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王玉
7月19日,晴,周四
太阳从窗帘的间隙里投射一条光明,屋外的蝉鸣鸟叫已经奏响,今天是个自然醒。院子里两个晨练的老人,一个在狗给狗梳毛,一个在大满口翻看南阳日报。
夹道里人来人往,买菜和早餐的居多。太阳透过夹道北面的房子把夹道遮成阴凉了,只有几片花光。两只牧羊犬从身边走过。
走出夹道,西头的铁路两边还算豁凉不少,一条斜插过来的铁轨,两边也极少树木,只是临路人们盖的一些稀稀落落的房子和两边摆满了的小汽车,车满为患,两只猫从车底钻出。
两个烟囱竖在铁路东侧,这应该是那个八九十年工业国有经济繁荣的一个例证,安然无恙的留在那里,就是最好的生命力。一条线往上爬的丝瓜开满花在一个民房的前檐下,几对黄花,也很妖娆。
1
七一路往东走太阳耀眼夺目,木槿花和七一路的月季花一样灿烂鲜艳。梅溪河双桥东南侧人头攒动,穿着迷彩上衣的人有一二百人,井然有序的坐在仲景堂门口,两边穿插着各县区来接访的干部,各自在挑选自己的人。因为优抚社会工作的缘故,我关注过这方面的问题。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应该也是社会工作的路线和观点。因为特殊对象的缘故,各县来的干部一眼就能从闹吵吵的人群中认出自己的人来,什么问题都是了然于胸的。
事情的起源也许最简单,但发展中掺杂的因素太多,就会耦合黏连更多的问题,在剥离萃取就不容易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了。
偶遇好多熟人,宪哥,伟哥,郑哥,这些基于工作,又高于工作的朋友,交流探讨和互动融合中才发掘总有一些东西是时间吹拂不动的东西,还能在某个频道上同频共振。
出来办公室,门口还是水泄不通。突然想起篪生会不会也在这里。一打电话,还真在市政府信访局附近,说过去见见面。真到梅溪路,才知道也被要求往双桥赶。
2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好天气,入伏才见一身汗。沿中州路往东,一股暖流热烈的晒在脸上脖子上。奎章阁旁还有几个人在照相,定晴一看是几个年青人。
我知道南阳还有一股青流,一群热爱文史的年轻人,在阅读、踏查、探访、交流中长见识,也是通过淯吟书房谷明认识了南阳还有一群热爱文化,或者怀着文化情怀的人在奔跑,让概念化的梦想变得触摸可及。上周他们还骑行去不见冢觅古寻踪,近距离的聆听历史回音。
到中院过安检的时候,那个安检的穿着警服的清瘦男保安,问我你包里是个小刀还是指甲剪?我说没小刀,可能是指甲剪。他仔细看看,恩好像是指甲剪,茶杯有水没有?我我拿起了绕一绕,进来之前已经倒掉了。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这是个好想法。
之前已经很少跟法院打交道。虽然我的第一学历是法律,但毕业我们班主任给我们讲,屈死不打官司,时间精力、金钱关系都是资源啊,人的时间是最宝贵的,有多少时间可以消耗。看着办事大厅排队的人,眼里满是怨恨,嘴里骂骂咧咧。事情还算顺利,一个年龄六七十岁的老先生客气的说了一些注意事项,也遇到了夏季的春风。
新华路砍下来了古宛城的第二刀痕迹,第一刀是建设路,第三刀,也是最后一刀是中州路。在这里也是观察古宛城纹路的一个重要条线。与新华东路的的局促相比,过了仲景路,越来越宽畅,绿树成荫,起伏有致。而过古宛城的一段是地名标识非常到位的地方,从菜市街、进贤街、粮行街、市场街、辰州堂、东马道等等,仅仅这一段,从名字来讲就有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风起云涌的南阳大地的是是非非,这是南阳历史文化的一个剖面。
3
古宛城有多少街?有说是八十一巷,有说是七十二街,七十二个景,真正有多少,似乎没什么准确数字。说起历史,总让人觉得很遥远,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只有走近,聆听之后,才说,哦,历史似乎又那么近,比如在你触摸一处有着久远历史的古建时,比如在你漫步一条满面岁月尘埃的老街时。
我需要顺势去看一看,和这座城市的建筑聊天交流。在市场街口看到一排卖土岗花盆日杂的小玩意,这是日常必须的东西。
再往西是辰州堂。从未进过辰州堂,只是早年从街口路过,一个大哥在汉冶律师事务所当律师讲过此地。对,不行就去辰州堂看看。从解放路如辰州堂,接到狭窄,曲折回环,两边多为住户,除了一家汉冶律师事务所之外。墙根随意摆放的老石条和城砖,透露着历史文化的独特。
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一个个仅仅通行一人的夹道里,偶尔看到一些老房子,房顶上种着盛开的凌霄花。在现在四中附近拐弯,直通联合街上。回过来才看到一座老房子,在一个敞开的大门后院。循着大门而进,院内无声无息,除了蝉鸣。我大声喊,有人没有。约莫半分钟,二楼伸出头来一位头发花白,六七十岁的阿姨。自我介绍我是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来搞地名文化调查。她念叨着说社会工作是干啥呢,我解释了社会工作之后,略有耳闻,点头说,人没在屋,你看看那是个老盐店。
我看这一座房子留有后门,只是锁在挂着。推门而入,前面略显拥挤,堆放着杂七杂八的家什,零落着几个花盆。这就是老盐店,看到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匾牌之后,才确信是这样。
一个人进去,站在这个盐店的门前,曾经的骨架和气度,还在。阿姨也跟着进来了,毕竟是外人。我说辰州堂在哪里,她回答说不知道,我来这里住十来多年了,是四中对家属的福利房。
我说辰州不是湖南的地名吗?她说对啊,就是当时南阳做生意的湖南人比较多,所以地名才叫辰州堂咯!我说老盐店是卖盐的吧。她笑着说,我也是听别人讲的,老盐(员)店本来是民国时期用来接待外地官员的地方。“盐”、“员”谐音,时间久了,就成“盐店”了。
修葺一新。虽然如今的盐店显的单薄,已经被钢筋水泥建筑所包围,但从他的细节,依然可以看出它当年的别致与规格,不差钱。
查南阳史才知道,这里曾经是国民党特务机构“伏牛山区工作团“的所在地。追根溯源才知道,1942年4月召开的国民党高级军事会议上,河南省政府提交报告称:南召县已经成了共产党在伏牛山区的活动中心。另附有中共南召城关区委书记张超然,叛变后“揭发”出的二十余名共产党员名单;南召人张右武、王立藩的控告信声称,在桥端、马市坪,共产党已聚集数百人,准备暴动。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迅速清缴。1942年八月十日,通过协调、组织、培训,第一战区长官部与河南省国民党党部、省政府,在洛阳成立了河南省党政军伏牛山区工作团,下设情报、组训、总务三个组,共由54名特务组成第一战区秘书处主任周心万兼团长,第一战区高级参议少将杜品先任副团长,上校朱国平任总干事。并授予特务骨干以河南省政府视察员的头衔,电令伏牛山区各县国民党部、县政府:要全力协助工作。
至于它的“功绩”:在它存在的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共抓捕共产党员472人,民先队员36人,进步人士292人,“劝导自首”130余人,杀害共产党员300余人。现在你还会觉得它普通、简单吗?
在这里国民党、共产党、日寇汉奸在南阳老城里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血雨腥风故事,或许也跟孙家楼有关联。
老盐店院子后面有一个大院,人们用花盆和泡沫箱种了好多时令蔬菜和指甲花,阳光照去,欣欣向荣。
4
我停在辰州堂的夹道里,查这个地方。才知道,它是南阳城内较早的街巷之一。在这条小巷内,原存“辰州堂”一座,辰州堂的建筑平面是呈天井院,东屋为上房三间,南北厢房各三间,西屋三间,共十二间,心同大士颠人普度慈航,地有灵砂期世胥换凡骨。”这是南阳辰州堂大门两侧的石刻对联。上世纪九十年代尚存,后被人扒掉盖成民房。
一个小小的地名,牵连打捞出多少历史文化,清理出过少慈悲故事。经打听才知道,辰州在湖南西部,明清时称辰州府,据南阳五百多公里,明朝洪武年间,航海事业兴起,内河航行通畅。南阳地处“宛洛”,“宛襄”古道,因有白河,南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来南阳做生意的商人,洛泽不绝。当时一位辰州商人来到南阳经商,看到南阳民风淳厚。交通便利,市场繁荣,便想在南阳立足发展。有一天他上街闲走,见这巷内有一座娘娘庙破旧不堪,为取得南阳老百姓的好感,就故意说他在郴州家乡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位老婆婆声称她是南阳城东的送子娘娘,她的庙已经破旧倒塌,嘱咐他把庙修好,能保佑他生意兴隆,财发万金。后来这位辰州商人果然出资按照辰州娘娘堂的建筑风格重新在南阳修建这座娘娘堂庙。
由于这座娘娘堂庙是辰州商人按照辰州娘娘堂的建筑风格修建的,所以南阳人就命名叫辰州堂,当时在南阳香火非常旺盛,解放后被现在卧龙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现如今辰州堂庙虽然不存在了,但它所在的小巷也因此取名叫辰州堂作为永久的纪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此言不虚不浮,而是充满思辨和伏实之感。
一路蝉鸣。都市蝉鸣,会给人置身乡野之感。真正的于喧闹间,感受到宁静,也是一种修炼。都是蓝天,会让人回忆过去的往事,原来的蓝天白云又回来了,算是一种穿越?
起起伏伏的路是南阳城市道路的常态,丁字路口多,S路多。但新华路例外,还是周正。在金汉丰天桥底下等红绿灯,蓝天白云的气质会吸引人们遐想。而起伏的道路从老城到梅溪河、三里河,起起伏伏,才发现院里的桥在变窄,桥在变高,路在起伏
半天时光,从岗东村到辰州堂,来来回回中且走且行,且看且思且考,每一个沉淀下来的地方,都有很多故事,我们只是窥见一斑。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从岗东村到辰州堂半日记|博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