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客户朋友问,这保险一买动辄就交二十几年保费,一保就是“终身”,那万一到时候你们公司倒闭了怎么办?!
鉴于该问题的严重性,我决定开篇文章来阐释。保险公司到底有没有可能倒闭?
当然有可能。

保险公司,作为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是绝对有可能面临亏损而无法承担的窘境的。诚然,保险公司与一般企业不同,它的存在小到影响家庭经济,大到动摇社会安定,因此无论是面临倒闭还是重整清算,都有一系列缓冲机制来尽力保全。
但是如果因此就说保险公司不会倒闭,而借此误导消费者或者企业进行自我麻痹,这恐怕就不合适了。
1、看看《保险法》是怎么说的
《保险法》第八十七条保险公司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产。保险公司被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织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保险公司可能会破产倒闭,但倒闭前需要经过保监的同意,倒闭后需要监管机构清算。
2、中国的保险公司破产可能性有多大?
截止目前,中国还没有任何保险公司破产清算的先例。
98年的金融危机,我们见证了另一大金融——海南发展银行的破产,银行都可以破产了,但保险公司却全部幸存下来,原因在于国家对保险公司的监控和管理更为严格。主要体现在:
1)注册资本充足:最低注册资本为2亿元人民币,组织形式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对公司股东有严格要求,任职的公司高管有严格的资格要求和资格审查。
2)保障基金:简单来说就是各个保险公司每年要向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公司交一笔保护费,这笔费用专门用作救助濒临破产的保险公司,以求最大程度地挽救千万人的保单于水火。
在中国保险史上,也确实出现过两次动用保护费作为救助金的案例。第一次是新华人寿,第二次是中华联合。但都不是以“救助”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注入资金,强势持股来“盘活”公司。
然而即使我国没有先例,国际上也还是出现过保险公司破产清盘的例子:日本的互助生命保险公司、千代田和协荣、美国的AIG(后被美联储挽救)、英国的独立保险公司……
然而,即便保险公司破产的几率非常小,亦拥有逐步完善的监管和900多亿的后备保障基金,但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也不乏激进扩张、盲目扩张的资本家,拼谁家保费便宜、拼谁家核保宽松,给消费者放烟雾弹的同时,也将自己放到了风口浪尖。
目前我国的保险业正在昂首阔步地向前走,但头抬得太高,难免不被绊倒。
3、如果破产了,保单何去何从?
《保险法》第八十八条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的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准备金,必须转移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
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寿险保险公司破产,保险合同不会失效,那么我们手中的保单权益可能会有两种归属:一,转给愿意接手的保险公司;二,没人愿意接手的情况下,保监出面协调,转给有实力的保险公司。
4、保单转给受让保险公司后,保单原有权益会有损失吗?
一定有。具体规定如下:
当人寿保险公司被撤销或宣告破产时,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将转让给其他人寿保险公司或由保监会指定人寿保险公司接收,分个人和机构,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和80%。
简单来说,一旦人寿保险公司出现破产,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会受到至少10%的损失,且优先保障中小保单持有人的权益,因此金额较大的保单、机构的保单所承受的损失可能会更大一些。
同时,原保险合约中如有“可赔可不赔”的保险责任和非保证的收益之类的项目,大多也就不太可能会实现了。
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普通人在买保险的时候,就不仅仅要看产品,也应该对公司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是否是以短期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历史上是否曾出现过破产注资的情况、如今的运营和投资状态是盲目激进还是平稳发展、偿付能力是否足够等等。
5、总结
1)中国的保险公司倒闭史无前例,可能性很低但也不排除未来有这种可能性;
2)即使保险公司倒闭,保单依然生效;
3)虽然保单生效,但保单利益依然会受损。
4)选择一家实力雄厚、运营风格稳健、不激进的公司应是我们选择保险产品的第一步。
在香港保险业中,经常能听到一个词:TBTF=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

这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指当一些规模极大或在产业中具有关键性重要地位的企业濒临破产时,政府不能等闲视之,甚至要不惜投入公款相救,以避免企业倒闭后可能掀起的巨大连锁反应,造成社会整体更严重的伤害,这种情况即称为“大到不能倒”。
这就是我们选择大公司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