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薄荷
原创申明:本文参加“423简书故事节”,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
(一)
清晨六点,东边尖尖塔顶的上空泛起朦胧的红色,像是儿子用蜡笔随意涂抹的。
“又是一个晴天。”
罗晓晓满意地微扬嘴角,伸伸懒腰,退回屋内,用力拉上笨重的玻璃门。
“这门越来越不好拉,该修修了。”
做爱心早餐不是罗晓晓一天中为家人做的第一件事。半夜起来为儿子掖被子,摸摸额头,查看他是否睡得平稳,才是家庭主妇首要的挂心事。然后再钻进被窝,紧紧抱着老公取暖,他也很配合地侧过身来暖着她冰凉的脊背。
今天的早餐是花生核桃红枣豆浆、蒸白薯和馒头。很久没有煮鸡蛋了,因为儿子突然对鸡蛋过敏。虽然她偶尔很想吃,看到儿子酸楚的样子,作罢。
早餐摆好,叫父子俩起床。给儿子一件一件地穿衣服,把没睡醒的他哄开心。半个小时之后,父子俩出门了。
外面的世界开启堵车烦躁模式,她的世界却安静下来。
她预备重新装个热水袋来个“回笼觉”,又想起今天要去医院例行检查。
“哎,又要出门。”
七点四十分,公交车塞得满满当当,地铁也是刚出炉的面包——热气腾腾、鼓鼓囊囊。城市的交通就像收紧了的渔网,捞出各种各样慌不择路,赶着上班的大鱼小鱼。
罗晓晓不惧怕和陌生人挤在一起,迅速登上一辆188路公交车。
戴着帽子的好处很多。比如在拥挤的车上,帽檐可以挡住别人鼻子或嘴巴里发出的怪味;还可以遮挡住自己皱眉撇嘴的丑样。
到医院比较早,办事也很顺利,最后去免煎药房拿点药。站在窗口,她用力呼吸着清凉又清爽的中药味,很贪婪。药师奇怪地看了看她。她微笑着解释:“你们这里的味道真好闻。”
“再好闻也不能一直站在这里,一个小时后来取药。”
“好的,谢谢。”
她有出门带书的习惯,选择阳光普照的地方,钻进书里。不知过了多久,她听到有人在卖盒饭,肚子立刻就发出警报。
“先吃饭,再去拿药。”
十元一份的盒饭挺划算,不过质量就那样了。她坐在绿植旁边,左腿搭着右腿,做个简易平台搁饭盒,一口一口地慢慢吃着硬的米饭和很辣的菜。
“请问你的盒饭在哪里买的?”很明显的外国口音。
罗晓晓循声转头,不知何时两名女子已坐在她的左边。
“就在门诊大厅,十元一份。”
“好吃吗?”
“不太好吃,只能饱肚子。大厅里还有纯净水,可以饭后喝点,可能会舒服些。”罗晓晓不自觉地表现出自己的热情和贴心。
“谢谢你。我们第一次来这里。”外国口音还在继续。
罗晓晓好奇地问:”您是外国人?”
“是的。”
“韩国人?”这名女子明显是亚洲脸,罗晓晓就猜测起来。
“不是,我是日本人。”一直与她说话的穿黑色羽绒服的女子回答,三十岁左右,眼睛略带笑意,好像弯弯的月亮。
旁边穿白色羽绒服的女子更年轻,皮肤白皙,鼻梁挺直,大大的眼睛。罗晓晓问她:“你也是?”
“不是,我是中国人。”白衣女子有点羞涩地回答。
罗晓晓礼貌地笑了笑,低头吃饭。乏味的食物加了点想象力就变得可口了。
“你对这家医院很熟悉吗?”外国口音又问了。
罗晓晓放下盒饭和筷子,准备认真地回答。
“我对这里比较熟悉吧,经常来。这家医院是高新区最好的医院,中西医结合,中药可以免煎。对了,你们日本有中医吗?”
“中医?”日本女子想了想,“好像没有,我没有听说过。”
“或许中医在你们那里不叫中医,比如在韩国就叫韩医。大医院不一定有,小诊所说不定会有。”
罗晓晓惯于揣测和推断,且以笃定的口吻说出来,配上一本正经的表情,往往让人觉得她什么都懂似的。
她自顾自地说:“我很信任中医,每次感冒、头疼、咳嗽什么的都会来看中医,拿免煎药。你们也是来这里看病的吗?”她问起主题。
“不是,我们就是来医院走走看看。”白衣服的中国女子回答。
罗晓晓心想:医院有什么好玩的。不过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别有一番滋味。
她问白衣女子:“你是哪里人?”
“N城的。”
“好巧,我也是。咱们N城的女子皮肤都很白啊。”她开始觉得有缘分。
“对啊,你的皮肤很白很好。”日本女子衷心夸赞。两个N城的女子都笑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
罗晓晓感觉到她们很亲切,尤其是日本女子,一点不拘束,大方得体。她随意地问:“你觉得中文难学吗?”
“难,非常难。”日本女子很诚恳地说。
“你的中文已经说得很好了,都可以随便和陌生人说话了。学了几年?在哪个学校留学?”
“学了四五年吧。之前在财经大学留学,现在有一对一的汉语老师。”
“那你是在这里练习口语?”
“不算是,就是来这里看看。”
罗晓晓笑着说:“你们俩都很年轻,二十几岁吧?”
“不,不,我是八零后,她是九零后。”日本女子羞涩起来。
“我也是八零后,八二年的。”
“我八四年的。”
“看不出来,你看起来也是九零后。”夸女人年轻总是不会错。
罗晓晓找不到下一个话题了,气氛一下子冷却。她想要离去。日本女子主动说:“和你聊天很开心,我做了一些志愿活动……”
她拿出平板电脑,想要给罗晓晓看些什么。
罗晓晓听到志愿活动,有点兴趣。起身去扔没吃完的盒饭,发现地上有小垃圾,就一并捡起来,朝十米远的蓝色大垃圾桶走去。扔掉垃圾之后,她整理了衣服、围巾,用纸巾擦了擦鞋子,“在外国人面前不要丢人。”
三人又坐到一块儿。日本女子给罗晓晓展示分类的文章和图片,有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婆媳关系等。她一边滑屏一边问罗晓晓:“这里有你感兴趣的吗?”
“没有。”罗晓晓笑着说:“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因为我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人关系都很好。”
两位女子有些惊讶,随即笑了,“真的吗?那太好了。”
罗晓晓虽然有点心虚,还是以最明亮的笑容予以肯定。她发现这些文章不是什么志愿活动记录,不过是鸡汤文罢了。而她确实不需要心灵鸡汤。
“你平常有些什么爱好?”日本女子关上电脑,又热情地发问。
“我是一名家庭主妇,平常做完家务就看看书和电视剧。以前爱看日剧,现在看韩剧,偶尔也看看国产剧。日剧最喜欢《东京爱情故事》,韩剧没有最喜欢的。国产剧感觉越来越不错,相信不久会超越日韩的。”罗晓晓侃侃而谈。又问日本女子:“你看过《东京爱情故事》吗?”
她想了想,笑着说:“好老的电视剧。”
“是呀,我小时候看的。”罗晓晓怀念那部十几岁看的爱情片,虽然第一次没有看懂。
“你对中国很有信心?”白衣女子问。
“是啊,我相信中国会越来越棒的,各方面都是。就算现在雾霾严重,五年之后,政府应该会解决地差不多了。”罗晓晓的爱国主义情绪在胸中舞蹈。
她俩都点点头。
即使有冬日暖阳,坐在外面走廊聊天还是有点冷,罗晓晓提议去三楼,那里有铺着垫子的木头椅子。她取了药,带她们去三楼,一路热情地介绍。
坐下来之后,她们继续聊。日本女子问她看的什么书,她就开始说起自己喜欢的文学了。拉美文学的魔幻、欧洲文学的深邃、日本文学的精细等,她都有所涉猎。
说了一大推后,她停止滔滔不绝。没有让别人搭话,她觉得很不好意思。
日本女子这时打开电脑说:“你比较注重精神生活,来看看这句话怎么样?”她挑出《圣经.马太福音》:渴望精神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罗晓晓轻声读出这句话,然后说:“对,我就是这样的人,特别追求精神生活。每次逛街觉得难受,在家看书舒服多了。”
说完这句话她有点后悔,“自己干嘛要去附会她们呢,是不是碰到谈得来的人太HIGH了?”
不知不觉又聊了一个多小时,想要休息的护士嫌她们吵,拐着弯说:“你们不觉得后面的柜子臭吗?新做的。”
罗晓晓会意,对她们说:“你们不饿吗?快两点了。”
“有点。”日本女子很诚实,又说:“和你聊天很愉快,我们加个微信吧。”
“好哇。”
于是她分别与两人加了微信。白衣女子与罗晓晓是家门,也姓罗,巧得很。日本女子不知道什么是“家门”,罗晓晓又解释一番。
送她们到楼梯口,罗晓晓微笑着告别,“我就不送你们下去了,下去就是我们刚才遇到的地方。”
她挥手,转身,暗自松口气,“真是一场有趣的邂逅。”
换到四楼去看书,她感觉困,原来聊天很费精力。喝水驱赶困意,强迫自己看完毛姆的《寻欢作乐》,情节有些平淡。
到时间去接儿子。道路两旁高大挺拔的银杏树披着金黄闪亮的衣裳向她挥手,好像舞台上的千手观音,庄重华丽又神秘。
罗晓晓的眼睛在欣赏美,心里却在反思:遇到两个身份不明的人就这样毫无保留地打开自己,不太合适吧?自己的倾诉欲望是不是太强烈了?现在骗子这么多,该不会出什么问题吧?
她狠狠地揪自己两下,“下不为例啊。”
“但是她们看上去真的很实诚,好人模样。”
(二)
周末,雾霾非常严重,儿子的咳嗽没有好,安排节目在家玩。罗晓晓和他一起画画、弹琴、朗读诗歌、看《猫和老鼠》,亲密无间。老公选择和形影不离的手机一起做饭,沉醉其中。
午休后,罗晓晓收到日本女子小文发来的问候——“罗姐,周末过得好吗?”
她感到意外,还有点惊喜,“她们真的把我当作朋友了吗?”
于是,她详细地回复自己如何过周末,并问候她们的情况。小文很快又回复,邀约她下周二找个地方再聊聊。
“意犹未尽吗?她们也有这样的感觉,太好了”,她立刻同意。
她给老公和儿子说起这事,老公幽默地问:“日本人讲中文是不是和抗战片里鬼子讲话一样?”
她狠狠地给了他一个白眼。
儿子说:“妈妈,我也想看看日本人。”
“长得和中国人一样,有啥看的。以后妈妈和她们熟悉了,可以带你一起玩。”
周二早餐时,儿子提醒罗晓晓,“别忘了今天的约会。”
“当然不会忘记了,一会妈妈还要睡个美容觉呢。”
见面是下午2点,她1点就上公交车,早去可以熟悉环境,显得有礼貌。地点是她选的,方便接儿子。
下车后,她整理了大衣和帽子,朝商场门口走去。左前方一位戴着口罩、穿着黑色羽绒服的短发女子边走边向她挥手,“可不就是小文吗。”
又邂逅了。
小文摘下口罩,露出甜美的笑容:“罗姐,你吃饭了吗?”见面的问候很地道。
“我已经吃过了。你呢?”
“我也是。”
年轻的罗佳还没来,罗晓晓和小文先去逛逛这家新开的商场。一楼的商铺是空的,二楼是珠宝首饰,三楼是餐厅,四楼是儿童天地。
罗晓晓问小文:“你感觉这个商场怎么样?”
“这里的一些商场感觉比日本的还要豪华。”小文毫不吝惜地赞叹。
“你是日本哪里人?”
“京都附近。”
“京都以前做过日本的首都。”
“对。罗姐对日本很了解?”
“不,没有。我只是看了几本日本作家的小说,有点印象。前段时间才看了三岛由纪夫的《春雪》,感觉不错。你看过吗?”
小文点点头,却没有接下话题。难道她不喜欢文学?
罗晓晓又开始找话题,在这方面她的头脑转得很快。
“小文,你喜欢这里吗?想家吗?”
“嗯,还是想家。我的情绪是变化的。一会觉得看到什么都新奇,一会又感觉很想家。”
“这种感觉是‘文化过山车’。我以前也有。刚毕业就去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语言和生活方式有差异。喜欢那里的异域氛围,又感觉很难融入进去。情绪也是忽高忽低的,后来就回家乡了。”
“对,就是文化过山车。你说的太好了。”
“这个城市日本人很多,日本企业和大超市也很多。你可以参加老乡会嘛。”
“什么是老乡会?”
“就是你们日本人聚在一起吃饭和玩耍。”
“这个还是有,不多。”
“这里的生活环境没有日本好吧?雾霾严重。不过中国人应该很好相处,我们在礼节上没有日本人那么重。”
“是的。在日本感觉压力比较大,在中国就比较轻松。”
听到小文这样说,罗晓晓打心眼里高兴。
她们走到星巴克,罗佳已经到了。罗佳给她们三人买了白开水,用自带的茶包泡茶。罗晓晓一向只喝白开水,罗佳细心地告诉她茶包不要泡得太久。她顺从地点点头,捧着茶杯取暖。
“罗姐,你看过《圣经》吗?”小文轻轻地问。
“看过一点。以前工作时在大教堂买了一本,中英对照,很厚,像字典。从第一页看起,后来人名、地名太多,看的直打瞌睡。我记性不好,看着费劲,就没有看了。现在搁在书架呢,怕是被厚厚的灰尘掩埋了。”
“你可以从‘新约’看起,故事性强些,看起来不乏味。”罗佳建议。
“哦,是吗?那我今天回去找来看看。”
“这里有一个APP,专门解读《圣经》的。”小文拿出平板电脑,点开一个JW的图标,关于《圣经》的文章目录显示出来。
罗晓晓一眼看见“为什么人类社会没有越变越好?”。
“这个题目问的好。”她开始阐述己见。“现代科技这么发达,人类可以把自己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轻松许多。但是人生老病死的四大主题没有被改变。”
“是呀,疾病还越来越多了。”罗佳忧伤地表示赞同。
“嗯。有些人还越来越找不到生活的乐趣。”罗晓晓陷入了回忆。
“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每天放学回家要割猪草,做饭,洗碗,晚上在15瓦的小灯泡下写作业。作业也多,有时赶到十一、二点。父母忙于农活,不会关心我们的成绩,放假就让我们干家务。冬天我们要捡柴,春天要插秧。但是我记得自己每天都很开心,因为每天都和大自然接触。劳动着,不烦恼。”
“我小时候也是农村的。”罗佳笑着说。
“你是九零后,没干多少农活吧?父母也不舍得。”
“可能没有你干得多。”罗佳有点羞涩地说。
“现在没有什么劳作了,对孩子来说最大的劳作就是学习。读书、写字。但是基因科技这么发达,芯片这么厉害,说不定以后人类可以把各种字典里面的知识植入到人的基因里,人一生下来就会读书写字,还会各国语言。那时,学习这个劳作也不需要了。”罗晓晓开发了想象力。
“这个我喜欢,就不用学习中文了。中文实在是太难了。”小文露出高兴的神情,三个人开心的笑着。
小文在平板上又找出一段经文,请罗晓晓读出声,然后一起品咂一翻。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红茶的作用让她们一同想要去卫生间。新商场的卫生间整洁豪华。罗晓晓少见多怪地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大气豪华的厕所。”小文听着,礼貌地笑笑。
要分别了,小文又问罗晓晓平时在家做什么。她回答自己就是个原始人类,只会待在家里看书和做家务。她提议:“我们每周找个时间来聚吧,聊一聊最近看的书什么的。”另外两位立即同意,似乎在她们的预料之中。
坐在公交车上,罗晓晓的内心充满了倾诉之后的喜悦与平静。天空显得更蓝了,银杏也更美了。她情不自禁地微笑着向车窗外的一切行注目礼,心叹:世界真奇妙。
睡觉前,她站在凳子上找到书架最上面的《圣经》,果然灰尘积的很厚。用湿毛巾轻轻擦干净黑色皮质封面,翻到‘创世纪’。
字又密又小,纸张很薄。拍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上,她写到:偶遇两位淑女,相谈甚欢。欲详读《圣经》,共同探讨生活的秘密。
一小时后翻看手机,有人留言道:小心被拉入基督教。
她回复三个字:未见得。
(三)
星期日是圣诞节前夜,每一个商场的门口都耸立着高大华丽的圣诞树,有的上面还挂满了礼物和红包,里面却是空空如也。
罗晓晓今年不打算迎合奸诈的商业气息,就待在家里做好吃的,和孩子一起玩耍。
她偶然看了下手机,发现小文发来问候信息,并询问下周二可否见面聊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