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纸质书,但唯有一种书让我厌恶,甚至觉得恶心——那种图片占了巨大篇幅的书。
这里就不明说具体是那几本书或者说哪几位作者了,我只想问问他们,在书里放那么多图片究竟想表达什么?
想展示自己高超的摄影水平?为什么不干脆出一本摄影集呢?
或者说想在用文字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展示一下自己还有不菲的美术造诣?我想画漫画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稀缺的注意力
直到我接触到了一个词,才总算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所以为了吸引并且留住读者的注意力,图文并茂无疑是上上之选。
在书本中加入大量图片的做法固然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争夺读者的注意力,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商业利益。但同时也至少暴露出了他们两个方面的不自信。
首先是对自己作品的不自信。因为担心自己的观点不够能与读者共鸣,担心自己的故事不能打动读者的心,所以通过插入图片的方式来增加自己文章的可读性,或者干脆说把自己的文章通俗化,来迎合读者的需求。
其次是对自己读者的不自信,这也是我最不能忍受的。不知道各位在看到一篇满是图片的文章时感想如何,反正我是感到了深深的羞辱。因为这是作者在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告诉你:
我怕你太浅薄,没耐心看我的文章。
文字 Versus 图片
因为担心读者没耐心看自己的文章,所以就放几张图片进去舒缓一下读者的认知压力,因为人类天生就是习惯于接收图像信息而非文字信息的。这要从进化的角度说起:在漫长的进化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们一直都是靠图片来接收信息的,放眼望去,山川湖泊是图片,电闪雷鸣是图片,猛虎野兽依然还是图片,祖先们根本接收不到任何文字信息,所以从生理结构上来说我们的大脑就是习惯于看图片的。
我国有文字可考得历史,从商朝开始,而人类最早得文字也只是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得两河流域。所以说,和图片比起来,文字这短短几千年得历史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也正是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智慧结晶才得以准确地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才有了今日的人类文明。
而阅读文字的能力并非天生的,需要经过后天大量的训练,对于我们来说,阅读文字信息天生比接收图片信息容易。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小孩子多爱看绘本,或者直接看电视。
神器抖音
回到主题,作者们在文章中插入图片的行为实质上是在故意将自己的作品通俗化,大众化,浅薄化。这分明就是一种媚俗的行为。这时你可能注意到了,标题中的“抖音”二字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抖音短视频正是这种媚俗行为的集大成者。
“短视频”首先是视频,视频比图片更加符合人类大脑的习惯,将信息视频化本身就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对读者,不,应该说用户地耐心地要求。
若仅仅如此当然还不够成为“集大成者”了,另一个要素就是“短”字,这明摆着就是在说:
我担心你看视频都没耐心,所以把视频的时间都给你缩短了。
我没有用过抖音APP,但从我身边使用抖音的人身上,我观察到几令人担忧的现象:
他们刷抖音时神情呆滞,并伴有时不时的傻笑——这让我想起某个特殊医院里地病人。
他们一刷抖音就停不下来——这让我想起神经科学家实验室里那些点击上瘾的可怜小白鼠们。
他们专注力日渐日渐下滑,思想也日益浅薄......
1985年,尼尔·波兹曼在他的作品《娱乐至死》中担心人们沉迷于看电视而减少了书本的阅读,他玩玩没想到的是,在抖音神器面前,电视不过小道耳。
尊重自己的读者
我相信,简书的读者们和抖音的用户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我也坚定地认为面对这样的一群读者,写文章的人完全不用担心他们的耐心,不用在自己的文章中插入大量的图片甚至是短视频来争夺读者的注意力,因为那是对自己作品,也是对读者极大的不尊重。
就像某位高考命题人说的那样,“有些题目本来就不是给多数学生出的。”我也认为,文章本就不是写给多数人看的。
夏鹏老师曾经说,中国历朝历代中,媚俗的文化总是占据着大多数,但每一个时代,都会有那么一群人不愿意向主流的乡愿文化低头,如李白,如孔子,如苏轼如鲁迅,所以他们成为了斗士,成为推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英雄。
下面是一张图片,毕竟简书文章不能没了封面嘛。虽然也不一定有专题要这篇文章,但我还是不能敷衍我为数不多的极为读者不是?
娱乐至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