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先意承颜”是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
颜氏家训关于这一点,非常惭愧,我自感始终做的不够好。
比如父母每次回老家,回来时,想让他们进家时就能吃上可口饭菜。他们从老家回来时,为赶第一班车,通常早晨随便吃点零食,到漯河才能安稳坐下来吃正餐。可我发现自己做饭时间总把握不准。
通常,他们回来好一阵子,我才把饭菜做好。偶尔有时做的太早,待他们到家时饭菜都凉了,需要再热一遍。很惭愧,三年时间,都拿捏不好。
从老家到漯河的路程是固定的,他们从老家出发的时间也基本是固定的,但我却仍把握不准。
时钟今天才突然想到,要在日历上记录他们每次回到漯河的时间点。今天记录时间9:20分到达漯河家中。我想通过2—3次记录,找出规律,也许就能把握的越来越准了。
母亲爱吃米饭,父亲爱吃面条。以前他们风尘仆仆从老家回来,我做饭,只做一种,然后炒两三个菜就好了。后来想想,做一种,总有一方会有缺憾。虽然他们说做一种就可以了, 不用那么麻烦,但毕竟回老家好几天,那边条件差,也吃得不太好。所以,后来想想,回来第一顿饭,一定要让父母两人都吃好。从此每次他们回来,我都会坐两种饭,一锅米饭,一锅面条,这样他们各自都能吃得很舒服。
这些看似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真正用心去做,却在这一两年才有的。而且还有更多的小事,自己肯定还有未觉察和不完美的地方。这些工夫不用心,也就很容易忽略过去了。
细思如何做到先意承颜?
首先需要了解父母的心志、喜好与生活习惯。
以他们的习惯与喜好为出发点。比如,老人牙齿不好,炒菜时一定要多煮、多炖,让菜软烂,确保老人能咬动。我们年轻人很多喜欢吃脆的,硬的,有嚼头的,可是他们不行,火候差一点,他们就嚼不动。
其次,自己在心上觉悟
先意承颜的工夫是个细活,。当时自己为什么要读《孝经》,觉得必须先从理上有一定的认知高度,和全面把握。理上吃透,心上重视了,才容易发现工夫的落脚点和细节。
孝经就像今日才想起记录父母每次到家时间。这个事情很小,但心未到,就想不到,做不到。三年了,三年的进步仅仅就这么一点。
另外,多迁就和包容父母
父母有很多的生活习惯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有时会要求他们,但要求多了,他们会变得小心翼翼,也会心生反感。
比如我父亲总喜欢把东西都摆在桌上,床上,显得很凌乱。我和母亲总劝他,他却说:我用时,方便随时找到,你们不要管我那么多。
后来想想,积习那么多年,确实难以改变,也就随他去了。
第四,用心观察,做事前置
有了上述三点,第四点才有可能做出来,念兹在兹,心意贯通。天冷前提前告知父母加衣服;父母想要什么东西,还未等他们开口就给他们买来了;父母想吃什么,只是谈话中说了句,就记下了;父母内心有什么隐忧,不吭气就帮他们解决了,自己吃到美食了,就先想到父母了……
余生有限,还有很多事情和细节没有想到,做到。
如果能把很多事情,在父母未开口,未想到前就替他们做到了,他们内心自然会无比的快乐,如此先意承颜的工夫就比较纯熟了。
坦白的说,很惭愧,活至今日这方面自己依然还差得很远。有时父母提到的事情都拖拖拉拉,更不要说先意承颜了。
从无知到觉知,从觉知到做到,究竟要走多少路,才能贯通?这个工夫的绵绵密密一刻也不能停止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