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济民的“求索者”

作者: 从未记起也不曾忘记 | 来源:发表于2022-03-21 09:54 被阅读0次

三任京官,三遭贬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矢志不移的赤子纯心;直言诤谏,敢为孤臣,“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他垂范千古的文人气节;兼济天下,奋不顾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流芳百年的名仕精神写照。

这,就是范仲淹,闪耀于北宋时期的皎皎名臣,如一轮皓月,高悬于滚滚的历史浪涛之上,散发着亘古的清辉。

出将入相,他如何建立了丰功伟业?忧国忧民,他如何叩问己心,辗转求索,慨然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重担?

我带大家走近一代名臣范仲淹,看看这样一位不屈不挠的求索者,是怎样立德、立功、立言,实现自己报国利民的追求,并为后世留下熠熠生辉的精神财富。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范仲淹出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后生父因病而卒,母亲抱着2岁的他改嫁长山朱氏,他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官宦子弟,历来以读书为业,以仕途为目标。朱家的经济条件优渥,在这里,范仲淹得以一心向学,在儒家典籍的重陶下,建功立业、报国济世成为他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

22岁时,范仲淹从母亲的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虽伤感,却并无怨怼,只是辞别母亲,前往应天书院,自此数年寒窗,发奋苦读。

在这段艰辛的求学生涯中,范仲淹屡陷窘境。他曾因生活拮据,而不得不“划粥断齑”;也曾因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养成了开阔疏朗的心性,炼就了刚毅自持的品格。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入仕前十年,他虽官职低微,却事事勤勉,处处尽心,表现出尽心为民、刚直不阿的可贵品质。

掌讼狱勘鞫之事时,他公正严明,绝不有所偏倚;掌盐仓、税收时,他不忘关心民生,积极修复海堰;执掌书院、任职府学时,他重教育,重人才培养,使当地读书风气越来越盛,不断有人考中进士。

纵览范仲淹入京后的仕途,可以说是命途多舛波折不断。

范仲淹刚进京为官时,宋仁宗只有18岁,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把持权柄,飞扬跋扈,多有悖逆礼制之举。对此,范仲淹多次在朝堂直言上疏,要求太后还政于君。

当时,像范仲淹一样敢于当面指责太后“违制”的朝臣寥寥,大多数人都以自保为先。举荐范仲淹入京的晏殊,也惊惧于他的所作所为,厉言斥责其“轻狂”。但范仲淹既没有惶恐,也没有畏缩,反而正大光明地向其坦言,自己既然“信圣人之书,师古人之行”,便应当“上诚于君,下诚于民”,虽“官小禄微”,却不能“无功而食”。此言一发,便令晏殊自感惭愧。

因为得罪了刘太后,范仲淹遭贬出京。不过,他没有因此而失意惫懒,反而在外放期间屡建新绩。他虽身处江湖之远,却不忘经常上疏朝廷,提出各种有用的建议。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后第一时间起复了范仲淹令他担任朝廷里负责诤谏的专职言官。

然而,亲政后的仁宗开始放纵自己,甚至一度执意要废皇后郭氏。范仲淹认为“废后之朝,未尝致福”,多次劝诫仁宗,希望他打消这个念头。但仁宗固执己见,直接颁布了废后诏令。范仲淹深感“理或当言,死无所避”,他不惧帝王威严,敢与同强权政治做斗争,与孔道辅一起,率台谏官员们在宫殿前集体请愿,要求皇帝召回诏令。

但请愿未果,官员大多给贬职,或逐出京师。

尽管再次被贬,范仲淹的心境却十分平和。赴任睦州后,他依旧从容、坦然。“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情。”他将自己的目光暂拨于湖光山色之间,寻求着内心的宁静,同时也提醒着自己,不要因身份或环境的改变而动摇心志。在此期间,他还特地拜访了东汉严子陵的故居,感念于其高风亮节,留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由此可见,即使被贬谪,范仲淹也不曾忘却对内心的修炼。不到两年时间,他再次被仁宗召还,回京担任国子监。

回京任职半年多时间后,范仲淹目睹朝廷诸多积弊,认为当时备受仁宗宠信的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存在诸多问题。他向仁宗进献《百官图》,将矛头直指吕夷简,批判其肆意操纵官员的升迁,培植党羽,哄骗帝王。然而,仁宗虽然喜欢范仲淹,却更加依赖吕夷简。吕夷简也借着这份信任,反诬范仲淹“越职奏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再一次将他贬谪出京。

因直言上谏,范仲淹屡遭贬斥。这一次,他终于在自己的诗歌《酬叶道卿学士见寄》中自嘲为“三黜人”了。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定着“岂量尧舜心,如日照孤臣”的纯臣之念。当好友梅尧臣送来《灵乌赋》,劝其少言慎行、保全自我时,他还是固执地回复了那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凛然之语。

人生匆匆,幸生于世。至多也是寥寥几十余年于百十个春秋中,存而在世的我们,若不敢想、敢做,勇于追求心之所望。岂不等同于白活了整个人生?故言心声灼烫,且当敢诉天下。

诚然,中华民族千年以来都传承着“谦卑”之美德,信奉谦逊礼让的儒雅之态。诸如“枪打出头鸟”、“沉默是金"此类古语比比皆是,但身处当今时代,21世纪己亥猪年,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现实中。一味的谦让与退步,只会使我们到头来一无所有。

何谓敢”《广雅》曰:“敢,勇也。

学习上,我们应当勇敢,应当无忧无惧。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千尾飞雁渡蜀山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残酷的战争中,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谦逊而表示感谢,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弱小而感到同情,所望之处皆为对手,你退怯,你害怕。

应当做的事而不敢做。我们在敢于追求理想之物时固然应当竭尽全力,不畏不惧,但同时也要遵守心中永恒的道德律。倘若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例如以作弊等可耻方式得到虚伪的成绩,那么在当你品尝胜利果实之时,是否感到这果实已变了味?

由此,真正的勇敢,永远都与欲望周旋于道德尺度之内。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生活如大河決決,如大潮滂滂,湍急的涌流中暗藏无数人生宝藏,于逆流之中,我们当如鲁迅先生说的那般奋发不止,不缀不息,积极进取,在沉默中爆发,让我等之心声告于四海,让我等之信念响彻八荒!

生命的长河浩浩汤汤,倘过飞阁流丹,倘过悭怪。

我们都应学习范仲淹的精神,家贫之不移,贪读如饥渴。他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英雄,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

相关文章

  • 忧国济民的“求索者”

    三任京官,三遭贬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矢志不移的赤子纯心;直言诤谏,敢为孤臣,“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他垂...

  • 求索者

    密涅瓦的猫头鹰 在黄昏时起飞 沉思者的过去 展望者的未来 飞翔从来不是一种孤高 游离从来不是一种冷傲 漫漫星空的流...

  • 更。

    ■ 野史记载:宋徽宗二十年(1120年),朝野动荡,边疆不稳。时有盗者,取官济民,凡京中贪官,无一幸免,民咸敬之,...

  • 盗将行

    野史记载:宋徽宗二十年(1120年),朝野动荡,边疆不稳。时有盗者,取官济民,凡京中贪官,无一幸免,民咸敬之,却无...

  • 盗将行

    野史记载:宋徽宗二十年(1120年),朝野动荡,边疆不稳。时有盗者,取官济民,凡京中贪官,无一幸免,民咸敬之,却无...

  • 盗将行

    野史记载:宋徽宗二十年(1120年),朝野动荡,边疆不稳。时有盗者,取官济民,凡京中贪官,无一幸免,民咸敬之,却无...

  • 2018-09-22

    野史记载:宋徽宗二十年(1120年),朝野动荡,边疆不稳。时有盗者,取官济民,凡京中贪官,无一幸免,民咸敬之,却无...

  • 盗将行

    野史记载:宋徽宗二十年(1120年),朝野动荡,边疆不稳。时有盗者,取官济民,凡京中贪官,无一幸免,民咸敬之,却无...

  • 盗将行

    野史记载:宋徽宗二十年(1120年),朝野动荡,边疆不稳。时有盗者,取官济民,凡京中贪官,无一幸免,民咸敬之,却无...

  • 盗将行

    宋徽宗二十年(1120年),朝野动荡,边疆不稳。时有盗者,取官济民,凡京中贪官,无一幸免,民咸敬之,却无人知其真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忧国济民的“求索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vz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