行动!

02
他人的引领
今天早上,翟老师发出了一个通知,每天晚上8:30讨论导读问题。老师们对导读问题提出困惑,由问题设计者回答。
本以为完成了承担任务就结束了,现在又不得不再去阅读,审视自己的问题,写出每一个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写,只能让思考进入深度。但思维的惰性或多或少总会在内心反抗。这次阅读就发现了自己原来理解错误的地方。如:
思考就是以新的方式去组合信息。信息来自于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或者周围的环境。那么,为什么不可以依靠网络去搜索信息,而一定要把它记下来呢?
正确的理解应该为:缜密的思考需要了解事实,不只是因为需要一些事情去思考。
意思就是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搜索信息来解决当下的这个问题,还要把解决当下这个问题需要的知识和的经验一并纳入长期记忆,促使下一次解决类似问题能够更轻松。
来自网络的信息,一般是短时记忆,理解也不够深入,所以不能有效地转化成长期记忆。
今晚是翟老师组织学友们第一次讨论,整体效果不是很好。各种因素都有,最起码自己,就不是一个解释问题的高手。
当然,这很无奈,不过,也在努力!

03
生命的引领
一个半小时的讨论结束之后已经10:00了。今天因为沉迷于《儿童读写30讲》,所以《人为什么不喜欢学习?》的阅读任务还没有完成。
读,还是不读?马虎读,还是认真读?犹豫之后,又硬着头皮读完了本章内容,并用文字梳理完成了打卡。
《向解放军叔叔致敬第2期》一直没有来得及编辑,明天又是周一,为了能够鼓舞学生,那就再坚持一下,熬个夜完成吧!
女儿看我只知道低头赶路,“盲目”学习,忍不住指引我。说得句句在理,还让我时刻牢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女儿的爱和关心、提醒,我懂,而且很深刻。意识中的担忧应该被唤醒,因为知道自己在担忧,才能转向平静地思考。
04
诗歌的引领
今日立秋,孩子们的日记中,无一例外地都写出了“热”,今年的“秋老虎”似乎热得更厉害!
“晴空一鹤排云上,我言今日胜春朝”,唐代诗人刘禹锡,却写出了秋天的素色和生机,唱出了一首不同凡响的秋歌。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切都在平静地进行着!
朴树的《生如夏花》与泰戈尔的诗完美融合。是的呀,秋天不只有萧瑟,还有音乐与诗歌,有美好的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