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个性影响成败”,“性格决定命运”……中国有许多这类的老话,同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一样的对待;同样的知识,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实践。有些人性格很活泼开朗,待人热情,做事果断快速;有些人性格内向,说话、走路什么都慢半拍,做事情犹犹豫豫,但却细致谨慎;有些人在公众场合,不太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些人思想消极,遇事悲悲凄凄,很容易多愁善感,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最后抑郁成疾;这个“不一样的性格”,往往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这些,无一不是说明“性格”在我们一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迥异不同的“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有些老人说:性格是天生的。有些家人认为性格是遗传的,常常因为孩子的性格而抱怨对方:“你看看,孩子就是遗传了你的性格,脾气暴躁。”实际上,性格是后天透过环境以及自身的感统状况逐渐养成的,尤其是感统的发展状况影响最大。
我们读王臻惠老师写的《有能力的爱 感觉统合概论》就知道:对人的性格产生最大影响的是触觉系统。书中第三章第一节主题就是——触觉是神经通路的基础,也就是说,触觉是一切感觉系统的发展通路,它第一次最大的连结发生在胎儿出生时产道的挤压,经过产道挤压顺产的孩子,比较不容易有触觉不足的现象。如果是剖腹产的孩子,很可能会呈现怕洗澡、怕洗头、容易受惊吓、怕吹风或晒太阳、特别爱哭、特别认人(通常只给妈妈抱,其他人抱都会哭)。
我在测评中遇到一个剖腹产的九岁男孩HM,孩子养育得非常好,长得白净又壮实,帅气又活泼。但是从一进测评室就折腾开了:摆好的测评设备全部乾坤大挪移,拿到硬质的体能棒到处敲打,没有安全意识,在测评室里狂奔,会摔跤或撞到他人,嘴里则不停地说一些“狠话”。测评中,HM因为触觉通路不足,显得特别烦躁,尤其是当他解不开一个简单的绳结时,整个烦躁的情绪推到极端,孩子因为生气憋的满脸通红,大口大口用力喘着粗气,使劲撕扯着绳结(并不是耐心地去想办法解开),撕不开让他暴跳如雷,将绳结和捆绑的塑料螺母不断用力对着墙上、玻璃门、地面、天花板砸去……砸了捡起来再砸,这样一直持续了十多分钟,情绪还是解不了,他冲到篮子旁边,拿出剪刀,把那根让他如此生气的绳子“碎尸万段”。所有人都清楚,这件事情关绳子什么事呢?但是孩子因为触觉通路发展不足,情绪无法顺畅地流动,形成了人们看到的“一点点小事就会大发脾气”的暴躁性格。
另一个可爱的小女孩NN,三岁的NN跟妈妈在一起互动时,特别活泼可爱,一旦我靠近她,这个孩子就像是一个停了电的电动娃娃,瞬间失去了原来的活泼,躲到妈妈身后,透过母亲的身体,怯怯地看着我,跟她的聊天问话,也完全不回答。母亲说,除了跟一个从小一起玩的孩子互动之外,她见到任何外人(乃至于常常见面的熟人)都是这个样子。以至于妈妈加班都要带着她,因为不肯在姨妈家。到了单位,非常熟悉的同事靠近她,还是会哭。为此妈妈也很伤脑筋,不明白孩子为何这么“胆小”。测评后,给出训练方案,并且要求家长每天进行足量的按摩抚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再次见到NN,她冲上来抱我,邀请我去她家里吃蛋糕。看来,孩子的触觉通路弥补得很好,慢慢脱离了“胆小、怕生、爱哭”的特性,对她未来性格的养成起到很大的改善。
孩子们这些“特性”,往往不被家长重视,更多时候是家长并不了解如何能改善,在打骂无果之后,家长只好寄希望于“大了就会好”,或者“只能多教育多批评”,最后他自食其果。
在我们接触的成年人中,大量的成人因为触觉发展不足的原因,最后形成不同的性格。比如:1.有些人在大家眼中,特别计较,谨小慎微,凡事先想自己(自私),其实早期或许是触觉敏感引起;2.有些人常常口无遮拦,不顾及他人感受,大大咧咧,自以为是,喜欢夸夸其谈,其实早在幼年时期触觉发展迟钝却没有受重视;3.有些人动不动爱发脾气,一点小事会记恨很久,不宽容,不体谅他人,或许很大成因是触觉发展不足。4.有些人特别敏感,一有点小事情就会想很多,总觉得别人是不是针对自己,他人一句随口的话,在这样的人心里都会郁闷很久,本来不是说他,他也会往自己身上套,越想越难受。这样的人,在早年时候或许是触觉敏感没有得到改善。
大多数人正是由于触觉发展不足,而导致逐渐形成后来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在生活、工作、社交中,影响着我们的各种决策和判断,最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时至今日,随着脑科学不断发展,感觉统合逐步被了解,得到重视,并且有相关的专家和热心人士全面去实践,一个个生命因此得到改善,我们对“性格使然”不再是束手无策,也不必哀叹,只需要积极、正确地练习,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改善。
性格决定命运是没错,但是,感统可以改变性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