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生活不易,《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 路路平 | 来源:发表于2022-04-15 21:13 被阅读0次
    NO.15

    身处社会的大漩涡,许多人遭遇各种挫折与不幸,身心疲惫,内心的孤独、伤痛、失落、恐慌......无处倾述,无法释放,是很希望找个人聊聊。这是我看到书名《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引发想看的苗头,当进一步获悉此书据说是2019年美国众多媒体推荐的心理自助书,我大抵是因了心理自助书,终于下定决心看一看了。

    【作者】 洛莉· 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1966 年出生于洛杉矶,美国作家、资深心理治疗师。她的TED 演讲是2019 年播放率最高的十大演讲之一。她经常作为心理健康话题的专家,

    【内容简介】

    本书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记录了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洛莉。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

    看完此书,给我感触是:

    1、书的视角更广

    本书心理类书籍,它有别于其他同类书籍,只侧重于受访者案例的多样性,它不仅选取四个典型的来访者治疗案例,更是直接、大胆地将身为心理师的自己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进行全景展示。所以本书的视角更广,获得信息更全面。

    本书是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读者全面了解: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

    2、医者不自医

    我最初接触心理学,听闻心理咨询师是一项助人自助的职业,也经常听到“万般皆是苦难,唯有自渡”之类说法,但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我们人只是人,他不是神,人是有局限性的。

    是人就会有烦恼、痛苦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积累到个体无法自渡时,若不寻找渠道疏通掉,就自我毁灭。心理咨询师也许比一般人的情绪的自我调节方法多,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强,但同样会有不能承受之苦痛。所谓医者不自医,也是同理。

    正如书中所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或大或小,或新或旧,或安静或吵闹,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这些不速之客总会找上我们。既然连治疗师都有心魔,也就证明:心理问题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问题。

    我们认识了这个事实,就可以尝试和自己的心魔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不再非要和内心那个引发困扰的声音争辩出个青红皂白,也不用再依赖酒精、暴饮暴食或是上网来麻痹我们的感受,有人将上网看作是“最佳短效非处方类止痛剂”。但也许找个人聊聊,找个专业的心理师聊聊,那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想,引申开来,对于个体而言,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无论你如何专业、如何强大,都要正视心理问题,切不可讳疾忌医。

    3、大胆直白

    说它直白大胆,体现在语言,书中内容记录场景的真实,言行毫不掩饰,情绪表达的直截了当,毫无保留。连斯坦福大学精神病教授欧文·亚隆所述:“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对于含蓄的东方人而言,要做到如此直入人心的叙述,是不容易的,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推荐此书时,写道:“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最后,推荐看此书,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或许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若还有些遗憾,也许还可以找个人聊聊。毕竟生活不易,记得卸下包袱,更好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生活不易,《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pq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