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受于科学知识水平的局限,人们并不懂得太多生物学知识,往往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单纯的脑内分析,因而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而其中一些结论又会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俗语或者成语,变成一种文化流传至今。
昨天晚上在群里聊天时无意间说起这个,正好拿来凑个日更。
望月兔与兔崽子
《木兰辞》的最后一句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兔子因为繁殖器官很隐蔽的缘故,单纯从外表上很难区分公母。同时还因为兔子没有固定发情期,交配时间非常迅速等缘故,导致人们很难发现它们的交配行为,甚至很多专门捕猎兔子的猎人都没有见过。于是古代便有了一种奇怪的说法。
元朝人戴起宗在为《紫阳真人悟真篇注》做疏的时候写道:“天下之兔皆牝,唯月中兔皆牡,兔望月成孕,故知月兔属阳。”而更早的晋朝人张华在《博物志·物性》中说:“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旧有此说,余目所未见也。”
过去有一部分古人认为地上所有的兔子都是母的,只有月亮里的那只才是公兔。兔子都是望月而受孕,并且孩子是从嘴里吐出来的——这大概是见到兔子吐毛球以及在受到惊吓时会吃掉幼崽等现象产生的误解,所以兔子的兔真的是从呕吐的吐而来,《封神演义》里的周文王吐子应该是根据这种说法创作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会用“兔崽子”这个词来骂孩子了。按照古人的说法,所有的兔子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爹,那么说你的孩子是兔崽子,就因为着他们的现在的父亲不是自己亲生的父亲,也就是说那个孩子是野种,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家中的父亲被人戴了绿帽子。
蝗虫化虾
蝗灾是十分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古人因为不知道蝗虫的习性和蝗灾的诱发原因,对于这种经常铺天盖地出现的虫子十分畏惧,甚至还有拜祭蝗神的。
蝗虫大多都是将卵产在土中,如果土地含水过多那么大部分虫卵和若虫就会被淹死,但是如果土地干旱则会有较多蝗虫孵化,这也是为什么蝗灾往往会伴随旱灾出现的原因。
然而古人只观察到旱季蝗虫大量出现,又因为蝗虫与虾有很多共同点(同属节肢动物,头和触角分节,经常成群出现,二者的卵也很相似),于是便有了蝗虫与虾互相转化的说法。
宋人陆佃在《埤雅》说:“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也在《记纂渊海》中写道:“有蝗化为鱼虾”。而李昉的《太平御览·虾门》更是记载说:“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当然这些都属于臆想,并没有确实根据。虽然二者在生物学上同属于节肢动物门,但蝗虫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而虾属于甲壳亚门十足目,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螟蛉子
古代称义子为“螟蛉义子”或者“螟蛉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养子、干儿子。
之所以会如此称呼是因为人们观察到蜾蠃(细腰蜂)经常会将螟蛉(双带夜蛾)的幼虫(稻青虫)带回自己的巢穴中,因此便误以为蜾蠃没有孩子,都是喂养螟蛉作为自己的孩子。
古人观察到这种现象非常的早,《诗经·小雅·小宛》中便提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在这里作者便用螟蛉子的例子告诉他的兄弟们,如果你们弃养自己的孩子,那么便由他来照顾。
然而这仍旧只是表面现象,如果一个物种没有后代的话它早就灭亡了。实际蜾蠃是一种寄生蜂,它们将螟蛉等幼虫带回自己巢穴的目的是将卵产在这些虫子的体内用以喂养自己的孩子。所以螟蛉子其实不是抱养,而是绑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