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作者: 罗纬 | 来源:发表于2018-09-08 19:25 被阅读3次

    wx公众号:书读了没

    今天在地铁上把这两天关于“滴滴顺风车女孩遇害”的新闻浏览了一遍,其中有几则新闻还详细描写了女孩的惊恐、呼救以及遇害后尸体被发现时的状态,不禁感到后背发凉,因为我边读边在想象如果坐在车里的是我,我会经历怎么样的极端恐惧。

    越读越发寒,只好熄了手机屏幕,坐在地铁的铁冷椅静坐休息。如果共情能力有一个阈值,此时已经接近了。想到之前在《社会心理学》里读到的例子,如果一个人遭受了严重的伤害,路过的人认为自己不具备降低受害者痛苦的能力,则倾向于忽略受害者,伸出援手的概率大大降低。由此往下推,人群中很多人并没有那么在意这个世界上另一些人的痛苦,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共情能力在剧烈推动事物进步方面的作用。上周在《人物》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写的是记者采访一个化名为弦子的女孩。据她所说,她在作实习生期间遭到了著名央视主持人朱军的猥亵。文章里谈到她第一次想要跟母亲坦白这桩”丑事“,事先也想好了男女平等,追求正义等各种观点以说服自己的母亲。但当她说出事情发生后自己的感受,母亲瞬间就理解了她,不需要再做过多的解释,这是一种女性间的情感传递。她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母亲也生长在这样一个男女评价标准不同的社会,也面临过这样的情绪,所以很快能完成情感的传递。所以她认为#metoo运动能够在女性群体中形成这样的态势和规模,与这种情感传递密不可分。

    但上周看理想的另外一篇文章则提出了对受众同情心的担忧。原因是负面新闻充斥媒体,而受众对很多残忍现实无能为力,会感觉情感被“掏空”,同情心透支,逐渐陷入一种共情无能的状态。这可以理解,根据上述《社会心理学》的例子,人是很容易就能产生共情的,但人也是趋向于躲避消极情绪的,“共情无能”也可能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但出现“共情无能”不意味着要听之任之,因为“共情”是剧烈推动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也可能是剧烈推动个人改变的催化剂。小时候看到过一个例子,讲的是一个5,6岁的香港孩子在地铁口举牌子号召大家捐钱去支持福利院的孩子们,而他的父母在远处坐着,欣慰地看着儿子在做这件事情。与此对比的,是某些父母在嘴上教导孩子要向善,但从不让孩子去做善事,觉得是浪费时间。这个例子想要说明的是道德这样抽象的东西,其实也需要进行锻炼,即道德锻炼,以使得人能够知行合一。同样,共情是人天生的能力,但在一个负面信息满天飞,情感疲于应对的时代,同样需要共情锻炼。

    最后提一点和全文中心无关的话,性不是性侵的理由,性侵是一种极端暴力行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sl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