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商鞅变法在秦国为什么能成功?有一个公认的答案:因为有千年难逢的贤明君主秦孝公全力支持。那么如果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答案,我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为何商鞅变法最关键的前五年一直没有受到魏国的军事压迫?直至秦孝公八年,变法略有小成的秦国主动进攻魏国,双方在元里这个地方爆发了战斗,战斗的结果是秦国夺取了魏国的少梁。如果秦国在变法的初期魏国就向秦国实施军事打击与骚扰,我相信商鞅变法不会轻易成功,即使能成功但变现时间不会这么快。第二,商鞅为何会选择投奔秦国,难道就是因为秦孝公发出了推心置腹的求贤令?那个年代的诸侯国都是求贤若渴,只要你是人才,都虚位以待。秦孝公虽然发出了招聘人才的最强音,但绝不是商鞅投奔秦国的最大原因。因为当时的秦国虽然求才之心最为强烈,但国家底子最薄,经济文化落后,贵族奴隶制势力强大,在秦国变法的风险也为最大。作为法家理性人士,商鞅决不会因为秦孝公一番让人热血沸腾的求贤令而贸然入秦。既然商鞅最后选择入秦,那么必有另外更重要的原因。
促使商鞅选择秦国,以及保证商鞅在最关键的头五年能成功完成第一次变法的关键人物乃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如果没有秦献公,就不会有商鞅入秦,更不会有第一次变法的成功。司马迁对秦献公的评价很高,他把秦献公作为了秦国崛起的分水岭和标志。《史记·六国年表》写到:“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说明秦献公对秦国的崛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下面话分两头说起。
二
秦献公很可怜,在他很小的时候本该由他继承的君位被宗室的长辈抢走了,他只能被逼逃亡魏国。这一逃亡就是二十九年,他被逼在魏国待了二十九年。这二十九年是魏国发奋图强冉冉升起的二十九年,也是魏国称霸中原号令诸侯的二十九年,更是秦国山河破碎国力衰落的二十九年。在这二十九里,秦献公作为秦国落难公子见证了魏国的雄起和秦国的没落,更是亲身经历了李悝变法,吴起练兵,西门豹治邺、乐羊灭中山、子夏西河教学等种种大事件。当他回到秦国成功夺回君主之位时,秦献公已经成为了秦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海归君王。
既然是海归,秦献公回到秦国后就立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秦献公改革的内容不少,比如迁都栎阳,又比如废除了从秦武公时期开始的人殉制度,《史记·秦本纪》记载:“献公元年,止从死。”再比如发展商品经济,《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秦记》记载:“献公立七年,初行为市。”“初行为市”说明了秦国的商品交易从之前的规模不大、市场无序走向了由秦国政府官方建立并运营管理的道路。此举必定能刺激商品经济发展,从而稳定秦国经济并走向繁荣。但秦献公最关键的改革还是实行“户籍相伍”和“推行县制”。
我们先说“户籍相伍”。《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秦记》记载:“十年,为户籍相伍。”何谓“户籍相伍”?这是一项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军赋制度紧密结合起来的措施。此制度的建立便于收取租赋、征调兵丁、安排徭役,是促成秦国由村社制向自耕农制转化的重要制度。此制度能解放秦国的生产力、扩充兵源、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我们接着说“推行县制”。秦国实施县制始于秦武公。《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灭小虢。”这是秦武公在处理西戎和新并边境问题上的一项创举。以前大国灭掉小国后或者中原诸侯国灭掉戎狄后,一般是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把这个地方变成某个贵族的封邑;二是只要小国和戎狄愿意臣服,就灭国不灭族,让其继续执政,变为自己的属邦。但是这两种方式要不让贵族逐渐做大,要不就是存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风险。而秦武公直接把灭掉的边远小国和西戎地区直接改为中央政府设县直管,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到了秦献公时期,秦献公把秦武公在新兼并边远地区设县的权宜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常规性行政区域编制。《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初县蒲、蓝田、善明氏”“十一年,县栎阳”,这是连国都都采取了县制。秦献公大力推行县制,说明其有意压缩滋养贵族势力的温床,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和丰实国君的权柄力量。
我们在看秦献公“户籍相伍”和“推行县制”这两项改革措施时是不是有眼熟的感觉?对了,商鞅变法的时候也搞过这两项制度,只是商鞅改革得更全面、更彻底。为什么秦献公和商鞅都有相同的改革内容?因为他们都在魏国待过,都在魏国留过学,算是同一所大学而不同届的校友。因而当商鞅被迫离开魏国后,放眼天下诸侯,发现只有秦国初步具备自己想通过变法而要得到的样子,也只有秦国的身上还流淌着魏国变法的基因,再加上秦孝公一番振聋发聩的求贤令,通过理性分析后的商鞅最终决定选择秦国去开启自己的法家事业。
三
任何一个内部的伟大变革,都必须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保障。因为一旦遇到外部敌对势力的入侵和骚扰,内部的变革必定会被中止或被延迟。例如蒋介石想训练60个德械师及10个重炮兵团。结果才刚勉强训练完20个德械师时,抗战就爆发了,所有的军事变革计划全部泡汤。再比如没有朝鲜战场上把联合国军队打退到三八线的成功,我们国内各项百废待兴的计划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干扰。秦孝公和商鞅之所以能平安完成最关键的第一次变法而没有受到来自魏国的任何军事压力,一个原因在于魏国忙于中原争霸,但更关键的原因是秦献公时期把魏国打怕了。魏国在比较进军韩赵齐争霸中原和进军西部对战秦国的性价比时,发现与秦国开战的性价比是最低的,完全是得不偿失,因而更坚定了与韩赵齐干到底的决心。魏国之所以对秦国有心理阴性,完全拜秦献公所赐。《史记·秦本纪》记载:“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黻。”“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秦献公指挥的石门战役和少梁战役把魏国打出了内伤。石门战役一次就斩首魏军六万,可要知道魏武卒训练不易呀,犹如国民政府的德械师。少梁战役估计魏国的魏武卒损失也不少,因为连老相国公叔痤都被俘虏了。这两场战役坚定了魏国要与秦国和谈而不是与秦国开战的战略方针,从而也保障了秦孝公和商鞅的第一次变法顺利进行。直至秦孝公八年,已经完成第一次变法的秦国主动攻击魏国,检验变法成果。当然,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元里一战魏国大败,少梁失守,从此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秦国崛起和东进。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秦献公,就不会有商鞅的入秦和第一次变法平顺的完成。如果没有秦献公青少年留学魏国,也不会有回国后的奋起以及对儿子秦孝公的谆谆教诲。所以,秦献公才是大秦帝国真正的奠基人。最后看一下秦孝公对自己父亲的评价:“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此评价不虚美不隐恶,朴实无华,但正是秦献公带领秦国民众艰苦奋斗的一生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