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网络发达媒体纵横的时代,大多数人眼中,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不必要的学习方式,想要对某方面有所了解,打开电脑,拿起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不仅如此,当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电脑和手机仍然可以提供资讯,为我们节省下不少时间。所以,在可以高效达成目的的前提下,智能设备逐渐取代书本走上了新的历史舞台。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智能设备逐渐占据了社会的主流,但是,在方便的同时,却不知不觉给社会带来了更深的隐形的弊端。我们为了理解一件事的时候,并不需要知道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当面对着大量被精美包装好的信息,可以毫不费力的直接将包装后的观点装进自己脑海中,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像带一样自然,根本不用思考便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就是在这样的习惯中,现代媒体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着我们的理解力。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越来越缺乏思考能力的原因,其实,也是为什么应该坚持阅读的原因。
所以,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成为一个人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美国作家艾徳勒和范多伦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则就这个问题给出了深入细致的答案。
书中给出,阅读有两个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当一本书摆在你面前,阅读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经验来象征这两个目标的关系。在阅读一页页的时候,如果作者所说的话你都能了解,那么你只是获得了资讯,并不一定增强了理解力;如果你并不完全了解这本书,当你真正阅读的时候,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以一己之力让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这就是让自己的理解力逐渐破茧而出的过程。
这里提到,阅读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在这个层次上,读者需要弄明白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到底在说什么?”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知识。
总的来说,基础阅读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阅读准备阶段,包括身体方面、智力方面、语言方面和个人方面的准备。只有保证一个人最基础的学习阅读的能力,他才有可能在阅读的路上走下去。第二个阶段——认字,在这个阶段,通过阅读最简单的读物,可以获得最初级的阅读能力。第三个阶段——字汇的增长和课文的运用,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可以推测出自己不熟悉的词语或含义。第四个阶段便是增进前面的技巧,并开始消化自己的阅读经验。
在一个人拥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前提下,他才可能从一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中获益,否则,没有人可以从一本教他如何如何的书中学到东西。这也就是基础阅读的作用。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其实才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而检视阅读也包括了两个方面。
第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这个过程就是你研究这本书究竟值不值得你仔细阅读的过程,况且即使读过以后你决定不再花时间读这本书,略读也会让你了解到许多和这本书有关的事。
略读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即可:
1、书名页和序
2、目录,索引和出版介绍
3、和主题相关的篇章
在以上几个环节里面,如果你足够主动,你可以大致了解到这本书的类型,或者对整本书的基本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理解,甚至了解到作者的写作主旨。
第二:粗浅的阅读
面对“粗浅”两个字,你或许会有负面的联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依据读物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根据自己掌握和理解的深度,用不同的速度来读。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高度的期望,以为它可以启发我们,结果许多时候只是在做徒劳无益的挣扎而已。是我们一开始想读这本书就错了吗?肯定不是,只不过我们要遵循正确的规则。当我们第一次面对这样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与其让自己无数次沉浸在某个顽固的片段,不如一次读完整本书,拥有一定了解以后,再次投入研究,这样就会变得简单的多,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心里已经有了足够的准备了。
所以,检视阅读除了在帮我们对一本书拥有大致了解以外,更重要的是教我们读出速度感,知道阅读什么样的读物时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毕竟,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和理解。
另外,对于一个主动的读者来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给自己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并尝试去自己回答。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总的来说,这四个问题就是阅读的基本规则,所有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于努力提出问题并且找出答案,当你能够以自己的判断来掌握这本书的整体或部分的道理和意义,你才真正完成了阅读。
分析阅读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找出这个骨架。而完成一本书的分析阅读要遵循三个基本的规则。
第一:一定要知道自己读的是哪一类的书,并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开始阅读之前就已经知道。
第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第三: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框架。
一本书,就像一个复杂而又完美的艺术品,每一个部分都是很有秩序的排在一起,对于一本可读性高的书来说,你只有真正找出这本书的架构规划,才算掌握了一本书的命脉。而对于整体认知这件事,光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是不够的,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如果说的过多或者甚至说不出来,只能说你还没找到这本书的重点。
正常情况下,当你透视一本书的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第二:找出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第三:将一本书的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第四: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当你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甚至认为自己已经彻底明白了这本书的内容。这个时候,其实你才完成了要有所收获所需要的最基础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读完一本书以后,把书放在一边,因为并没有花时间去分析或者诠释这本书,所以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忘的一干二净。而读完一本书以后,必须能够评论,可以提出批评,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这件事。而对于一个最能学习的读者来说,他其实就是一个最能批评的读者。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阅读中最复杂也是最系统化的阅读,对读者来说,它的要求也比较多,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读者会读很多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话题。另外,主题阅读还要求读者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本书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所以,作为阅读的终极目标,毫无疑问,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是最花力气的阅读。
主题阅读的第一个步骤:找到相关的章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或许会把阅读单本的书放在第一顺位,而把自己的主题放在其次。事实上,在主题阅读中,这个顺序应该倒过来,因为你关心的主题才是最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在确定哪些书是相关的以后,你要做的就是找出与你的主题相关的章节,然后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去阅读。
第二个步骤: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在分析阅读中,要求你与作者达成共识,也就是找出关键字,并发现他是如何运用这些字的。而此时你面对的是不同的作者,他们不可能有相同的共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要你来建立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第三个步骤:理清问题。在分析阅读中,我们通过某些关键句子去了解作者的主旨,在主题阅读中我们要做相同的工作,但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自己来建立词汇,所以我们也要建立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列出一些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的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让那些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
第四个步骤:界定议题。当你给出一个问题以后,不同的作者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正常情况下,对一个问题会有超过两种以上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作分类。我们要处理的问题是,确保这个议题是大家所共同参与的,并且把所有争议的前后关系整理清楚。
第五个步骤:分析讨论。当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后,我们要学会去说明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并且说明原因,只有做到这一切以后,我们才能够号称真正了解了问题。
结束语:
1,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掌握读书的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和获取知识至关重要。
2,做一件事的效果很大部分上取决于你的主动性,读书也一样,你越主动,这本书带给你的认知就会越深。
网友评论
检视阅读快而全,目录索引白骨观。
分析阅读第三阶,关键句子找重点。
主题阅读目的现,带着问题找关联。
像做笔记,写书评这种,做的多了,你可能会发现这全部都是归类在你的思考框架里的。比如写标题就是可以归结于讨论问题,还能看成观察信息,正文内容,想要分析,就要从结论和理由出发。
其实很多书的知识都可以互相连接,并且产生出新知识。
但很少有人会发现这其中的原理和逻辑,最主要的是看的太杂,而且看的太浅。
讨厌这种文章标题!