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畔女校书

作者: 白头江南 | 来源:发表于2024-01-09 17:53 被阅读0次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水乡之夜的水边蒹葭笼罩在月色之中好似染上秋霜,月色与夜幕下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

    谁说朋友之情能在一夕之间完结呢?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篇。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别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对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写离情之苦。此诗的最大特点是隐含了《诗经》名篇《秦风·蒹葭》的意境,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以景开篇,以情点题,层层推进,处处曲折,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内涵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故耐人玩味。

    大约生在768年的薛涛是长安人(今陕西西安),生在官宦之家,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自小教她读书、写诗。八岁那年,当父亲对着庭院里的那棵梧桐吟诵出“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时,小薛涛顺口就续上了“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遥想情景,父亲当是喜不自胜的。

    薛涛14岁那年,父亲被贬四川,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长安搬到了遥远的蜀地成都。不久父亲就染病身故。小小薛涛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困苦,坚持不到两年,16岁的薛涛不得已身入乐籍,成为营妓。自官家而入妓属,心中悲苦自不待言。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薛涛陪侍酒宴,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拿过纸笔,拈笔即来:“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诗中情致,有大气象,绝不似出自弱女之手,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而正是这首诗,让薛涛声名鹊起,同时,17岁的薛涛也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

    越是亲密接触,越是了解薛涛,韦皋最开始让薛涛做一些案牍工作,后来发现大材小用,决定向朝廷上奏章,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这个也有争议,有另一说写奏章的是武元衡)。“校书郎”官阶为从九品,但因为工作性质跟诗书有关,因此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比如,当年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是从这个职位开始做起的。但自古从未有女子充任“校书郎”。薛涛小女儿,身边所遇,均是庸人,又加韦皋宠爱,要求见韦皋之人,也大都走薛涛门路,单纯的薛涛以为韦皋爱她,疼她,别人送来的礼物她照单全收,一并上交,但贪贿必竟不是好事,韦皋终于将她发配松州,我想,发配途中,薛涛起初可能不理解韦皋何以如此待她,松州地处西南,人烟稀少,兵荒马乱,走在如此荒凉的路上:“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她一方面叹息人情薄如纸,一边后悔自己的轻率与张扬,于是将那种感触诉诸笔端,写下了动人的《十离诗》。

    《十离诗》让韦皋心软心疼,又将薛涛召回了成都。

    这次被呼来唤去的生涯,既让薛涛看清了自己,又认清了韦皋,耗尽了她少女的爱人心血,不可托,不可托,不如归去。于是20岁那年,她就脱去了乐籍,转回自由身,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种花自乐。以后20余年,薛涛未遇知心,她用20年的时光,忘却那个曾经认为是爱的男人。陪着她的,是阶前枇杷树,无休无止的岁月,春晨秋夕,夏雨冬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浣花溪畔女校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da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