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推首备选集亲子教育教育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作者: 一半满月 | 来源:发表于2018-01-11 11:31 被阅读94次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信奉的真理。不然那些早教英语、少儿美术也不会如此盛行。如果你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们家孩子3岁就会背唐诗三百首,这很聪明吧。看过《爱和自由》的家长们大概会告诉你,这不是高智力的表现,孩子这么小就死记硬背其实是害了他。

    作者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中国系统引进并实施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发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论,另有《捕捉儿童敏感期》著作也是其代表作。孙瑞雪在中国创办了多家幼儿园,并将蒙特梭利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因此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书中她结合教育实践中的例子为我们讲解儿童教育的正确理念应该是让儿童靠自己的感觉去发展,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予真正的爱和足够的自由。

    由于本书由演讲稿整理而成,观点比较零散和重复,我归纳总结了下,大概可整合为三部分重点:儿童的发展靠内在感觉;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孩子需要怎样的自由。

    一、儿童的发展靠内在感觉。

    相信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听过,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他就是什么。好像孩子跟捏泥人似的可以定型塑造出来。

    孙瑞雪在书中首先引出的是蒙氏教育的一个核心而且是首要的概念“精神胚胎”。孩子从出生就有感觉的。意思是说,孩子不用你教,自己就能靠自我内在感觉学会很多东西。比如教说话,有的孩子一岁不到就开始牙牙学语,而有的孩子两岁了还不开口说个字。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令孩子早说话。并不是教他什么他就会什么,而学不会我们就以为他笨。孩子有他自己的发展规律,时候到了,他就会了。孙瑞雪也说到,自己指着物品天天对孩子说,也教不会他一个字,突然有天他望着天空就有感觉了,说出了不标准的“天”字。再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没教孩子呀,怎么他都会。其实孩子自己会观察,会感觉,会学习。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孙瑞雪举了个例子,好比儿童不懂爱情,你跟他怎么说,他也不会懂,只有长大了,有了感觉,恋爱了,当他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爱和自由》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讲儿童的“感觉”。孙瑞雪多次强调6岁以前的儿童是根据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来认识事物,自发形成概念的,如果大人硬要去教,去灌输概念,就会破坏孩子的感觉。我们以为孩子会说多少个词,会背多少首诗才算是聪明,但其实6岁以前的儿童不需要学会多少技能,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孙瑞雪还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固定在某一知觉上。比如市面上很多拼音挂图,“o”是一个公鸡在喔喔叫,给孩子指示时,他的注意力很可能就在公鸡上,因此得出“o”对应公鸡这一混乱的结论。孙瑞雪认为教学语言要足够简洁,她提供的教学方法是,用“三段式”,比如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哪个是三角形?”“这个!”“这是什么?”“三角形!”作者对自己儿子实验得出结论是,凡是用三段式讲的,儿子都记得较好,不是的呢,儿子忘掉的多。

    同样,创造力也是儿童自己形成的。创造力是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作者一直强调蒙特梭利的理念是,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感觉的反复尝试形成的经验就产生了智力。同样创造力也是来自于内心的。就好比画画,一般的老师教画画是树怎么画,上什么颜色,这就是教。而蒙特梭利的老师则是带孩子外出写生,让孩子观察树,自己画。看到孩子用红色笔画树干,用蓝色笔画树叶,老师也不要管。因为这时候儿童还没对树的颜色有感觉,可以先不用校正他,你可以看做是创造力。

    而后来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开始把树干画成棕色,树叶画成绿色了,这是孩子心智发展的表现。心智的发展需要时间,没到那个敏感期不能着急,若是事先灌输了知识或技能,就把他的天赋扼杀了。他就只会循规蹈矩,形成定式思维。人类的不断创造推动着社会进步,而如此可贵的创造力是没办法培养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要抹杀创造力。

    二、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孙瑞雪提到,父母对孩子的爱首先体现在对孩子的了解上。上面提到的第一部分重点就是在让我们了解孩子,只有认识到他的发展规律,我们才懂得改如何爱孩子。

    孙瑞雪举了个例子,在她幼儿园里,孩子是自由活动的,玩沙土、泥巴什么都有。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一位妈妈会说:“孩子衣服怎么这么干净,肯定没有自由地玩。”另一位妈妈却嫌弃:“我的孩子怎么这么脏,你们是怎么搞的?”这就是对孩子的理解不同。也就是说,能认识到儿童的发展靠感觉的家长会放任孩子去探索,认为这个脏是值得的,而没有这个认识的家长就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孩子这是在淘气,弄脏了要麻烦家长去换洗。所以,我们要爱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要知道什么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

    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当然二胎政策开放之后也不多,家有爷爷奶奶辈的更是把孩子当宝,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常态。如果我们知道孩子有探索的天性,他有自己去动手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完成促使他心智发展进步,我们就会认识到为孩子事事包办不是爱,而是害。

    孙瑞雪还提到,真正的爱不会把孩子惯坏。比如,当孩子要抱时,我们却又拒绝他,说“你长大了,不用抱,自己走。”其实他需要这种感觉的时候,就应该给予。

    同样地,美国西尔斯博士著名的亲密育儿法,就提倡给予婴儿足够的满足,比如按需喂养、及时回应宝宝的哭泣、对高需求宝宝一直背身上等等。这些爱的方式能很好地让父母与婴儿及早建立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依恋”,就是俗话说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的心智发展是健康的,个性也是快乐的,他们更容易与外界接触,表现得更加独立和自信。早期的亲密关系将对这个人的一生产生影响。从小就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也会缺乏安全感,甚至不懂得怎样与他人相处,比如自己的伴侣和孩子。

    而情绪是衡量爱的关键。情绪是最容易传染的,我们跟孩子谈大道理他不会懂,但我们开心他会高兴,我们生气他会害怕。而我们中国人总是比较含蓄,这是不对的,要学会时常把爱表达出来。

    那人总有生气的时候,不可能自己憋着。孙瑞雪提到,如果孩子惹我们生气了,要告诉孩子,我们还是爱他的,但这件事不能这样做。如果是自己的原因生气,则告诉孩子,我们的情绪与他无关,我们要处理先自己的情绪再去面对孩子。

    孙瑞雪在自己幼儿园观察所见,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而那些得不到爱的孩子,注意力总是放在寻找爱和破坏发泄上面。

    三、孩子需要怎样的自由。

    有没有发现我们总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这个不许动!”“不准再吃零食了。”“把饭要吃完!”因为我们没有耐心去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我们怕放任孩子会导致他们肆无忌惮。但孙瑞雪却提到,幼儿园里一个小孩特别爱偷吃东西,别的小孩带的东西、老师放桌上的东西,他总拿来吃,老师都不知该拿他怎么办,作者却说,既然他偷吃东西不影响别的孩子,那就让他偷。他觉得吃这么重要,就应该满足他。3个月后,这个孩子却再也不去拿别人东西了。这不是靠惩罚得来的,靠的是自由和尊重。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也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同样,很多婴儿家长看到孩子吃手、舔玩具等,怕不卫生甚至怕养成习惯戒不掉,就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阻止。但实际上如果这段时间家长仅用粗鲁或简单的方式制止孩子吃手,婴儿得不到口欲期所需要的满足,就会在稍微大点的时候暴露出问题来,会让“口欲期”过度延长。这是心理学上称之为“过度补偿”的一种心理现象,会造成孩子在口欲期过后仍然吃手,吃指甲,甚至有的爱咬人。

    这其实就是要我们顺应儿童的内在发展,当他想去感觉,就给他自由去感觉,去探索。但这个自由就一点规矩都没有吗?

    也不是,在269页,作者列出了她们学校仅有的7条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东西。

    3)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伤害和侵犯他人。

    7)学会说:“不!”

    建立有弹性的规则,并在情景中进行。

    也就是说自由之下大原则还是要有。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训斥孩子,而用“你忘记了什么”代替。如果违反了规则,应当告诉孩子,当他不听时,不必跟孩子讲大道理,可以允许他哭一会或生气。

    总的来说,孙瑞雪认为孩子不需要我们灌输知识,他有发自内心的感觉,这个感觉的发展就是心智的发展,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正确引导,给予真正的爱和充分的自由。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存在世界上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一个人拥有理性的、情感的世界,这包括品质、人格、道德和审美等等,比简单的算术认字重要得多!我们都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我们抓的不应该是具体的知识技能掌握,而是应该关注他自身的心智发展。

    最后我认为,书中有些观点过于理想化,并且在第49页也提到,同样的蒙氏理念不同的人实施起来方法不一致,互相之间都不能认同。所以我们也不用全部照搬,只是《爱和自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思路。任何方法也需要我们自己一边实践一边调整。

    总之,我们做父母的要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出在我们身上,我们要时刻检视自己是否爱和自由给予不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ez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