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4390/e6e6e36f378766ac.jpg)
幼儿园里,娃娃家,三个小女孩和两个小男孩端着塑料盘子坐在布娃娃的小床上嘻嘻哈哈。
他们相互分享自己盘子里的塑料食物,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Lili老师看到了,走过去,说:“孩子们,能在小床上吃东西吗?”
Lili老师的话音刚落,叽叽喳喳的孩子们一哄而散。
有的孩子把盘子放在娃娃家的桌子上,有的孩子去扮演护士,有的孩子坐在娃娃家客厅的沙发上假装看起了电视......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Lili老师很怀疑自己刚才的行为——我介入的对不对呢?
按照成人惯有的思维,那一定是——“床上怎么能吃东西呢?”应该告知孩子们不能在床上吃东西。
但是,作为孩子游戏的观察者来说,“介入”孩子的游戏目的是要促进孩子游戏的深入,老师一张口,孩子们一哄而散,显然这不是老师想要看到的。
带着这个疑问,Lili老师询问来听课的专家。
老专家并没有直接解开Lili的疑惑,而是问:“你为什么要问孩子们‘能在小床上吃东西吗?’”
Lili笑了:“我看到孩子们在小床上吃东西,我想介入但是不知道怎样开场,于是就说了这句话。”
老专家也笑了,问:“你觉得在床上吃东西对还是不对呢?”
Lili不好意思的回答:“我说不好。”
老专家继续启发:“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一句——“孩子们,能在小床上吃东西吗”,这句话带给我们的意思是什么呢?”
在场的各位老师都忍不住笑了:“意思就是不能在床上吃东西!”
“那孩子为什么要去小床上吃东西?”专家继续提问
“哦!”老师们恍然大悟。
娃娃家里客厅的桌子太小了,容不下五个孩子同时在那里角色扮演。
原——来——
孩子们是因为没有分享的场所才坐在了卧室的小床上进行分享。
你看到的,并不是你以为的。
我们要求老师每天都要观察孩子。
我们真的看见孩子了吗?
看见她们的需求和想法了吗?
(02)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4390/2d4d59e4f01a20b5.jpeg)
曾经,一个朋友对我说。
她的孩子曾就读于本市一所高档、有规格的幼儿园。家长要想把孩子送进那所幼儿园,不花费一番力气是完全进不去的。
但是,当自己的女儿真正进了那所幼儿园后,她发现事实和自己的想象差距有点大。
首先,因为是家长们挤破了头要把孩子送进来的,那老师的姿态一定是有的。
家长和老师沟通时会不自觉会恭维,攀附。
可想而知,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们想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一定是先要把自己“包装”起来。
听话、一切按老师要求的做就不必说了,更重要的是想让老师“看见”自己,四岁的孩子竟然学会了成人般的沟通——“老师,你这件衣服真漂亮!”“老师,你的发型真好看。”......
朋友无奈地说:“我可不想让我的孩子从小就这么献媚,就算损失入园时的费尽周折,也要让孩子远离那个环境。”
看见——才是对孩子最真挚的爱。
(03)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4390/54c8ee6fdaee3c55.jpg)
昨天晚饭后,小涵在卧室里看书。
爸爸过去后,不知和小涵展开了怎样的对话,不一会儿,卧室里传来小涵的喊声:“你总出去吃饭,所以你哪知道我没读课文?”
等我和小嘟嘟进去的时候,只见爸爸乐呵呵的坐在床上,小涵则气哄哄的坐在地上,时不时的把柜子里的书扔到地上,来发泄气愤。
我对嘟嘟说:“快!赶紧抱抱姐姐,姐姐生了这么大的气,需要你的安慰。"
小嘟嘟把手里的苹果递给我,跑过去抱住生气的姐姐,嘴里喃喃的说:“姐姐...姐姐...”然后又亲亲姐姐的脸蛋儿和后背。
小涵被嘟嘟的行为逗乐了,“噗嗤”一下笑了出来。
原来,爸爸下午开家长会了,老师说每次都会给学生们留读六遍课文的作业,但爸爸并没有看到过小涵读课文,于是用怀疑的语气问小涵,小涵一下子急了,发了脾气。
小涵爸关心小涵吗?
答案是肯定的。
但他“看见”孩子了吗?
非也!
看见孩子,即是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书中提到——
请用最大的善意来呵护孩子无所隐藏的状态,莫让评判裹住他的内心,莫要他因受伤而关闭心门。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就是确认孩子的感受。
I see you。
就是这个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