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深度X金融的工作周记-简书小号区块链研习社——内容众创
信用进化的必然(长文慎重)| 谨以此文纪念我跟higer的结识

信用进化的必然(长文慎重)| 谨以此文纪念我跟higer的结识

作者: 847a4bf9dddb | 来源:发表于2017-12-20 16:31 被阅读110次

    信用的产生通常是个货币学问题,但如果我们把信用当作生物体来认知,我们会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学的逻辑去理解信用会非常适用。所以,我们将从生活常识出发,试图去解构信用,一层层推演,信用进化的逻辑和必然。

    所谓信用的进化,或者说生物进化学能在信用上适用的根本前提,是因为信用是基于个体和社会,会伴随人类文明和社会演变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而不断发展

    必然,则代表信用的进化是可预测的,可以类比生物体行为,就像一个人上了初中,必然会上高中上大学一样,甚至还存在未经历中间层,跳级式的信用跃迁。

    1/看脸

    信用的起源在于何处?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者去考证,但我想如果从常识出发,信用的第一层应该是取信于相貌,俗话说的看脸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看脸是人之常情,相貌往往决定他人对一个人的初始印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不以貌取人,但越是讲什么就缺什么。在封建社会,不管哪个朝代,想要做官都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为官者相貌要端庄,要不怒自威,才能牧民一方。

    到现代更不用说,基本看脸的时代,说两个人就明白。

    第一个人是胡歌。

    琅琊榜大火,也征服了不少人的内心,相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梅长苏。很难说是梅长苏成就了琅琊榜还是琅琊榜成就了梅长苏。就看这张图,不得不说实在是好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代军师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个人是马云。

    我们没有做人身攻击的意思,但从马云风风雨雨这些年经历来看,他“独特”的面相的确不断给他带来极大的挑战。

    就说听到的一个段子。

    在当年马云找雷军的时候,雷军的手下就告诉他:“这人獐头鼠目的,满嘴跑火车,是不是做过传销?”雷军听了点点头说:“他说自己项目这么大,怎么看都觉得是骗子”!因为长相,雷军就这样把马云拒绝了。

    结果因为看脸,现在雷军损失了不知道多少个亿。

    我们也没有抹黑雷总的意思,雷总的投资逻辑很谨慎,他更看重的是人,所以雷军投资的公司可能没孙正义那么多,但他的投资成功率远高于孙正义。这个段子也不一定真实,但的确精髓地表述了取信于脸的常情。

    前几天顺丰上市的时候,在我们聚餐时一位女性领导的一番话更是直接补了刀。

    她说,“看了王卫那张义气的脸庞,我终于明白心里一直不太接受马云的原因是什么了。”

    真的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取信于脸,人之常情。

    如果这个世界是静态的,那我们就安安静静做个美男(女)子也是挺好的,但可惜世界不是

    归根结底,看脸是信用的初级状态

    2/语言

    信用进化的第二层是语言

    如果不以貌取人,就得评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的,你会发现前面这个词非常有意思,“言”排在第一位。语言是信息传达的第一步,有些时候语言是非常有力量的。本质上,语言的威力源于认知的差异

    要明白语言和信用的逻辑,还是举例说明。

    试想有一天你走到路上,对面有几个身膀体阔五大三粗的彪型汉子迎面走来,张口就一句:

    天王盖地虎!!!

    那你怎么回答呢?

    如果你毫不犹豫回答—-宝塔镇河妖

    那你会取信壮汉,被他视为同道中人,不引你上水泊梁山,也要让你去威虎山去见座山雕。

    如果你回答——小鸡炖蘑菇

    那你要么是东北人,要么就会被糗友当做知己,“一入糗百深似海,从此纯洁是路人。”

    如果你一脸懵逼,不知如何作答。

    那对面的壮汉就会眼睛一亮,再来一句“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然后内心里面不断盘算,你这只肥羊会有多少油水。

    也许很多人不服气,草莽黑话,怎么能当真了?那我们来看看圣人之言。

    圣人王阳明成圣在于立德立功立言,而一生立军功之极点,就是曾经迅速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

    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起兵叛乱。叛乱初始,王阳明未有一兵一将,叛区周边人心惶惶,形势较为严峻。倘若让宁王大军直奔北京,那么社稷就危险了;若宁王攻击南京,那么江南一带都将受其害;反而如果让宁王守着江西,那么平乱就方便了。在判断清形势后,王阳明决定用缓兵之计。先是四处遍贴告示,说朱宸濠是欺君罔上,谋逆之心由来已久,让天下人看清楚他的真面目,以此激发大众良知。另一方面,王阳明还伪造公文,一是伪造称官府早有准备,已经发动各路大军攻打南昌;二是用反间计,假造宁王手下如李士诚等为官府内应准备投诚的书信。

    王阳明在信中大为赞赏宁王手下弃暗投明的态度。当时王阳明帐下幕僚有质疑这样是否有作用。王阳明回答说,“无妨信与不信,只要心动,他就输了

    随后宁王果然中计,在家严阵以待,为王阳明筹集兵马粮草赢得了半个月宝贵的时间。待正式开战,王阳明又采用“围赵救魏”的做法,面对强势来袭的宁王主力大军,先用少量兵力在安庆地区与宁王的部队周旋,自己却绕路先下宁王大本营南昌,然后趁其回援时在鄱阳湖设伏,最终生擒宁王。

    宁王朱宸濠准备10年,在南昌起兵叛乱,被王阳明一举剿灭,前后仅40余天。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战略和战术得当的原因,但语言的威力可见一斑。

    3/人格

    信用进化的第三层是人格。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这句话源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讲述的是孔子对其下两名弟子判断失误的感慨。孔子有很多名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孔子对宰予初始印象不错,但他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却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愚钝,难以成才,但架不住子羽一根筋求学之诚,自己又秉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就收留他。子羽从师学习开始不显特异,学成归国后却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最后在各诸侯国声誉很高,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的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也判断错了。

    圣人都会犯错,可见相貌和语言都不足以取信,都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所以,我们才需要强调人格。

    所谓人格,正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之处。可以是性格,可以是气质,更应该是一个人行为举止。中国文化喜欢说做人,本质正是对人格的树立。一个人可以改头换面整个容,毕竟青春难以久留;也可以改弦易辙全盘否定自己所说的话,毕竟认知也在不断升级。但一个人所有的阅历及一路走来的所作所为,一发生就已是过去,无法改变,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属于个体的内在张力。轻者,是个人素养的差异;重者,气质外露,可以群分;而集大成者,则塑造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什么是集大成者呢?还是说最开始说最开始的以貌取人。

    十二年前的胡歌,一脸单纯,因为仙剑奇侠传“李逍遥”的偶像复刻声名鹊起。然而,2006年车祸事件让他跌入谷底。自己的助手抢救无效身亡,自己右眼重伤,脸和脖子加起来缝了一百多针

    镜子的语言简洁而充满了智能,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够让我真正重新站立。如果皮囊难以修复,就用思想去填满。”源自胡歌微博文章《照镜子》的这些字句清晰反映当时胡歌挣扎、感伤的心境。

    胡歌终归是振作起来,带着《伪装者》和《琅琊榜》王者归来,一举成为2016年金鹰节的双料视帝。

    如果没有磨难和沉沦,我们可能就很难看到胡歌如今的真实和沉稳。

    所以,我们不会诧异胡歌会有老年粉丝给他写信,更不会对胡歌2017年息影求学感到惊讶。毕竟,更多人真正喜欢和认同的不是当年偶像派的“李逍遥”,而是经历过打击又能用心演戏几近完美的“梅长苏”,更是那颗懂得追随自己的内心、越来约有魅力的成熟人格。

    人格是信用基于个人的终点,也是社会信用的起源。

    4/商誉和押品

    人的认知和判断,至今还主要是依靠自觉和周边的人际关系来驱动,但人的身心和际遇,却早就处于大规模与社会和他人的精妙协作之中。正因如此,当信用进化到第四层,涉及到社会层面,涉及信用的转移(交易)的时候,就不得不用经济学思维去理解信用进化的过程。

    这时候信用会有两条不同路径,一条是沿着原有路径继续强化主体信用,即企业信用;另一条,是寻求信用替代品,押品。

    先说,企业信用。

    俗话说的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那说到底是和尚有信用还是庙有信用?

    企业作为个人集群商业化的组织,也有自己的信用。严格来说,还是庙有信用。和尚作为个人可以一走了之,而庙有香火,就如同企业有自己的商业模式,自身本来就会持续运营下去。庙(企业)会更多考虑僧人团队(组织)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和尚(个体),因此僧人团队会对内部进行制约。和尚们还会以团队进行协作,有人念经,有人敲木鱼,有扫地僧清扫院落,也会有武僧抵抗宵小维持秩序,为的就是让更多人更好的烧香拜佛。有庙有更好的香火的和尚们自然比给随便上门化缘的和尚来得靠谱,也更让人宽心,当然也更有信用。

    归根结底,企业信用强化是主体信用的升级进化,是从个体到组织,是从个人品行到企业资质,因为个体协作和企业内生商业模式缘故,企业远比个人有信用。

    因为企业自身商业模式的差异,企业的信用也有稀缺性。但企业信用只有与金融市场的联通才能发现价值,从扩张的资产负债表,到逐步走向上市,都是企业不断去选择信用效益最大化的阶段选择。

    信用在企业发展最直接的帮助就是解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融资问题。一般金融系统所谓的主体信用,就讲究的是基于企业层面的主体信用,企业资质越强,就越能抗风险,也就越有信用可言。个体及中小企业融资贵的本质原因,就是信用越差,就越需要信用溢价补偿。这里有个基本前提,需要将信用背后的风险识别出来。

    当然,还有另一条路径,押品。

    押品的本质,是将取信的对象从信用主体转移成对物权的信用。

    押品通常是附属品,伴随信用的交换而产生。正式的交换通常以契约方式达成,信用弱者为了促成交易,于是会向信用强者提供押品以补偿信用。信用强者根据押品价值给予弱者授信,最终约定时限,完成交易。

    小的押品可以是押金。在生活中,可以用来租房,确保租户与业主的互信;可以用来买房,买方向业主锁定购买意向,弥补业主的交易成本。我们可以发现押金的来源都是买方,因为处于卖方市场,买方是信用的弱者。所以押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信用弱者向强者的补偿。如果处于买方市场,相信你很快就能联系到各种开展保证金及垫款的业务。

    大的押品通常可以是资产,比如房产。这点去银行贷过款融过资的朋友肯定深有体会。通常通过押品建立信用产生信用交换的首要动作是对押品的评估,合理建立信用的多少,这就是信用强者向弱者的授信过程。资产跟押金存在流动性的差异,因此就涉及到押品的处置。

    通常,一般人是不具备准确评估押品价值和押品处置的能力。评估存在差异、处置缺乏渠道,最终造成信用强者的损失。所谓的债转股、从债主变成房东,在很多情况是信用强者不得已的最后办法。实际上,当信用强者作出授信之后,就会处于相对弱势的角色,承担着风险。我们也听过一句话,欠钱的才是大爷,本质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押品还常常带来一个冲突问题。正因为押品流动性存在差异,所以押品价值通常超额覆盖,但恰巧押品只是信用的替代品,是信用不足的最后处置手段,而不是交易本身。所以,处于信用强势的人还会不断经受人性的考验,当得失利益差距巨大,就会不自觉地打押品的歪主意。比如找个理由吃掉押金;或者过度授信,使其信用破产从而获取押品的处置权,最后处置资产获取更大收益。

    原本,追逐利益不可耻,可耻的是在利益面前丧失掉做人的品德与底线。如果在金钱面前失去人格,那是信用的倒退,再好的语言都空洞无力,再美丽的面容都显得狰狞,当然也无信用可言。

    考验人性本身就是愚蠢的事情,必然会造成人性的迷失和恶意,也就积累了社会阴暗面。这是社会付出的成本,也是信用发展到这一阶段遇到的必然困境。抛开感情因素而言,因为对信用的认知缺失,缺乏专业能力,所以信用强者非常容易犯一些看起来成本很低实际代价不菲的错误;信用这个“生物体”本身是随着个人和企业不断变化成长的,因此需要客观的对信用和押品不断进行再平衡。

    最终,无论哪种路径,我们会发现殊途同归。企业的主体信用需要识别背后的风险;而押品需要评估押品的价值和押品的处置,更需要评估者和处置者保持中立。因此,我们会发现我们会需要那些围绕信用服务、具备专业处理的能力、客观公正的机构,这类机构会在市场中产生。信用至此,就会自发进化到下一阶段——信用中介。

    5/信用中介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需求,市场会逐渐产生围绕信用提供专业服务并且构建信用体系的信用中介机构。这类机构以自身所具有的“声誉资本”与专业服务提供信用背书,使服务对象向市场提供的信息具有更强的可信性,从而克服公众参与的广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降低整个市场运行中的交易成本。

    信用中介机构积累声誉与提供价值服务是一个相辅相成无限循环的过程,中介机构通过长期重复参与,不断积累自身信誉并保持良好市场的评价。因此,信用中介往往是时间的朋友

    房产中介服务机构就是房产细分市场的信用中介,围绕房产交易的买卖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不光仅仅提供交易的撮合、带看等服务,还需要扎根线下获取房源不断丰富和积累房源大数据,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最终打破房产的信息不对称和低频困扰,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

    人们更熟悉的信用中介,更广泛的范畴是指金融机构。相对于房产交易,金融服务涉及的领域会更广、利益会更大,因此社会需要有不同职能的信用中介来满足所有细分金融的需要。

    有银行满足存贷汇的需求;有信托满足大额资金的直接投融资;有基金满足共同投资股票市场的诉求;有投资银行满足企业长期的股权债权融资,甚至IPO上市;有保险,通过精算为风险定价,从而再通过共同投保来平摊风险;有会计师负责对企业进行审计,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有律所,对商业活动的相关协议把关,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有资产管理来运营资产和处置资产;最后社会还需要有慈善,来为非商业的公益活动提供金融诉求。各类金融信用中介根据自身职能,做到尽职敬责,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能有效化解利益冲突等问题,维持相对客观的内部平衡,最终让社会金融服务运行成本最优化。

    金融机构之所以会广泛地获取信赖及认可,是因为金融体系的秩序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在金融发达的各个国家都普遍有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存在。在中国,主要的金融机构是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相关金融活动有一系列法律和政策的约束,牌照化管理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背书。但由于法制的建立往往存在滞后性,因此金融机构及从业者还会构建自己的底线,也会自发形成自律组织,遵循共同的原则,这不仅仅是责任与稳定的需要,更是金融机构在法制的空白和边缘地带的生存智慧。监管和自律,构建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间的信任基石。

    监管和创新就像命运双生子,在互相制约与促进中不断面临曲折和困境。互相制约往往延缓了金融创新为社会新需求服务的步伐;互相促进却又容易寻找监管套利的“最短路径”,容易金融空转,脱实入虚,这其实是二者走入命运的歧途。

    在许多中小企业的眼里,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靠谱”是得加限定范围,只服务20%信用最强的主体,而他们往往属于另外80%。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就提到也需要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总理已经不是第一次提,这个问题甚至是老生常谈。但为什么一直无法改善呢?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认知的落后。也许是长期政策的关怀和牌照的保护,金融体系的主流认知还停留在对主体信用的迷恋上,相信时间和空间上调配金融资源的能力,躺着就能赚钱因此缺乏创新的动力。但这种情况有个关键前提,主体信用不能破产。实际上,在经济转型的当下,传统机构习惯的、还处于安全边际较厚的主体信用,也许只剩下政府信用可言。

    长达30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产业变迁已经由传统的工业化迈入了互联网新经济,经济增长从投资及出口转为消费拉动。然而面对新的情况,主流金融机构的认知依然很陌生。如果抛开传统金融各种华丽的荣光,就从金融资源的投放上来看,绝大部分金融资源经常“不小心”就走到“明天就要去杠杆”的产业,反而该需要加杠杆进一步孵化的新兴产业却常常缺失金融服务,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说明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失去了内生资产定价和风控能力,这跟资源禀赋无关,而是认知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说句自省的话,很多金融行业从业者其实能力已经破产,但却依托行业、平台甚至是牌照活着。

    随着矛盾进一步激发,维持原本体系的运作成本将不再可能,金融体系会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金融体系的认知会升级,也必然会迎来一场效率革命。可以清晰感知的是,这次效率革命来自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构建新金融体系更广泛的基础设施,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捕捉细微的风险并加以处理,并且成本也能规模化边际递减。新的算法革命也为信用的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去中心化也将成为趋势。因此,我们认为这不是简单意义的迭代,而又是一次信用进化,是技术对平权金融的赋能。

    6/小确幸的信用——金融科技

    移动通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长期发展,构建了广泛的基础设施。人们今天已经很方便在各项经济活动中使用移动支付,甚至促成很多细微领域的信用跃迁。这点在国内很多人还体会不深刻,因为信用的落差还不是很明显。

    我们来说一个信用跃迁的典型案例。在非洲,基础设施条件非常不好,当地人找一家银行常常要走好几英里。世界第三大运营商沃达丰公司发现了这一问题,就在非洲提供了创新式的手机转账服务M-Pesa。利用沃达丰提供的M-Pesa服务,数百万的非洲人就算没有银行帐户,也可以进行汇钱、收款、支付话费等等操作,甚至还可以获得贷款。在肯尼亚,超过70%的成年人都注册了M-Pesa,这比在银行开户的人多10倍。这样大范围的普及不仅让非洲提前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更重要的是弥补银行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不足,促进了货币流通,让更多的企业能在非洲存活下去,也让缺乏社会信用的非洲实现了信用跃迁。

    当然,移动互联网发展在经济活动中带来许多新问题。信息的复制极其容易,信息爆炸加大了价值信息的筛选成本;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各类电信诈骗以及技术犯罪的事也逐渐增多。这些问题的本质是在传统金融体系很难进一步跟上信用社会的发展需要,无法安全高效地处理信用的转移,难以从细微的维度感知信用和风险。所幸,我们正在经历一些积极变化,金融科技最前沿技术区块链的发展可以说从底层构建上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

    我们先从区块链的第一个商业应用比特币开始,这注定是个一个传奇故事。

    2008年底,一位名不见经传,自称“中本聪”的人突然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2009 年初,“中本聪”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发展出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标志着比特币的诞生。

    “中本聪”不仅独立建立了整个比特币系统,并付诸实践,可以说为世界贡献了巨大的技术财富。但传奇的是,至今为止没有人知道“中本聪”是谁,他在参与最初的比特币的创建和最初的技术讨论后,慢慢的就销声匿迹了,反而躲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默默看着比特币自生自灭,看着它一步步展现强大的生命力,以几乎不可抗拒的趋势迅速发展。

    2009年 1 月 3 日被公认为是比特币的诞生日,但因为没有交易,且程序员们又能较为容易的(当时运算量较低)持续挖掘比特币,所以比特币价格在一年多时间持续为 0。直到 2010 年 5 月 22 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程序员成功用一万个比特币换取了 2 块披萨,这是比特币第一次在现实世界获得定价。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比特币几乎一文不值,那两块披萨还是程序员的朋友因为尝新的态度替他现金支付,但如果到今天,仅仅不过7年后的今天,按当前比特币的价格计算,这两块吃下肚子的披萨已经值上千万美元,也不知道当时那位程序员是否会后悔。

    当然,我们想说的不是比特币的价值,而是比特币价值产生的根源,底层的区块链系统技术。区块链的技术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一部分布式、基于密码学的账本系统,并具备以下特点:

    去中心化:任一节点的损坏或者失去都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

    可靠性和不可篡改性:破坏区块链系统需要攻击 51% 以上的节点,篡改成本随着总运力的增大而增大到难以承受(不是绝对不可篡改),提供数据的可靠性。

    去信任性:参与整个系统中的每个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是无需互相信任的,而整个系统的运作规则是公开透明的。

    集体维护: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所有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而这些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是分布式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

    一般我们不用理解这些特性,但需要明白的是,区块链的运行逻辑本质上是挑战了延续200年的传统金融信用逻辑。不再需要清算中心,交易本身就是清算;每一笔交易无法篡改,可以被追溯,因此每一笔信用的转移清晰可见。更为重要的是,区块链引入“智能合约”带来了可编程金融,可以自动检测合同执行的相关环境,一旦满足预先设定条件,相关合约可自动执行。以区块链为首的金融科技能通过整体规则的维护和透明公开的运转规则建立新的信用体系,极大的降低了传统金融的风控成本,也让边缘地带金融创新有了可能。基于这些原因,信用进化最终到了小确幸的阶段,金融体系才有基础和能力去满足另外80%的诉求。

    梅兰妮·斯万的《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中将区块链的技术演进和应用分为三类。区块链1.0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应用,其场景包括支付、流通等货币职能;区块链2.0是数字货币与智能合约相结合,对金融领域更广泛的场景和流程进行优化的应用;区块链3.0则超出金融领域,为各种行业提供去中心化解决方案。为了更直接理解区块链带来的信用进化的意义,我们来继续介绍区块链在部分场景中的具体应用:

    区块链1.0

    数字货币

    比特币就属于1.0阶段最成功的应用。对于比特币,多数央行开始是拒绝的,因为这种跨地域的货币流通让他们感受到威胁,冲击了法币发行的基础。但各家央行最终接收了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因为数字货币相比纸币节约了发行、流通、结算的各项成本,而数字货币“留痕”和“可追踪性”的特点,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度和透明度,降低了因资金的时间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济犯罪的可能,因此各国央行也在着手推动自己的数字货币,我国的央行从2016年初开始就正式开启了数字货币研究和推进。

    区块链2.0

    票据交易-央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201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人民银行将成为首个最先实践数字货币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银行间记账和清算之间的时间差、信息差容易给金融犯罪分子创造机会,过往非常多的票据被盗案例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下道德风险的不可控。当数字货币替代纸币,银行间大额结算和票据业务则可将记账、清算合二为一,从而极大降低这些风险。

    跨境支付——Ripple

    Ripple是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非常成功的区块链技术公司。主要业务是帮助银行让跨境支付更便捷,其核心产品是Ripple协议,本质上是一个实时结算系统,基于一个分布式开源互联网协议、共识总账和原生的货币XRP(瑞波币)。目前Ripple已经完成了30个试验项目,并与全球top 50银行中的15家有合作,其中包括瑞银与渣打,而有10家都处于商业化合作阶段。

    在传统跨境支付领域,许多处理低额支付的小银行必须依靠其较大的同行来进行交易清算,因为清算所每年收取高额的固定会员费。因此他们对每笔交易收取的费用几乎没有控制权,使交易成本昂贵。但如果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无论小机构间是进行10000笔还是两笔交易,都是链上发起的点对点交易,因此交易成本几乎相同。根据Ripple分析,分布式账本技术可能使目前的小额汇款和企业支付的交易成本分别降低60%和50%。更为关键的是,Repple区块链的方式将原本3-5天的跨境支付流程转变为几乎瞬时清算,跨境支付的体验将由极大的提高。

    证券登记发行——Overstock

    Overstock原本是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在线购物零售商,以折扣价格销售家具、地毯、电子产品等。公司市值3.1亿美元,2016年财年营收规模约为15亿美元。在2014年1月9日,Overstock正式接受比特币支付,也是迄今为止接受比特币的最大在线零售商。

    在2015年4月,Overstock宣布启动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TØ交易平台的开发项目,致力于在区块链上进行公平交易和结算。同年7月,Overstock开始销售首个区块链上的加密债券cryptobond,因为在当时这还是一个有待证明的做法,Overstock还需要用FNY管理账户通过购买500万美元债券,以确保如果技术出现问题可以有足够保证金到位。2015年10月,为了努力进军金融行业,TØ平台以3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华尔街经纪公司SpeedRoute。2016年12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了Overstock通过比特币区块链来发行该公司自己的股票。在Overstock提交的S-3申请中,该公司希望通过区块链来发行最高5亿美元的新证券,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存托凭证、权证、债券等。在随后的第一轮募资中,Overstock股票发行共募得资金1090万美元,其中190万美元来自于tØ区块链平台的交易者,共126,565股。虽然目前tØ只能用来交易Overstock的股票,但这是世界上首个区块链股票直接投资的案例,具有完整的备案批准流程,也证明使用区块链的相关优势,极具借鉴意义。

    相比传统的证券发行,采用区块链技术,极大提高了发行效率,交易登记清算一体,一只证券本身就是一条区块链;原本集合竞价等机制在区块链加持下会更为迅速,不会因为过多竞价和清算压力导致的交易延迟。更有想象的是,在区块链技术用于股票发行之后利用不可篡改和去信任化的特性,将信息披露等的规则写入智能合约中,由发行主体及服务机构共同维护,将极大提高股票市场的透明度,也降低了监管的成本和压力。

    区块链3.0

    食品安全——Arc-net

    2013年1月中旬,爱尔兰食品检查员在对爱尔兰和英国的一些公司制造的冷冻牛肉汉堡进行DNA抽检时发现其中含有马肉。这一结果公布后,整个欧洲食品工业的诚信度受到重创,人们对自己在吃的东西及食物来源产生怀疑。Arc-net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通过与全球供应链建立更牢固的关系,确保食品100%真实且可追溯。目前,他们将区块链技术进一步运用到食品追踪。

    Arc-net首先对动物DNA样品的分析提炼关键信息,如原产国等。随后,该DNA的数字拷贝会被添加到每一个物品或产品上,实现单个物品而不是整批物品的追踪,从而允许企业在供应链的每个阶段跟踪每个物品。然后,该数字标签可以与区块链记录进行交叉检查,以确保产品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真实可靠。该过程允许生产者创建一条“监管链”。一旦食品被放到在零售商店货架上,消费者可以手机扫描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以获取相关的食品安全信息,包括包装中的产品及其来源。

    房地产交易—Ubitquity

    购买和销售房地产的痛点包括:交易过程中和交易后缺乏透明度,需要大量的文书工作,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欺诈行为,以及公共记录存在错误。区块链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减少保存纸质记录的需要,并加快交易。房地产区块链应用软件有助于记录、跟踪和转让土地所有权、房契和留置权等,并有助于确保文档准确、可核查。Ubitquity就是这样一家区块链企业,为金融机构、产权调查公司和抵押贷款公司提供了一种平台,致力于确保重要文档安全,避免了产权交易的道德风险,同时提高透明度,降低成本。

    慈善的账务透明——蚂蚁金服

    在公益领域,从来不缺爱心和资金,痛点在于如何保证物尽其用和公益善款开支的透明。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让大众参与公益的渠道普及,让更多小微的捐赠参与进来,因此账务透明的问题显得越发重要。2016年7月,蚂蚁金服在公益领域试水了区块链技术,将旗下的公益平台线上善款募集、资金划拨、部分的线上支付数据写入区块链。善款进入系统后,整个生命周期都将记录在区块链上,没有人工拨付等环节,每一笔款项的去向很难人工更改。这样就可以促进公益捐款全过程的开放和透明。用户可以追溯资金去向,也就在长期慈善过程中有了反馈,因此就不会失去继续奉献爱心的动力。

    医疗健康——Tierion

    医疗行业有可能是仅次于金融之外收益于区块链技术最大的行业。医疗天然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这是由专业壁垒所决定的;同时病人也会生成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保密的,甚至比一些其他领域数据私密性的要求更高,比如指纹和虹膜。因此,由区块链提供一套去中心化、规则透明,既能做到私密性又不影响医疗数据的使用的方案将会有极大的价值。同时,区块链让医院、付费方及医疗保健价值链的其他各方得以共享访问网络的机会,又不危及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从而让医疗保健机构之间更好的数据协作。这意味着提高了准确诊断的几率,提高了的效治疗的可能性,以及总体上加强了医疗系统提供经济高效的医疗服务的能力。Tierion是另一家区块链初创公司,它为医疗保健领域的数据存储和验证构建了一个平台,目前他们正在飞利浦医疗集团合作,进一步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医疗创新解决方案。

    保险——水滴互助

    区块链技术对于保险而言也十分契合,在多领域都有深度应用,比较明显具备成本优势和应用为保险合约的自动执行和互助保险。

    通过智能合约,区块链能帮助传统保险机构更为快速且非人工的确定触发提交(比如车险的定责定损),更为公平和高效,也减少了保险欺诈。同时,区块链使得某些长期保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自我管理,根据数据反馈及时调整覆盖范围及定价,进一步降低保险创新的试错成本。虽然现有的大数据等技术也能做到,但有了区块链的加持,价值信息是以信用转移(交易)为基础,数据获取更为精准有效,保险的创新和自我管理也会更加精确。

    新型互联网互助保险也明显受益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高效透明和自我管理。每类互助保险都会有自己的核心算法,每次需要计算会员在每个月支付的保费。这个算法会涉及多个参数,尽管每个人所缴纳的费用是有上限的,但是还是会在上限之内动态平衡的,这取决于你的年龄,加入的时间、所在城市、已经支付金额等等参数来调节核心算法。在整个运营过程中,算法应该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修正。传统互助保险之所以难以执行,原因是难以防止系统组织者作弊,但是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架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分布式应用,自我管理的风险协议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实现自证,能极大的降低互助保险的维护成本。而传统的保险模式,有大量的资金用于支付保险代理薪酬和企业运营。从商业模式上来讲,互助保险理论上可以将保险资金效率发挥到极限。即使目前还面临诸多技术性挑战,但是互助保险的还有很多衍生价值,比如说可以构建许多轻度依赖保险的垂直深度社区。关于互助保险,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水滴互助。

    从已经被初步实践的区块链应用来,区块链的快速发展具备两类必然特征。一类是产业信用激活新的机会。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行业痛点,在应用区块链技术重塑信用转移后,价值信息将被发现和利用,以前因信任无法构建的问题得到解决,释放了新的市场机会。第二类是产业具备系统化的能力。从这点来说,我们国家近年谈“互联网+”正合时宜。互联网+不仅仅只是电商和销售,有了区块链技术实现价值转移,还需要互联网完成场景验证,还需要不断的运营和维护,才能持续输出价值。

    区块链技术有可能使得互联网的功能从信息传递转化为价值传递,最终构建了新型信用社会的价值互联网。通过价值互联网,互联网及诸多行业能更好完成自身的价值重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也能在更多领域更快实现商业应用。我们深深看好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商业潜力。基于区块链为首的金融科技在跨行业领域的发展,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本质上是一次对传统信用信息不对称实行的高效精准的降维打击,是信息爆炸后的信用价值坍缩,最终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向更好信用层面跃迁。

    信息的复制和信用的转移的区别,字面上明白很容易但真正理解却很难。我们可以用常识思维去理解个人信用,可以用技术思维去理解社会信用的金融活动,但是若要理解信用的全貌,要去理解信用最后这一阶段的小确信,不光需要金融科技,还需要上升到艺术的范畴。

    我们都知道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知道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这只是通过书本和阅读的信息复制;但哈姆雷特其实折射的是每个读者内心的自己,如果能清楚的识别出读者心目中各自的哈姆雷特“高矮胖瘦”的差异,就更能准确认知每个读者,也就能促成价值信息的交互,最终基于微小独立信用提供不同服务,这种识别或定价的过程,就是信用的转移。

    信用进化到未知层。这已经不只技术进步本身,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就如同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微笑,代表信用进化到新物种的不可捉摸。你很难去定义,但却感知到那种积极变化,而这种混沌的微妙只有推动信用进化,面对未来的先行者才最有体会。大众总是后知后觉,随着越来越多人受益于小确幸的信用,并参与到新信用体系的演化历程,信用进化的巨大红利必然将在社会释放。

    剑辰说:

    希望更多人能理解信用的本质与信用的进化,明白看脸的社会只是好的社会的初级阶段,理解语言力量与背后的认知升级,同时学会不轻信于人,也学会如何信任他人,明白人格的长期信用价值。

    也希望更多人明白社会信用产生和运作规律,明白金融技术和金融机构在社会信用的作用和价值,更加懂得如何与社会信用交互,如何一个互信社会中生活,毕竟美好生活才是目的。

    还希望信用不止于此。科技在发展,艺术也在传承,未知远比已知更多,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和想象才是信用进化的指引。

    用生物进化学的逻辑推演信用的进化;以常识认知个人信用;以技术理解社会信用;用科技和艺术去诠释未来信用;最终,我们将明白信用进化的必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kathy亚峰:读文章读到微醺还是第一次,你这文章真是酒香浓郁啊:smile:
      • kathy亚峰:好长的文章啊,长到虽然读的是一篇文章却有活了几辈子的感觉,信用的进化由低级到高级,从无机到有机,它与区块链的相遇似乎是必然,区块链使得信任的风险大大降低,使得信用的交换成本降低、速度加快,好像区块链的出现就是命运的规律似的,有了它信用才渐趋完美,我现在也一片混沌了,不知道自己说了些啥啦:blush:
        kathy亚峰:@剑辰_X金融的学习随笔 原来有这一层意思在,难怪我读着有种穿越一段生命的感觉,那是你对上辈子的梳理和告别,要开启这一世啦
        847a4bf9dddb:这种微醺的混沌了才是最好的感觉,让你打破现有格局,让想象力找到曙光。 这篇的确好长,我整整构思加写作快一个月,能一口气看完的都是知音。这篇其实是整装待发,是我对传统金融逻辑的告别。

      本文标题:信用进化的必然(长文慎重)| 谨以此文纪念我跟higer的结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wg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