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小学妹一起包饺子闲聊时各自吐糟了在日本生活学习的种种,突然发现在日本一年多,经历的culture shock还是挺多的。
配图作分界线用被大家一致吐槽的,是日本人的谜之自信。和日本人一起,无论是夏天吃西瓜还是冬天吃柿子,总会被问到“西瓜/柿子,你们中国有没有呀?”,同样被问过的,还有开瓶器、筷子套、烤羊肉(成吉思汗)……
当得到我们肯定的答复之后,日本人的经典反应是“这样啊……不过还是日本的更好吃/质量好吧……”
此时我们的内心:凭什么你们觉得这些东西只有日本才有啊!你们像个宝一样花几千块(日元)买来的西瓜,在中国可是遍地都是啊!!!当然在日本作为珍稀水果的西瓜,确实挺甜。
老板娘赠瓜,一再强调“很甜的哟”在学校里,教授们见多识广,很少有人表现出ethnocentrism,大多都很肯定和敬畏中国的崛起。
在穴沢先生的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课上,中国的经济腾飞和国家竞争力飞速发展被老师作为案例来讨论。日本昔日的辉煌和过往经验、和中国当下的繁荣,成为了这门课的核心。我也因此频频被老师点名向大家介绍中国在各方面发展的“先进经验”。一起上课的俄罗斯姑娘有一次在课堂上说,俄罗斯也曾经在工业和能源方面在全球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经济发展速度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以致于她作为俄罗斯人在讨论国家竞争力的课堂上毫无发言权,这令她感到ashamed。从她的角度来想,我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还挺自豪。
我与导师的一些对话,也让我有过类似的自豪感。
查阅旅游研究的文献,发现近年来研究中国游客的文章越来越多,而十几年之前,国际上的旅游研究还未曾涉及过中国大陆。导师说正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包括如何更好的了解中国消费者,这才令我们的研究选题有了意义。若是提早几年,中国的发展尚未形成如此令人瞩目的力量,他恐怕不会想到要与一位中国学生一起做这一研究,我们的合作也就无从谈起。
话说我的导师,一位在日本生活了半辈子的荷兰人,说他当时选择专业时,他的导师给他的建议,除了日本学,还有汉语言。而彼时是日本正在飞速发展而中国还相对落后的时代,自然他的选择便是日本学。之后赴日留学,成家立业定居日本直到现在,在日本的生活已经超过了一半的人生。他从研究日本广告到日本旅游,然后自然关注起了在日本的游客,而现在,他正在带着一位中国学生,研究起了中国消费者。
导师的专业选择和日后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结果。而我现在能成为他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国家的强盛。个人道路如何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在我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当然老师们看在眼里的,不只是中国日益腾飞的经济,还有中国在言论自由方面所受的限制。
前些天聊起在中国如何庆祝圣诞节,我说普通人就是shopping,dinning,and gifting 咯,不过像我父母这样的基督教徒,自然会有一些庆祝活动。导师一听兴奋起来:在中国信教需不需要underground啊?如果是政府官员,信教的话一定不能公开吧?
顺着这一话题,聊起了政府对社交媒体的控制,导师问我:你来到日本一定觉得很好吧,可以自由的使用各种社交媒体,gmail,Google还有Facebook都可以用,一定很自由吧?哦对了,在中国对同性恋怎么看呀,同性恋和基督教徒,中国人对哪一个更苛责?……
一种“中国有西瓜吗”的熟悉的感觉又来了,我也只能再次耐心的向国际友人解释一番:中国情况并非那么恐怖啦,在我十三线小县城的家乡,我信基督教的爹娘可以大大方方的向父老乡亲传播主的福音,而至于被禁止的社交网络,我们还有VPN啊!那些出柜了的明星们,粉丝们都觉得他们还是那么酷呀!
老师呀,你造吗,我们父母这一代已经享受着比他们以往任何一代都优渥的经济水平和开放的文化氛围。而对于我们年轻的一代,向往自由的心正在促使我们为了更加开放自由的“新”中国而努力呢。
嗯,结尾应该是~祖国明天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