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志向与心性有关,如果心性光明、清净,志向则比较高远。
当我们的心比较浊染的时候,志向说高也高不起来,显得狭劣。如一个劳工,生活艰辛,被环境所限,自然不去思考为生民立命之类的事。
我们的心性本来是光明的,而且是向往光明的。当人生走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光明的心性就会展现出它的作用,它会有声音来告诉我们,接下来的道路该怎么走。
心性是灵动的,自然有这样的作用。
外界的杂音并不悦耳,可是杂音是必要的,它提醒我们应该走哪条路、应该怎么走。外界浊染,我们应该往内走,而不是往外走。
往外走,染污的环境让心更浑浊;
往内走,看似封闭、狭隘,可是越往里走,它越加宽敞光明。
往外被束缚,往内得自由;
往外是浊染,往内是清净。
《桃花源记》说:
一个渔夫,某日顺着溪流走,越走越深,来到一处两岸都是桃花林。桃花林的深处有山洞,山洞很小,彷佛有光。渔夫要穿越山洞,而山洞非常窄小,要低头弯腰才行。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在他面前展现了另一个世界:土地开阔广大,有屋舍、水池、农作物,宁静安详;人物的穿着、语言都不同一般,与外界截然不同。
他好奇地问:“你们从哪里来?在这里生活多久了?”原来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火,藏在这地方,子孙绵延,距离东晋已将近六百年了,而他们根本不知道朝代更替、历时多久,一直生活在独立的、自在的、安详的、自由的地方。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与其向外去追求五欲六尘,还不如回归内心。
桃花源不是一个真实的形象,只是心灵的寄寓,也就是说只有往内走才能得到真实的宁静与安乐。这是立志方面很必要的。
《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
过于贪染五欲六尘,人的心是笨拙的。
“天机”就是心性,心性是灵动的,淡泊五欲,心能回转自由。我们的心本来自由,一旦被框限了,就好像受困牢笼,动弹不得;直到我们这心淡泊了、松开了,心就舒缓,可以遨游自在。
有首词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秋风乍起,黄叶凋零,此时登高远眺,看到一片萧瑟。
这样的景色会触动内心:人生到底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追寻的?这个声音提醒我们要做什么,它是天机,是内在本有的,会触动自己。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这样的声音就会跳出来,自然而然引导我们走怎样的路。
心念像波动,内因有了,相应的外缘就会凝聚。如一滴水滴入水盆,一圈圈的波纹往外扩散,碰到缘壁,又形成一股波动,往圆心集中。我们立下什么志愿,它就像波动散出去,然后感召相应的缘聚过来,慢慢地形成了我们所想的那样子。想了什么,最后就会实现什么。
《观经疏》说:“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佛的心、身一体,心到哪边,法身也跟着到哪边。
这道理也许抽象,因为佛的境界我们不好理解,但多少可以感受得到。 就算因缘还不成熟,一旦发心之后,就会慢慢地聚合,心想事成,更何况心志高远呢?
当时我只是一种单纯的仰慕之心,自然感召这样的善缘。
我们的志趣没有名利心牵扯的时候,自然而然,不假求索就会趋近于目标,而且很相应。
善导大师讲的“心到故,身亦随到”,道理是通于凡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