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最近几天的文章,都在谈大城市的“机会”。前几日说深圳,今天讲上海。
这个话题,是由香港最近的风波所引发的。
不过连叔对于大城市,一直是大力推崇的。按照他的观点,大城市,更多机会,更有活力,更加吸引人才。而“人”的涌入,又会进一步刺激城市的活力,增加机会。
我是哪一天关注连岳的呢?印象中是今年3月份吧。算起来,有5个多月了。
这5个多月,我觉得自己在观念上最大的转变有——
1、对贷款买房的恐惧减少了,不再认为是一种负担;
2、看到了大城市的“好”,以后若有机会不会像以前那么恐惧离开家乡,也会鼓励孩子们尽量去大城市奋斗;
3、不再羞于谈钱,能直面“钱真的是个好东西”。感觉自己幼时慢慢建立起的“谈钱是不好的、羞耻的”观念再逐渐瓦解。
总结起来,就是在连叔的带领下,能够从更宽广更多维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了。同时,因为发现了那么一丁点儿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东西,那种害怕“走出去就毁灭掉了”的恐惧感也在逐渐减少。
挺好的。
看这两天的文,我不禁心生出了自己没能在更年轻的时候走出去瞧瞧的遗憾。
若是大学时就关注了连叔,可能人生都不一样了。更不用说再早一些。
所以,对那些十几二十岁,甚至几岁就在看连叔文章的孩子,我是真的羡慕啊。
不过再想想留言里那些叹息自己40、50了才懂得这些道理的读者们一定也在羡慕着我,嗯~觉得自己也是足够幸运的了。
毕竟,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五个月前就种下了呢,比“其次”这个时间还好。
哈哈,不能再说了,再说要飘了。(本来是想自我安慰下, 怎么还膨胀起来了。我也是服了我自己。)
回想起自己高三的时候,除了读书,心里就想着北大。
我喜欢北大,是因为喜欢“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八个字,敬仰那些文人学者们的成就,喜欢看北大才子余杰的书。至于那八个字真正代表的含义,那些文人学者身上宝贵的品格,余杰书中真正的表达,我那时其实是只是一知半解的。
不然,如果我真的明白什么叫“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至少我也不会一根筋地就认定“(在我心里)中国只有两所大学,一所是北大,一所是其他大学”。
哈,现在想来真是汗颜。当年自己哪里来的勇气?
是愚昧无知给的,无疑了。
记得高三时,有一回考试排名不好,我因此而心灰意冷。一直关心着我的博学又冷幽默的历史老师在开导我之后,漫不经心地说:我觉得你不一定要将目标定在北大。像武大、厦大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其实更适合你。
虽然一根筋如我,并没有采纳老师的建议。但这句话,我却莫名地一直都记得。
现在想来,老师看似悠悠,其实是很用心、很认真地在跟我说那番话。
我呢,以北大为目标,其实也并非高估自己的实力(因为自己也知道没有奇迹基本上是考不上的),而是出于一种幼稚的不切实际的执(幻)念(想)——王力宏又高又帅又才又有钱,中国顶尖的好男人啊,嫁他!嫁他!嫁他!(咳咳,我其实没那么粉力宏啦,只是一时之间想不到其他合适的人选了)
要说真心喜欢,其实我对北大并不了解。我喜欢的,大概只是自己脑海里勾勒出的它的模样;
要说虚荣,好像也不至于。因为如果是的话,在估分后知晓绝无上北大的可能时大抵会填报一个确定性更大并足以让人发出羡慕的“哇~”的学校。
所以,当年的选择,看似是“拼一把让自己不后悔”,其实是缺乏长远眼光以及没脑子的表现。
缺乏长远眼光,所以脑海里只有一个目标:考上理想的大学。至于那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好像也没想那么多。在当时的我的概念里,似乎只要上了好大学,之后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了。专业选择?没概念。因为这么些年,除了用功学习之外,我实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了解社会行业的发展情况。
嗯,就是“死读书,读死书”那种。
而因为没脑子,才会在知道得不到心目中最好的A1时,没有根据实际选择更稳妥的B,而是头脑发热(或者“破罐破摔”,毕竟对我来说,除了A1,A2和C的区别也不大)选择了A2。结果因为当时的政策原因只能去了第二志愿C。
要知道,根据那一年的录取情况,我的分数除了A1和A2,其他学校是都能上的。
我以一个赌徒的心态,在面对着对未来影响甚重的选择。
当然,现在再提起此事,早已不存在什么“后悔”之意。因为,现在的我很清楚,如果我依然延续当时的思维模式和狭窄眼界,即使上了仅次于A1和A2的好学校,我的人生也未必能有多大的不同。就如同和我有同样经验的同学H,却通过在C学校里的继续努力而去了美国深造。
也如同连叔的读者在留言中讲述的那些或精彩或伤感的故事——有生长于农村的低学历孩子凭借着“我就想要去大城市”的坚定信念,在深圳打出了一片天地,扎稳了根;也有因为恐惧大城市压力而逃回四线小城的高学历后悔人士。
所以,我感慨的其实是,比起“在哪里”,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实在是更为基础又重要的事情。
因为,当我们知道了自己是谁,我们不会再盲目地追求;而唯有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我们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寻找路径,并有针对性地汲取养分以供所需。
这大概就是,观念的力量。
公众号“连岳”的介绍语是:把最好的理念传递给最多的人。
且先放下“最”,什么才是“好的理念”?
在我心里,能帮助一个人了解ta自己,帮助ta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去过上更好生活的理念,就是好理念。
若还能以个人之经验分享更多的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和认识,那无疑是“更好”的了。
感谢连岳笔耕不辍,一直在不停地传播好的理念。
感恩在2019年初将连岳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的朋友。
也感谢自己,坚持阅读连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